人類為了生存與發展,擺脫經濟約束,實現經濟自由成為第一需要,因此,經濟研究至關重要。
傳統經濟學定位為一門研究人類行為及如何將有限稀缺的資源進行有效合理配置的科學。
但如何計量有效?你的一個效用+我的一個效用=?相反,你的一元+我的一元=兩元是 確定無疑的,因此該定義含糊其辭。
即便不辭辛苦調研社會全體的心理感受滿意度,從而獲得總效用,也無法明晰貨幣運行過程中債務累積導致的系統不穩定。
新宏觀認為,經濟學是研究價值創造與價值實現,解決經濟約束,走向經濟自由的科學。其中,價值創造屬于實物循環,價值實現屬于貨幣循環,實物循環遞增,貨幣循環遞減,導致價值創造無法實現價值,經濟危機周期性爆發,嚴重損害人類的經濟福利。
貨幣循環遞減的原因是什么?
這就要從分析社會再生產入手,而它因最終需求而變,最終需求即儲備需求,包括初級形式消費需求與高級形式發展需求,其中,只有消費需求的社會再生產為簡單再生產,消費需求與發展需求并存的為擴大再生產,現實普遍存在的是擴大再生產。
1. 簡單再生產
即儲蓄率為零,生產等于消費,沒有剩余,沒有周期,增長緩慢,抗沖擊能力弱,不可持續。
傳統經濟學將消費視為最終需求,不惜各種手段刺激消費,提升最終需求,本質上認同活著為了吃飯。
新宏觀則認為:吃飯為了活著,消費的目的是儲備體力與智力,以便更好的工作與生活,即消費儲備,因此,消費需求屬于儲備需求的初級形式。
2. 擴大再生產
即儲蓄率為正,生產大于消費,加上技術進步,實物利潤越來越多,實物循環遞增;央行出現后,企業從央行獲得貨幣,雇傭工人,購買原材料與設備,這里的企業為頂級大企業,其他的企業為其中間加工服務商,最終工人與中間商獲得該貨幣,由此可以明了:企業的貨幣收入來自于企業的貨幣投入,也就是說,市場本身不能使貨幣增值,因為央行出現后的市場條件下,央行是唯一的貨幣生產者。
由于儲蓄提取法定準備金,故貨幣循環遞減,出現流動性危機。通過弗里德曼貨幣主義降準、降息、量化寬松修復,形成流動性短周期。企業因為初始投資計提則折舊,故利潤表遠比現金流量表樂觀,于是在預期利潤的誘導下,紛紛向儲蓄融資,形成消費+儲蓄 =消費+投資的債務累積過程,導致資產負債表上大量債務對應企業庫存積壓,由于債權人最終并不購買庫存,而是要求貨幣清算,結果爆發債務危機。通過破產倒閉消滅債務修 復,形成債務性長周期。其機理可由月度GDP=基礎貨幣*(1-儲蓄率*法定準備金率)^(月度序數-1)完成量化,該月度GDP公式統一了貨幣乘數、投資乘數、費雪公式。
市場可以創造實物利潤,而無法內生貨幣利潤,故通縮成為常態。為了擺脫通縮,企業減產保價,又形成滯脹,具體參見 。
可見,儲蓄導致宏觀投資必然虧損,它沒有變成經濟增長的動力,反成為阻力,傳統的經濟增長理論失效了,因為經濟從實物時代進化到了貨幣時代:節儉悖論出現了,其本質為個體儲蓄可以致富,而整體儲蓄卻導致貧窮,因為個體儲蓄的價值實現空間足夠大, 整體儲蓄使價值實現空間變小。債務全是壞的?也非如此,比如,富有競爭力的小企業可以加杠桿,原因是價值實現遠離天花板。
新古典由于堅持貨幣中性,故還是在實物生產領域內找原因,結果被大蕭條與次貸危機打臉。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指出貨幣與實物的分離是危機的潛在原因,追逐價值而非使用價值,貨幣壓倒了效用,資本公式超越了生產函數,即商品通過買賣完成驚險的一跳,從企業——市場的流通中實現價值。
《資本論》第2卷第2篇第17章,馬克思論述了價值實現的條件,即每年生產的金與剩余價值相當。問題在于,央行出現后的市場經濟,貨幣已經不是市場內生的金,而是央行外生的債務性貨幣,它是特里芬悖論的根源,以該債務性貨幣為基礎貨幣的貨幣循環會因 儲蓄而衍生債務,兩者形成債務拉動,導致滯脹與蕭條,產業空心化與人口老齡化,走向衰落;而產業承接國則形成順差拉動,實現更快的增長,逐步崛起。
《資本論》第3卷中,馬克思認為價值創造來自生產,而價值實現來自流通,它回答了 “剩余價值不在流通中產生,又在流通中產生”這一看似矛盾的論斷。但是,流通并不是終點,它只是貨幣循環的一個片段而已,到此為止的研究是不徹底的。
凱恩斯主義減弱了蕭條,但它并沒有解決擺脫宏觀投資必然虧損的約束,只是讓債務轉嫁給政府,國債的無限累積最終求救于央行,而央行的無限量寬盡管可以使債務延續, 但又陷入長期滯脹,且讓貨幣崩潰。MMT的國債非債論本質為國家帶頭違反債權債務法理。根據月度GDP公式可以推得,企圖通過擴大分母去杠桿是徒勞的,因為分子增加的更快。
由于市場內在的不穩定性以及正反饋機制,如自由放任或調控不當,則陷入長期的滯脹或蕭條,失去復蘇與繁榮,即經濟周期并不是最壞的結果。
2020年末中國除去股權融資的社融存量為276.5萬億(當然,股權融資也是要求有回報的,屬于廣義的債務),一年期貸款利率為4.35%,名義GDP為101.6萬億,名義增長率為 2.535%,則社融存量*貸款利率=12.02萬億>>名義GDP*名義增長率=2.58萬億,債務超越資本、勞動力、原料、技術等要素約束,成為經濟增長的第一阻力,迫使企業減少投資,導致就業困難,危及社會穩定。
價值創造由企業家、工程師、科學家、勞動者完滿成就,但價值實現短板顯著,迫切需要經濟學家大力推動變革貨幣金融制度,使實物循環與貨幣循環匹配,以便獲得可持續的高增長。
新宏觀的方案為:實物循環中生產國土整治、環境保護、智力倉庫等可儲備的公共品,貨幣循環中以儲蓄再投資,央行增發的非債務貨幣保障收益,它就是儲備需求的高級形式——發展需求。即央行將新增貨幣以市場化方式購買公共品,社會免費使用,此舉根除了貨幣發行的非債務性,解決了儲蓄帶來的衍生債務累積,避免了社會財富的周期性毀滅,為人類的財富生產打開了無限空間。實現了市場經濟與公益經濟的有機結合,消除了斯密私有與馬克思公有的邏輯隔閡,開辟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廣闊道路。
END
第1經濟,致力于學術研討、產業監測和部門應用!
版權所有,非授權不得轉載
點擊標題共享新宏觀連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