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我很少聊宏觀,但近期國內監管、國際形勢、輿論環境都發生了非常巨大的變化。
所以今天想和大家聊個「虛」一點的話題,就是中國企業家如何適應新的變化?我們怎樣自處才能跟上時代?
- 赴美上市被降溫
前段時間滴滴被查大家應該都知道,這件事也致使很多準備赴美上市公司臨時中斷 IPO 計劃。
從企業家的角度來看,赴美上市接受美國規范已經習以為常。
一旦中國開始監管,就覺得準沒好事,甚至懷疑是在阻礙企業發展。
這樣想不僅錯誤而且危險,作為一家中國公司,首先符合中國規范才是常理。
那么,中國的監管是否過度了呢?我覺得不是,反而監管長期處于缺位狀態。
我剛剛經商的時候特別推崇自由主義經濟,相信市場調節完全可以交給那只看不見的手。
后來才發現這樣的想法太 naive。
毫無監管往往會導致劣幣驅逐良幣。
早期可能行業發展一片大好,但后期隨著競爭加劇就越來越卷,劣幣就會越來越多。
近的就拿教育行業來說,大家比的根本不是課程質量,而是比誰更能獲客、轉化率更高,最終賣課的廣告也越來越 low。
手機軟件啟動頁的廣告也是越來越多,變著花樣誘導用戶誤點擊。
甚至于搞美容的人現在也開始搞起了貸款......
很多行業搞到最后就是一地雞毛。
正規經商的最后往往都競爭不過這些野路子的。
所以如果按照亞當斯密的那套來看,每個人只顧利己,這樣的確能夠促進經濟發展,但社會一定會變得非常糟糕。
- 到底該不該監管?
監管的意義就在于圈定規則,無規矩不成方圓。
你也可以換個角度來看,如果一家美國公司在中國上市,那美國的 SEC(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會不會來管?
估計美國商務部、FBI 都會把這些公司查個底朝天,不會說單方面符合中國上市條件就能上市。
如果按照對等原則來看,中國應不應該查呢?當然應該查。
中國對待新興行業的態度往往是先發展再規范,而目前的互聯網行業,也正處在一個需要被規范的節點。
- 監管的核心邏輯
很多人也在猜測國家是不是在限制互聯網發展,轉而振興制造業。
我個人不太同意這種看法,互聯網雖然創新屬性日漸變弱,但基礎設施的屬性變得越來越強,制造業也已經很發達。
目前的互聯網產品基本已經囊括了衣食住行的各種需求,其實新創公司很難在滿足基礎需求上產生重大創新。
另一方面,人們的各種隱私數據都被各大互聯網巨頭把持。
互聯網的的屬性也從創新轉變基礎設施,從而關系到了國計民生,這就不能不管。
現在很多互聯網公司基于大數據分析可以說對用戶了如指掌。
濫用隱私與數據的事情也時有發生,那誰來限制這些科技公司行使數據權利的正當性呢?
以前人們的社交關系網都是依托于手機號,而現在基本上都在微信上,如果說微信把你的號給封了,幾乎就等同于斷絕了一個人的社會關系。
當一家公司有了這種權力,無論是從用戶還是政府,都肯定希望它能被法律法規所約束。
加強對互聯網企業監管從全球來看也是一種趨勢。
中國對數據安全的重視,加上數據體量的龐大,以及在智慧城市建設方面的積累,很有可能會成為中國未來發展的一個優勢。
這里還要提一嘴互聯網創業,以上海為例,有了一定用戶量的 App 就可能被要求做等保測評。
測評費用至少十幾萬,這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現在創業的門檻。
前幾年創業,一個人可能業余時間開發了一個 App,有了一定用戶量就可以直接去融資。
從這個角度看,互聯網的整個創業熱潮其實已經在全方位降溫了。
從宏觀上來說,國家也是想要加強管理,而不是鼓勵大家再做創新。
- 企業如何調整?
一:擁抱變化
抱怨既無用且有害,匯源走向破產就是一個血淋淋的例子。
作為企業家應該盡早看到風向的變化,并留意相關風險。
特別是涉及數據和隱私安全以及涉嫌壟斷、影響社會資源分配的企業。
即便暫時沒有受到波及,也要提前做好準備,強化這方面的監管在我看來會是一個相對長期的趨勢。
二:提高國家意識
從國際形勢上看,今年疫情一直處于一個此消彼長的狀態。
中國經濟算是一枝獨秀,整體的經濟規模已經達到了美國的70%~75%,所以中美關系里競爭仍然是主旋律。
很多有出海業務的公司也不好過,中國互聯網出海印度幾乎團滅,幾個大公司在美國的制裁下也壓力山大。
在歷史的車輪下,其實企業甚至是行業都不值一提。
以前的互聯網人不太會有國家意識或者說國家意識不強,這也是因為早期互聯網確實很開放。
對一些理工創業男來說,很容易抱有這種理想:做出一個世界級的產品,改變世界,讓人類生活更美好。
前幾年這種想法特別正常,所以也才會有那些火星視角。
從個人角度看,我自然也是會偏向理想主義,但事實上我們面臨的就是一個兩強相爭的局面。
企業是有國界的,企業家也是有國界的。
我們仍然處在一個競爭的大背景下,也就意味著我們需要更多地顧全大局。
以前習以為常的很多事都有可能改變,包括中國企業還能否去美國上市,甚至美國基金還能不能投中國項目,也都存在變數。
- 輿論的轉向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變化是全世界的民粹主義都在逐漸抬頭。
簡單說就是年輕人開始爆錘資本主義。
所以企業家群體承受的風險也在不斷走高,另外民族自信心也在空前高漲。
以前的人出國總會覺得外國的月亮更圓,但現在的年輕人會覺得在國外點外賣選擇很有限;在電商買東西送貨速度也不如國內快;去線下手機還付不了款。
然后在社交媒體上吐槽國外怎么這么落后,當然也不妨礙他們回國之后繼續罵中國這些做 App 的人。
從大眾角度來看,一些企業家確實有些問題,但是他們也有不少貢獻,但現在的輿論都傾向于全盤否定。
而且這個也不只是中國的問題,現在西方那些叫得上名字的高科技企業家,口碑也不太行。
所以現在我們的輿論環境空前復雜。
我自己也在新媒體行業有些業務,所以也了解一些內幕,比如很多年前就有一些國外NGO的組織,給一些自媒體錢,讓他們黑中國。
當然他們也很聰明,不會明確說,他們往往是在一堆真話里面夾帶私貨,偶爾惡心你一下。
另外他們也贊助了不少中國在海外的留學生。
所以之前大家能看到大量視頻說國外有多么多么好,其實背后很多是拿了錢的。
當然也有很多人會無腦吹中國,可以說是掌握了財富密碼。
利用當前的輿論環境來收割流量,表面愛國,背后還是為了賺錢。
這些對企業家來說其實都不是什么好事情,很多人煽風點火之后,經常會惡意曲解一些企業的決策。
當然,做企業的人也并不是無辜的,也經常會請水軍什么的,所以整個事情就很復雜。
所以我們目前面臨的輿論風險可能比之前任何一個時代都要高。
這里也從道、術兩個層面給大家兩個建議。
- 術:重視風控
有些人可能覺得自己保持低調,少說話風險就少了,但事實沒這么簡單。
羅翔老師是我挺喜歡的一個人,他法律出身,學法律的人特點就是說話嚴謹。
去年9月8號羅翔老師發了個微博,是一段自省的讀書筆記,里面有句話說不要成為榮譽的奴隸。
沒想到當天正好趕上鐘老授勛,結果被人歪曲為在含沙射影、暗諷鐘老師。
其實羅翔發的還更早一些,但依然是百口莫辨。
最后羅翔某種程度上也是被迫退出并清空了微博。
還有之前索尼發布會因為時間選在了七七惹了眾怒,任何做出海的人都知道,熟知并尊重當地文化是非常重要的,稍有不慎就會招致風險。
但話說回來,各位最近發消息會特地去看歷史事件么?會擔心自己的話被過度解讀和聯想么?
即便是注意了,也可能掛萬漏一被有心人刻意歪曲。
說實話很多聯想和解讀在我看來都挺奇葩的,但大家都這么看,你也沒辦法。
像我們公司內部也有整理一些時間點,避免涉及任何敏感或者忌諱的話題。
另外還有很多在特定圈子很正常的話,大眾往往就不能接受。
比如我前段時間看到一個比較專業的人拍視頻,和大家說如何做營銷、引流、獲客。
被大家罵死,大家覺得你怎么能這樣收割、愚弄客戶,去設計話術引誘大家消費。
但其實干我們這一行的,都知道這是一個常規操作,我們覺得很正常的事情,大家未必這么覺得。
像張一鳴在自己的公司管大家玩游戲,輿論都炸了。
包括王興在飯否發點東西,雖然這是他的自留地,但其他平臺還是有很多他動態的搬運工。
即便你是在特定場合發表的言論,但一旦放到公共討論的地方,就有可能出現風險。
還有種說法叫互聯網是有記憶的,這在我看來也是挺扯淡的。
每個人的心智都在變成熟,很多年前的不成熟言論未必就是現在的看法。
過了很多年,還是可能被人挖出來抨擊。
前幾年比如劉翔被人罵挺慘,近期輿論又開始反轉,但其實遲到的正義往往于事無補。
如果劉翔是一個企業,那前幾年可能早就涼透了,道歉又有什么用呢?
還有就是商業互吹也有風險,前段時間有幾個明星在綜藝節目里面稱贊了吳亦凡,后面就被人罵。
商業互吹其實也是一種禮節,難道稱贊一個人還需要做背景調查、把一個人的細節都摸清楚?
大家見面互相吹捧一下一下其實特別正常,但是網民不管那么多。
如果這個人犯錯之后這些言論被翻出來,就會出現問題。
所以現在這輿論環境就變得越來越復雜,不是多說少說就可以。
而且有時候你能控制自己少說,但是公司的人仍然要對外發布消息,所以對上面提及的風險點要重視,讓專業人員處理。
少說話不一定代表安全,多和網民打交道也不一定就風險更高。
你和網民多交流,反而更能明確地知道大家都在想什么。
- 道:選擇正確的事
對企業來說,利潤很重要,但不能唯利潤論,以前有人說企業的目的就是要給股東回報。
但是即便是美國這種資本主義國家,國家也會干預經濟,更何況你是一個在中國的企業家,必然需要考慮更多東西。
比如在教育行業,讓大家都能享受公平教育就是紅線;互聯網貸款不過度誘導超前消費是紅線;游戲行業不影響學生學業是紅線。
中國的互聯網公司就是太過于看重數據,太精于計算,也太擅長搞一個模型不斷優化。
天天盯著資金回報率,但除此之外不能忘了還有「人心回報率」。
前段時間河南發洪水,鴻星爾克捐了五千萬,網民知道之后去直播間一天野性消費了一個多億。
更重視社會責任的企業才能贏得更多人心,這種回報也不僅僅只是賬面上的收益。
其實現在大家也逐漸有了這些意識,比如有些大公司也開始取消996、大小周。
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是佛教里面的一句話。
只有承擔更多社會責任,成為為社會做貢獻的企業家,成為人民的企業家,才能走得更長久。
另一方面,這樣做之后你也相對來說不太怕輿論的風險,畢竟你的貢獻大家都能看到。
- 最后的話
今天這些話其實不是在講空泛的大道理。
更多的是一個行業在經歷了野蠻生長之后,我們現在的互聯網行業需要重新思考和定位。
這些思考未必關系到一個企業能否成功,但在我看來,可能會關系到一個企業是否能夠做得更長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