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一個一提起,就會讓我們想到“ZB”、“JZF”等負面名詞的鄰國,但就是這樣一個ZB不斷的國家,在二戰結束后,卻迅速建立起了較為完備的工業體系,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無論是經濟、文化還是軍事都成為了東南亞的一枝獨秀。
在此基礎上,泰國的文化傳播也得到了迅猛發展,特別是最近幾年,泰國電影、影視劇等在我們生活中的熱度也開始直逼北邊的韓國。
那么這個歷史上曾經一度落后于緬甸,在近現代又和緬甸一樣有著JZF傳統的國家,為何能夠在二戰結束后,迅速實現工業的振興呢?
二戰結束后,緬甸高層通過靈活的外交政策,順利從日德法西斯盟國的隊伍中脫身,經歷了著名的“自由泰”時期,但這一時期的泰國政府并不能很好的解決泰國的經濟發展和貪腐問題,這最終成為了泰國軍方的把柄,泰國中將披汶以此為借口發動了戰后泰國的第一次ZB。
披汶軍政府上臺后,出臺了眾多令人詬病的政策,但唯獨在振興工業方面,為泰國今天的經濟局面奠定了基礎。
披汶政府將振興小規模工業作為方針,以發展國產原料加工的輕工業為重點,強調引進外國私人資本,以解決振興工業發展中的資金問題,這實際上類似于我們的“招商引資”政策。
但泰國軍政府的形象,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在國外,始終不能給人以信任,工業投資增長依舊緩慢,為解決這個問題,披汶政府在1954年出臺了一部叫做“工業獎勵法”的法律。
這部法律在第一條便清楚寫著:“泰國境內任何私營企業都不國有化,泰國政府不設同類企業與其競爭”。這實際上是給泰國國內國外的工業投資者吃下定心丸,讓他們放心在泰國投資興辦工廠。
在消除了投資者的疑慮之后,這部法律還從稅收、金融、外匯等方面給予投資者各種優待。
如:對新建設的工廠的機械及零部件豁免進口稅;對新建設的工廠企業豁免2-5年的所得稅;對外資企業的資金和利潤,享有隨時匯出國外的自由;對泰國不能生產的原料的輸入,免征進口稅等。
可以說泰國的“工業獎勵法”不僅消除了泰國國內外的投資者的種種顧慮,還對他們的投資大開方便之門,該部法律實施之后,泰國許多的新興產業便逐漸發展起來。
到1958年時,即該部法律實施三周年的時候,泰國便新建了砂糖、纖維、空管、鐵器電池、橡膠、蘇打等產業,其中纖維業在當時已經成為亞洲的代表,空管與鐵器完全能夠實現本國自給,傳統產業中的大米、錫礦、鹽等產量不僅超過歷史上的最高時期,并且實現了穩定的出口增長。
“工業獎勵法”作為泰國披汶政府在二戰后出臺的工業振興政策,為泰國工業基礎的奠定起了保駕護航的作用,之后,雖然泰國政局依舊不算穩定,但無論泰國政府如何變動,“工業獎勵法”的實質性內容都沒有發生根本變化,而這一政策導向所取得的成效,也成為諸多東南亞國家發展工業的一個重要思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