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科蔬菜都有啥?很簡單,一道“地三鮮”就匯集三個重要成員,號稱“茄科三杰”,再來個糖拌西紅柿,四大金剛全部到位。本篇就從“茄科三杰”開始,不過說起來可就多了......
茄科三杰:茄子、馬鈴薯和辣椒
圖1.1 長茄子
圖1.2 圓茄子
圖1.3 白茄子
圖1.4 綠茄子
圖1.5 帶條紋的茄子
茄/Solanum melongena,又稱落蘇或矮瓜。原產印度,公元3~4世紀傳入我國,最早以茄子為蔬菜的記錄見于北魏《齊民要術》。我國雖非茄子之祖地,卻是二次起源中心,起初栽培的都是接近原生形態的圓茄子/var. esculentum,到元代就有了身材曼妙的長茄子。后來品種越來越多,體型高矮胖瘦,顏色紫白金青,一應俱全。
圖1.6 茄子
我對茄子興趣一般,蓋因其營養成分和膳食纖維含量雙低,“縱然生得好皮囊,腹內原來草莽”,只是特別能吸油和調料,給人以鮮美的錯覺。吃茄子秧聽過嗎?霜降之前把地里的茄子秧用石頭砸一通,將外皮剝離,連同上面的嫩茄包兒一起蒸熟腌制后開吃,這做法聽著就很有趣。茄子花也能吃,日本有專門食花的茄子品種,一般人我不告訴他。
圖2.1 土豆的花,也有白色的
圖2.2 普通的土豆
陽芋 /S. tuberosum,通用名馬鈴薯,又名土豆、洋芋,《中國植物志》機械遵守“優先權”原則,從文獻中撈出一個不倫不類的“陽芋”作為正名,似有不妥。原產南美洲,明萬歷年間傳入我國,塊根通常用作蔬菜,后被農業部列為繼小麥、稻谷和玉米之后的我國第四大主糧。說實話這才是馬鈴薯的正規主業,只是炒個菜未免小覷了它。
圖2.3 各種土豆
生活中碰到的馬鈴薯多是圖2.2中的類型,很多人以為馬鈴薯就該長這樣(近年來也有紅皮、紫瓤等花式品種,有時還被扣上“轉基因”的帽子),殊不知馬鈴薯品種極其豐富,外形光怪陸離,我國只引種了其中高產好種的類型而已。別看見啥新鮮玩意兒就跟智障似的一驚一乍,張口閉口轉基因,目前轉基因技術就沒有用來直接改變作物外觀的。
圖3.1 辣椒
圖3.2 昆明菜市場的菜椒
圖3.3 菜椒
圖3.4 簇生椒
圖3.5 朝天椒
辣椒/Capsicum annuum,原產墨西哥,明朝末年傳入中國。根據果實形態、大小和辣味的程度劃分為若干個變種,果實俯垂、長指狀的是原變種/var. annuum,果實大而近球狀、圓柱狀,不太辣或完全不辣的是菜椒/var. grossum,此外還有果實直立向上的朝天椒/var. conoides和簇生椒/var. fasciculatum,有時也栽培作觀賞之用。
圖3.6 小米辣
灌木狀辣椒/C. frutescens,即云南的小米辣,有野生也有栽培。普通的辣椒是一年生或有限多年生草本植物,小米辣會由初生時的草本逐漸木質化,最終會長成灌木或亞灌木,最高可達2米。曾經是一個獨立物種,后被辣椒/C. annuum收編,特點是“果實紡錘狀,綠色變紅色,味極辣”,云貴川菜系中常用作調料,單獨做菜誰也享用不了。
圖3.7 辣椒葉子
當年我下鄉“扶貧”,某天返回駐地天色已晚,只好出街覓食。賣饅頭的大姨見我如此為民操勞,贈我腌辣椒葉以佐餐。我感激涕零,動用單反拍下了這張照片,以供來日之思。本以為是大姨獨家秘制,后來才知吃辣椒葉在某些地方實屬平常,不但能腌小咸菜,還能清炒做湯,據說味道清香鮮美,有興趣者可以一試。放心,吃了不會躺板板。
亦果亦蔬西紅柿
圖4.1 番茄品種“杠六九”
圖4.2 番茄
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通用名西紅柿,東北呼為“柿子”(見于蕭紅《呼蘭河傳》),吾鄉則叫“洋柿子”。原產南美,清朝中期作為觀賞植物傳入我國,更適于食用的番茄則于光緒年間姍姍來遲,逐漸受到了中國人民的全體追捧,以至于番茄炒蛋居然混到了“國菜”的地位(戲謔說法,勿當真),當然配色與國旗相同也是加分項。
圖4.3 各種番茄
圖4.4 小番茄“萬紫千紅”
番茄在世界各地有著千奇百怪的品種,圖4.3呈現的僅是一小部分。很多人都能感覺到,如今市面上的番茄在某些品質方面越來越同質化,如:大部分番茄不會出現圖4.1中青紅相間的情況,使番茄“均勻變紅”的基因提升了顏值,卻使含糖量下降;為了便于貯藏運輸,過去的“沙瓤”西紅柿更是芳蹤難覓。沒辦法,時代潮流擋不住,習慣就好。
另外兩種辣椒
圖5.1 漿果狀辣椒“主教冠”
圖5.2 黃燈籠辣椒
圖5.3 黃燈籠辣椒
辣椒屬栽培植物中,國內引進的還有漿果狀辣椒/C. baccatum和黃燈籠辣椒/C. chinense。前者最常見的品種是“主教冠”/‘Bishop's Crown’ ,也叫風鈴辣椒,因果型奇特而常栽培作觀賞,有人說辣也有人說不辣,未知孰是。后者名為“chinense”,然實非中國原產,海南有較大規模栽培,據說奇辣無比,非凡人所能承受。
樹番茄并不是番茄
圖6.1 樹番茄
圖6.2 樹番茄
樹番茄 /Cyphomandra betacea,原產南美洲,我國云南和西藏南部有栽培。小喬木或灌木,高達3米,果實卵形,有點像“圣女果”,味似番茄但不如番茄,也是蔬菜水果兼用。小時候看過的科普書上提到過“神奇”的“西紅柿樹”,想必就是此物,但番茄是番茄屬,樹番茄是樹番茄屬,二者親緣關系較遠,不能混為一談。
人參果和金銀茄
圖7.1 人參果
圖7.2 人參果
圖7.3 金銀茄
圖7.4 金銀茄
人參果/S. muricatum,又名香艷茄,原產南美洲。未熟時寡淡無味,熟透后香甜可口,通常以水果的身份出現,但也像番茄一樣入得廚房、上得菜板,客串一下蔬菜。 金銀茄 /S. texanum,又名蛋樹(Egg plant),傳說原產中國,存疑。漿果卵圓形,白色,熟后轉為黃色,白色果實可作蔬食,變黃則老不堪食。
云南的小苦子果和大苦子果
圖8.1 水茄
圖8.2 水茄
圖8.3 紅茄
圖8.4 烤大苦子果
向聞云南有“小苦子果”和“大苦子果”,然本磚家數征云南亦未得見。經考證,“小苦”和“大苦”分別為水茄/S. torvum和紅茄/S. aethiopicum,某百科將“小苦子果”說成木蘭科的白花含笑(別名苦子),張冠李戴、一派胡言?!靶】唷币吧蚺加性耘?,通常油煎;“大苦”原產非洲,引進栽培的觀果植物,果成熟時紅色,嫩果可烤制食用。
枸杞:上品功能甘露味,還知一勺可延齡
圖9.1 枸杞,拍照時沒發現那只螳螂
圖9.2 枸杞頭
枸杞屬著名物種有三,枸杞/Lycium chinense、寧夏枸杞/L. barbarum和黑果枸杞/L. ruthenicum。寧夏枸杞的果實是“保健品”,偶爾在餐桌上當個點綴;黑果枸杞的漿果紫黑色,以富含花青素為營銷噱頭(并不如紫甘藍);枸杞分布普遍,嫩莖葉可入饌,俗稱“枸杞頭”,曾受蘇軾、陸游等老饕盛贊,僅憑這一點就有資格收錄到本篇中。
此外還有:嶺南常采食少花龍葵/S. americanum(或龍葵/S. nigrum)的嫩莖葉食用,稱“白花菜”;在云南部分地區,甚至滿滿都是生物堿的乳茄/S. mammosum果實也會出現在菜市場上,傣族有以旋花茄/S. spirale嫩葉作蔬食的習慣......云南人負責吃一切植物,區區生物堿又能算個啥。咱們比不了,還是老實點兒,別瞎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