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 it’s ……”,怯生生地,淼投過來求助的目光。
“White!White!White!”大人的音量陡然高了八度,“知道怎么讀,為什么不念出來!錯了也沒什么大不了的,再錄一遍就是了”。
一陣氣急,跟著便是心虛,像氣球憋了氣。
講真,如果換做是我,就能做得比她好嘛?
淼,剛上一年級,就撞上了這些拗口的鷹語。
而我,當年和這些符號較量,早已是初中了。那個時候,舌頭也總是在嘴里支愣著,不知擱哪里好。
公平而論,面對陌生的事情,即便腦中已反復演練過多遍,總還是有莫名的牽絆,有些話還是哽噎著,有些步子還是邁不出。
那么,自己的事情,自己不去做,誰來替你去做?
當你年輕,耳朵里滿是長者上級的指教,手腳不禁縮了回去。
當你不再年紀,忌憚著旁人的目光,手腳懶散地窩在袖筒里、褲筒里。
血偶爾潮涌,心間歇驛動,習慣性甩兩句豪邁的話,再習慣性地躺平。
回想一下,不管是后浪、還是前浪,竟然還未曾浪過?
當然浪,不是一味狂狼,是有方法的。
以《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時期的任務》為例,作者站在歷史時期轉換節點,提出了如何勇立潮頭,當個時代的弄潮兒。
在文中,作者著眼矛盾體系的變化,串聯持續性的標志性事件,指出時局進入新階段,既要敢于任事,也要擺正位置。除了提出整個國家要如何準備,也詳盡理出在支持三民主義的同時,保持自身的獨立性,做好軍事、政治、經濟、軍事、組織干部方面的準備,及防范錯誤思想。
上面提及的文章和事業過于史詩,對當下的平凡人又有什么啟示?
要勇于任事,也要擺正位置。所做的事體現個人價值。東風借力,則搞事情。時不我與,就擺正位置,順應大局。
事情有階段性,浪的姿勢也不盡相同。出了校園,就要養活自己,組建了家庭,就要維系家庭成員需求。
浪,不止是自己的事,更是自己的事。只有自己浪,很難搞出大浪花。不自己想著浪,連個水花也看不到。
想清楚這些,心也清凈了。
心平氣和地告訴淼,盡管去說,沒那么難的。
“It’s black”
“It’s blue”
最后兩句,一氣錄完,打卡完成當晚的預習。
(文耕坊—景軒bookhiker)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