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美式選舉制度被公認為是一種較好的平衡社會各階層利益和權力的制度,認為它有效的控制了公權力的無序擴張,保障了社會其他階層的權益,而這項制度的核心便是我們所熟知的“三權分立”,但這樣一個看似美好的制度,在走出美國之后,往往出現了水土不服的情況,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它不但沒為當地建立起相互制衡的權力體系,反而還滋生了當地的政治腐敗,使當地長期陷入無序的選舉斗爭,而無心經濟建設,而菲律賓則是這水土不服中的典型代表。
菲律賓原本即為美國的殖民地,文化、制度等受美國影響深厚,二戰結束后,菲律賓即按照原本的建國計劃實現了獨立建國,其建國模式中的選舉、立法、司法等制度幾乎完全照搬了美國模式。然而這樣一個縮小版的美國,卻并沒有像美國一樣實現綜合國力的躍飛,反而直到今天,菲律賓仍然深陷各種選舉內耗中而不得自拔。
在菲律賓,選舉一直都是一項費用高昂的活動,而總統選舉則更是驚人昂貴。參加菲律賓總統競選,候選人首先需要向其所在的政治團體財務部門上繳一筆數額不菲的選舉保證金,以獲得其所在政治團體的初步支持,之后,為了謀求其所在團體大會和代表的支持,還要向這些團體大佬們奉獻不少的承諾金。在獲得了其所在團體的全力支持后,則需要募集工商界捐款,以鋪開其在全國的宣傳造勢,而工商界的捐款自然也不是無償的,候選人往往會向他們承諾,通過各種途徑為他們辦理由菲律賓行政當局特許的貿易許可證或采購合同。
候選人獲取選民選票的方法則要直接得多,他們背后的團隊往往會花錢請各地的選民到當地的鎮上吃燒豬,因此菲律賓一旦到了選舉年,各地鄉鎮的燒豬生意都十分火爆,許多鄉鎮底層居民往往在選舉年都不用采購豬肉。但這筆看似投入不大的費用,在經過龐大的基數擴充后,依舊是一筆高昂的支出。
根據統計,在菲律賓獨立之初的六十年代,菲律賓選舉的總支出已經占到了當年全國預算總支出的百分之十三,而這一比例近些年來一直都保持有增無減的趨勢,其選舉支出一度超過了菲律賓全國預算的百分之三十。
而候選人在付出如此高昂的投入后,一旦競選失敗,往往就面臨個人及家族的經濟危機,一旦競選成功,則會想法設法從各地官員那里撈回個人已經花掉的競選費用,由此滋生了難以根治的政治腐敗。
而美式選舉制度之所以在菲律賓水土不服,完全可以用“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來形容,即種子并沒有問題,有問題的是當地的氣候環境。
美式選舉制度在美國能夠盛開美麗之花,是因為美國形成了占社會大多數的中產階層,這些中產階層往往有足夠的發言權來對抗占有大量社會資源的上層階層,而底層則因為有健全的工會組織,能夠團結起來采取有效的行動來促使統治階層認真考慮他們的要求,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美式選舉制度在美國成為了保障各個社會階層利益的制度。
但在菲律賓則不一樣,菲律賓一直都沒能形成一個數量足以監督上層階層的中產階層,長期以來,菲律賓的政治、教育、醫療、司法等資源都絕對掌控在人數極少的上層精英手中。而占全國人口大多數的工人、農民等下層階層由于缺乏工會組織,其基本上是一盤散沙,難以有效的團結起來,對菲律賓國會和行政當局產生有效的壓力,因此原本用來設計為平衡各階層利益,限制公權力無限擴張的選舉制度,到了菲律賓則成了維護少數上層階層的專屬制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