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緩緩君
首發 | 緩緩說
前幾天在公眾號說,我去做了個小手術,加起來縫了9針,然后評論區就變成了“大型競猜現場”。
有猜闌尾炎的,切脂肪瘤的,割雙眼皮的,拔智齒的以及肛周膿腫的等等,而點贊最高的是下面這個……
(果然,皮還是大家皮)
我其實是去做了切痣手術,并且一次性切了兩顆,一顆縫了4針,一顆縫了5針,所以加起來是9針。
這次的手術讓我又學到了一些知識,和大家分享一下 (如果有說的不對的,歡迎專業人士指正) 。
01
普通人多多少少都會長一些痣,它是你體內黑色素細胞聚集在某處后形成的,也叫黑色素痣(或黑素細胞痣) 。
一般情況下,痣除了影響美觀之外,不會對你的生活造成太大的影響。
看相的人甚至還會根據痣的生長位置,將其命名為富貴痣、媒婆痣、美人痣等等。
另據司馬遷在《史記》中的記載,劉邦光一條左大腿上就長了72顆痣 (“高祖為人,隆準而龍顏,美須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
但在極少數情況下,黑色素痣會異變成黑色素瘤,俗稱皮膚癌。
電影《非誠勿擾2》里,孫紅雷扮演的角色李香山就是因為腳背上的痣癌變了,最終選擇了跳海自殺。
我身上也有一些痣,其中有兩顆比較大,一顆在腳掌心,一顆在胸口。
兩顆痣長的又有點不一樣:胸口那顆是凸出來的,很明顯;而腳掌心那顆完全是平的,如果不是因為有顏色的話,根本察覺不到。
這其實和痣的類型有關。
根據生長的位置,痣可以分為真皮痣、接合痣和混合痣。
真皮痣(也叫皮內痣) ,顧名思義就是指長在真皮層的痣,多數會有明顯的隆起,有的還會長毛,對美觀的影響最大,但其實癌變風險是三種痣里相對最低的。
接合痣(也叫交界痣) ,是指長在表皮層以及表皮和真皮層交界處的痣,黑素細胞就聚集在表面,一般都是扁平的,也不會長毛發,但如果經常受到摩擦,癌變風險反而是三種里最高的。
像我腳底那顆就是接合痣。
還有一種是混合痣(也叫復合痣) ,即一部分長在真皮層,一部分長在表皮層,特性也介于上述兩種痣之間。
我切掉的那兩顆痣,其實都長了有一些年頭了,過去也沒太關注。
直到9月份我看到一篇報道,說美國有一個叫皮爾森的女網紅,就是在長了一顆痣之后變成黑色素瘤去世的。
皮爾森原本有機會改變命運,因為黑色素瘤如果發現的早,五年生存率能夠超過90%(甚至有說可以達到99%) 。
而皮爾森那顆痣早在她18歲那年就發現了,但當時她處于孕期,再加上沒有醫保,就一直沒管它。
但這顆痣經常會產生一陣一陣的瘙癢,有時候還會分泌出粘液。
三年后,她有了醫保,終于決定去醫院看了。
在進行了活檢(活體組織檢查) 之后,皮爾森身上的這顆痣被診斷為黑色素瘤,而且癌癥已經發展到了3期,擴散到了淋巴結。
醫生立即給她安排了手術,切掉了這顆“痣”,但為時已晚。
一年后,癌癥進一步惡化到了4期,癌細胞擴散到了肺部。
之后幾年,皮爾森嘗試了各種前沿的治療方法 (免疫療法、化學療法、靶向療法等) ,但終究還是無力回天,癌細胞逐漸擴散到了至少7個部位。
皮爾森最終于27歲那年不幸離世。
在她最后的時光里,反復在視頻中告誡大家,要重視自己的皮膚。
02
皮爾森的經歷也讓我想起了胸口的那顆痣。
然后在照鏡子的時候,我發現這顆痣不知道啥時候長大了,不僅比以前更鼓了,而且直徑也變粗了。
于是我就去查了下相關資料,發現美國國立癌癥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NCI) 有一個“黑色素瘤ABCDE”的自我診斷方法。
而我可能符合其中的2條半,想想有點后怕,當時就在心里默默念:
“我要去看醫生,明天就要去!”
我先后去了邵逸夫醫院和浙一醫院,兩家的皮膚科醫生都建議我做手術切除,然后做個活檢。
去都去了,我順帶也讓醫生幫我看了下腳底那顆痣。
腳底的痣不痛不癢,又是平的,完全沒感覺,而且已經長了有二十年了吧,也沒啥變化,所以原本我沒打算對它怎么樣。
但醫生說腳底的痣經常受到摩擦,會增加癌變風險,而且這顆痣還比較大,形狀又不規則,建議我一并切除。
手術安排在10月6號。
按照流程,醫生會先交代告知事項,然后讓患者簽字。
我看醫生長得挺年輕,順口問了句,像你們這樣要畢業幾年以后可以給病人做手術?
醫生笑著說,她還沒畢業,因為導師是醫院的皮膚科主任,就被安排到醫院來做手術。
我又問,那你現在是讀研還是讀博?
她說研二,還問我怕不怕。
我說有啥好怕的,邵逸夫手術安排得那么密 (我本來想約9月底做手術的,但一直排到10月6號才能做) ,早就變成“熟練工”了吧。
說完這句話,我感覺自己得到了安慰。
整個手術過程大概是40分鐘左右。
先是趴著切掉了腳底的痣,然后是躺著切掉了胸口的痣。
說實話,剛開始還是有點緊張的,尤其是麻藥扎下去的時候,刺痛刺痛的。
我就故意玩手機分散注意力。
好在麻藥很快就會起效,只是模模糊糊的感覺醫生在我腳底拉扯著什么。
過了一會兒,醫生告訴我,痣已經切下來了,問我要不要看一眼。
我說我要拍個照。
然后就是縫合。
再然后就是換姿勢,切下一顆。
躺著做手術沒法玩手機,我決定和醫生聊天來分散注意力。
等胸口那顆痣切下來后,也特意拍了照片。
醫生笑著說,你要是拿去發朋友圈,會被人拉黑的 (其實我連蘑菇小姐都沒給看,因為她不敢看……) 。
我的兩顆痣都比較大,有8mm左右,但腳底皮膚的張力比較大,所以比胸口多縫了1針 (一個4針,一個5針) 。
醫生還說,手術后腳底的傷口也會更痛一點。
我當時因為打了麻藥,完全沒感覺。
做完手術后就自己走出醫院打車回家了。
后來才發現,這個“一點”,何止一點點。
03
我是下午3點左右做的手術,到了晚上9點左右發現走路會開始痛了,等到12點的時候,躺著也很痛。
痛到失眠。
終于明白了什么是“切膚之痛”。
然后在迷迷糊糊中聽到了鳥叫。
再然后,身體終于撐不住睡過去了。
上午醒來后,發現整只右腳都腫起來了。
打開棉布貼,給創口拍了照片,發給了做醫生的同學,同學回復創口看著還可以。
總算是放心了,本來就是個小手術,忍忍應該會自己好起來。
期間一天3次用碘酒清理創口。
但熬到了第二天晚上,還是忍不住吃了顆止痛藥,希望能改善下睡眠。
到了第三天,在網上查了下別人的經歷。
有人說術后三天就能下地走路了。
我想著為啥自己恢復速度比別人慢那么多,繼續看下去才發現,人家痣小,才縫了1針。
我還是繼續躺平吧。
今天已經是術后第六天了,雖然腳還是明顯腫著的,但已經幾乎不痛了 (不著地的話) ,一切都在好起來。
(好在家里有一張帶輪子的椅子,每天就靠它在家里滑來滑去,我的右腳去年就出過問題,當時也是靠這張椅子)
相比之下,胸口那個創口,從做完手術到現在,一直都沒啥感覺。
但我現在還是有點擔心胸口的那顆痣。
腳底的痣那么多年都沒啥改變,切掉更多是一種預防性的措施 (以免反復摩擦誘發癌變) 。
而胸口那顆痣是最近這一兩年長大的 (因為我自己沒在意,啥時候長大的真不清楚) ,而且醫生說邊緣不是很規則,具體是什么情況還是要等待活檢結果。
結果預計會在10月13號出,也就是明天。
希望只是虛驚一場吧。
也希望我的經歷和思考能給大家帶來一些啟示,如果你或者你的家人、朋友也有類似的情況,強烈建議你把相關的知識“科普”給他們——提醒那些有“痣”之士千萬別大意。
早發現異常,早處理。
有些話我們可能已經聽到了無數遍,但只有當真的生病的時候,你才會真切地感受到——身體健康比什么都重要。
所以還是在事前多觀察,多做一些預防性的措施吧。
P.s
最后,還是建議大家要定期做體檢。
我自從辭職以來,就再沒有去體檢過了。
現在想想,這樣不對。
再P.s
還有一些朋友出于愛美會去美容院里點痣,這里我也強烈建議大家,不管對方說什么,都不要動心,堅持去大醫院處理。
畢竟大醫院的醫生都是接受過系統性的醫學專業訓練的,這一點是美容院比不了的。
有些不正規的美容院甚至還在采用“化學點痣法”,也就是用腐蝕性藥水(他們會說這是“點痣藥水”)去灼燒有痣的皮膚,破壞痣細胞,但這種方法不僅容易造成皮膚表層凹陷、留下疤痕,還存在發炎感染的風險。
至于激光、冷凍等祛痣方法,也并不適用于所有情況。
你的痣要不要去除,采用哪種方式去除,還是建議交給專業的醫生去判斷,才讓人放心。
緩緩君:985高校工科男,時代華語圖書簽約作者。有一些故事,也有一些觀點;有一點理性,也有一點溫度,已出版《我就喜歡這樣的你》。公眾號:緩緩說(huanhuanshuo520)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