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林文苑述評】
《書譜》亦稱《書譜序》,是唐朝孫過庭的小草經典名帖,是他為其準備編輯的《書譜》寫的序言(可能是一部碑帖合集,因其英年早逝未能成書),后人便稱此為《書譜》。它是一部書、論合璧的經典名篇,有晉人韻,評者以為唐人學右軍草書沒有出其右者。毛松馥先生結緣《書譜》四十年來,與《十七帖》比較臨摹,往復不輟,為進入旭素狂草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此《書譜》十條屏臨作變橫卷為條幅,將小字拓而為大,增加了臨寫難度。毛先生以為,借道《書譜》臨《十七帖》是一條捷徑。還認為臨習《書譜》應特別注意保留原帖的氣韻,不能看一筆寫一筆,最好一筆數字或一氣數行,應注意探索孫過庭連續(xù)書寫的自然美。
十條屏之后,是毛松馥先生以大草筆法臨寫的《書譜》中的兩個片段。《書譜》原帖是文章草稿,多不連帶。毛先生把它臨為一件草勢連綿的大草,筆法、氣韻、章法等等都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實際上是結合臨帖的二次創(chuàng)作。從筆法和風格來看,采用的是以“素草”為主調,廣收博取的創(chuàng)作方法,同時較好地保留了《書譜》原帖的神彩。
這里要向朋友們特別推薦的是毛松馥先生創(chuàng)作的《書譜摭言古體詩歌十五首》。這十五首詩歌是摭取《書譜》語句提煉的關于書法理論的要點,或者說是對《書譜》理論要點的理解和闡發(fā)。詩句不講平仄,接近口語,好讀好記,詩不盡意,又繼之以文字。這是毛松馥先生幾十年研究《書譜》的成果,對書法實踐是有益的參考。
毛松馥臨《書譜》十條屏
圖1-2
圖3-4
圖5-6
圖7-8
圖9-10
毛松馥意臨《書譜》(節(jié)錄)
圖1
余志學之年,留心翰墨,昧鐘張之馀烈,挹羲獻之前規(guī),極慮專精,時逾二紀。有乖入木之術,無間
圖2
臨池之志。觀夫懸針垂露之異,奔雷墜石之奇鴻飛獸(駭)之姿,鸞舞蛇驚之態(tài),絕岸
圖3
(頹)峰之勢,臨危據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輕如蟬翼;導之則泉注,頓之則山安;纖纖乎似
圖4
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猶眾星之列河漢;同自然之妙,有非力運之能成;信可謂智巧兼優(yōu),心
圖5
手雙暢,翰不虛動,下必有由。一畫之間,變起伏于鋒杪;一點之內,殊衄挫于毫芒。況云積其點畫
圖6
乃成其字;曾不傍窺尺犢,俯習寸陰;引班超以為辭,援項籍而自滿;任筆為體聚墨成形;心昏擬
圖7
效之方,手迷揮運之理,求其妍妙,不亦謬哉!夫蔡邕不謬賞,孫陽不妄顧者,以其玄鑒精通
圖8
故不滯于耳目也。向使奇音在爨,庸聽驚其妙響;逸足伏櫪,凡識知其絕群,則伯
圖9
喈不足稱,伯樂未可尚也。
毛松馥意臨《書譜》(節(jié)錄)全圖
(35cm×576cm)
請向右旋轉手機橫屏欣賞
書譜摭言古體詩歌十五首
毛松馥
一
鐘張羲獻著青史,各領風騷俱當時。
芝繇自是老前輩,繼往開來父與子。
《書譜》云“夫自古之善書者,漢魏有鐘張之絕,晉末稱二王之妙”,又說“元常專工于隸書,伯英尤精于草體,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擬草則馀真,比真則長草,雖專工小劣,而博涉多優(yōu)”。余以為,鐘、張、二王,各具時代特色,世移時易,書風、書體都發(fā)生了變化,不必以其所擅書體較其優(yōu)劣。若以對書法貢獻和對后世影響看,也自然是羲之為大。若與鐘、張比,二王父子也自然是繼往開來的書法傳承人。
二
閣帖偶見謝太傅,質樸淳厚意不俗。
前賢書名非浪得,無怪曾輕子敬書。
《書譜》云“謝安素善尺牘,而輕子敬之書。子敬嘗作佳書與之,謂必存錄,安輒題后答之,甚以為恨” 。近于閣帖中見謝安書,質樸淳厚,游弋鐘繇、右軍之間,甚有來歷。米芾有帖云“李太師收晉賢十四帖,武帝、王戎書如篆籀,謝安格在子敬上,真宜批帖尾也”,雖然言過其實,由此可以看出他對謝安書法服膺之至。
三
乃父乃子世無倫,書圣風規(guī)傳古今。
子須敬父能扛鼎,父應讓子一字新。
《書譜》云“羲之往都,臨行題壁。子敬密拭除之,輒書易其處,私為不惡。羲之還見,乃嘆曰:“吾去時真大醉也!”敬乃內慚。是知逸少之比鐘張,則專博斯別;子敬之不及逸少,無或疑焉。”愚以為,孫公以此偶然之例判定其父子優(yōu)劣固然不妥,倘是子敬得時得氣之作又當如何?然而子敬雖然在晉末、南北朝間獨步書壇二百年,畢竟成就未能超越其父。羲之本傳云“,獻之骨力遠不及父,而頗有媚趣” ,亦有評者云“新意過其父”,此論頗公允。
四
筆從勁疾悟淹留,勁疾淹留腕下求。
若能遲速臻其妙,便是書家第一流。
五
迅疾遲留貴一瞬,濃枯相濟燥兼潤。
行藏顯晦窮毫端,情調合和說難盡。
《書譜》云“夫勁速者,超逸之機;遲留者,賞會之致” 。又云“能速不速,所謂淹留;因遲就遲,詎名賞會!非其心閑手敏,難以兼通者焉”。這里所說的“淹留”就是在疾速行筆過程中有意放慢筆速,使點畫厚重圓潤,即書寫中的“疾徐”矛盾問題。特別在草書書寫時,疾速是主要筆法,但是單單強調疾速,就容易剽迫、單調、浮滑,因此必須懂得“淹留”的重要性,而這又往往是被忽視的一個方面。懂得了“淹留”,還要熟練地把握疾速和淹留的度,這個“度”的把握是至關重要的,也是最難掌握的,不能用言語說清楚的,必須在實踐中探索。還要分析名帖中的用筆規(guī)律,日積月累,必有大進。
六
狂草也須錐畫沙,魯公長史傳家法。
古詩四帖從頭看,浩蕩連綿力中發(fā)。
《書譜》云“假令眾妙攸歸,務存骨氣;骨既存矣,而遒潤加之。亦猶枝干扶疏,凌霜雪而彌勁;花葉鮮茂,與云日而相暉。”孫公用一大段文字論述了骨氣的重要性。骨氣也叫骨力,張旭說“力謂骨體”,其實都是我們平時說的筆力。我曾對朋友講,筆力是書法的靈魂,乍一聽好像言過其實,實際上一點也不過分。好比一個人,沒有了骨力、骨氣,他的精神面貌將如何?還不就像失去靈魂的病夫?喻之于書法再恰當不過。《顏真卿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說,“真草用筆,悉如畫沙印泥”。平時說畫沙印泥,往往認為指的是楷書,這里特別提出“真草”二字,就是說真和草都需要,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重視。至于如何解決筆力和速度、氣勢等相關問題,則另當別論。
七
偏工易就善難求,阿娜須防力不遒。
剽迫狐疑都是病,獨行豈可上高樓。
《書譜》云“偏工易就,盡善難求”,并列出來若干“偏工”的現象。比如:脫易、溫柔、躁勇、狐疑、遲重、輕瑣等。這些現象相對應地造成書法上的弊病:失于規(guī)矩、傷于軟緩,以及剽迫、滯澀、蹇鈍等,指出這是“獨行之士,偏玩所乖”。這些現象主要是功力不足或書寫方法和書寫習慣上的問題,每一種現象又有不同的成因,但都是“好溺偏固,自闕通規(guī)”所造成的。糾正這些偏頗,只能是多讀書臨帖,在書法的歷練中逐步解決,要在深入傳統(tǒng)中求解,不能一意孤行,夸大個性。
八
大言玄妙亦難憑,通讀深思費量衡。
莫被權威遮眼目,絕知書理要躬行。
《書譜》云“夫心之所達,不易盡于名言;言之所通,尚難形于紙墨”,此乃明哲之論。大凡傳世書論都是名家名言,是他們心血的結晶,是藝術實踐的總結,絕大多數都有一定的指導意義。但是有些情況應注意,一是議論朦朧,不知其可;二是書家認識的偏頗,言非所長,三是言不盡意,等等。加上后 來“著述者假其糟泊”,人云亦云,甚至“詭辭異說”,夸大其詞,造成學書者誤判,因此對于書論的準確性、指導性還需要在實踐中體察、分析。比如董其昌論書“予學書三十年。悟得書法而不能實證者,在自起、自倒、自收、自束處耳。過此關,即右軍父子亦無奈何也” 。乍看似乎切中關鈕,但仔細一想就茫茫然:怎樣“自起、自倒、自收、自束”,他沒有講,即便是名師面授也不能一語破的,如果能說的明白,天下書人不都成了大家?這就是“言之所通,尚難形于紙墨”。香光又說“作書最要泯沒棱痕,不使筆筆成板刻樣”。這句話對一個成熟的書家來說是對的,但對初學者就不適用。蘇東坡與他的侄兒談書法說“凡文字,少小時須令氣象崢嶸,彩色絢爛。漸老漸熟,乃造平淡。其實不是平淡,絢爛之極也。”如果少兒書法都泯沒棱痕,就不會“氣象崢嶸,彩色絢爛”,也就沒有了后來的“絢爛之極,歸于平淡”。所以,對于前人書論既要通覽,更要用實踐來理解驗證。
九
字畫難評恨無據,世人信耳不信目。
憑附增價古今多,都看烏紗論錢數。
書法評價困難,在于沒有標準和依據,而且受到評論者地位、名款等因素影響,所以難有一個比較正確的評價。這些權威、專家的觀點又往往影響社會,許多畫廊、藏家“信耳不信目”,或者僅憑書家的來頭論高下、論錢數。這就是書譜說的“憑附增價”。而“憑附增價”所憑附的是他們的職務、頭銜等,一旦失去這些職務和頭銜,便“身謝道衰”,出現價格的塌方,藏家大呼上當。這能怨誰?
十
察之尚精擬貴似,聚墨成形最可鄙。
誣罔鐘張待如何?不免后人總一嗤。
《書譜》云“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又云“況云積其點畫,乃成其字;曾不傍窺尺犢,俯習寸陰;引班超以為辭,援項籍而自滿;任筆為體,聚墨成形;心昏擬效之方,手迷揮運之理,求其妍妙,不亦謬哉” !這些語言切中時人要害。這里的“察”字就是讀帖,是指對碑帖的觀察分析,從中找出其用筆特點,知道理它的特點和規(guī)律就有了 “擬效之方”,也就懂了“揮運之理”,在心中樹立標準,用以指導臨池;“擬”就是臨摹,它應該是長期堅持的學習過程。這里強調的是“擬貴能似”,要在“似”字上著力。有人擬不能似,則謂之意臨,即誤人,又害己。這種“察不能精,擬不能似”的人,多數都大言不慚,辭費滔滔。動輒言師從鐘張,宗法二王,實際上遠在鐘、張、二王門庭之外。這種人如果在書壇高位上,又往往“憑附增價”,誤導許多初學者。但終究不能“掩今日之目”,“杜將來之口”,其所作只能是污人眼目的一張廢紙。
十 一
真以點畫為形質,草乖使轉不成字。
書譜早有千年箴,摹習之輩須切記。
《書譜》云“真以點畫為形質,使轉為情性;草以點畫為情性,使轉為形質。草乖使轉,不能成字,真虧點畫猶可記文”。“形質”是個哲學概念,在這里可理解為結構、形體。楷書以點畫構成所書文字的形體,草書以使轉構成所書文字的形體。使轉是什么?孫公解釋說,“使謂縱橫牽掣之類是也;轉謂鉤環(huán)盤紆之類是也”。他的“執(zhí)、使、用、轉”說,沒有被后世廣泛使用,“使轉”二字演變成了一個書法概念。現在說的“使轉”多指草書的圜轉、交叉等筆法,這里強調的是“草乖使轉不能成字”。所謂“乖”,就是超出了法度的極限,也就是違背了草法。古人說“草書離了體,神仙也難識”。看張旭、懷素的大草書,不管他使轉怎樣夸張,都在合乎法度、可以辨識的范圍內。應該說,草書游弋在法度之內,也足以能夠彰顯個性,《書譜》的這個千年箴言不可不知。
十 二
既能險絕歸平正,平正之中寓險奇。
不激不厲風規(guī)遠,好是右軍筆老時。
《書譜》云“至如初學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初謂未及,中則過之,后乃通會,通會之際,人書俱老”。這段話強調了學書三階段的相互關系。“初學分布,但求平正”,這是基礎性的、必須的。但是只恪守平正,就成了“狀如算子”,這是書法的大忌,必須在具備一定基礎上“務追險絕”。這個“務”字強調了追求險絕的必要性,這是為了打破“但求平正”的板局,追求章法的變化和書家風格的重要過程。但是在這一過程中,往往又出現不平正、不和諧、放的太過等問題,就會自覺地要求回歸平正。復歸平正,實際上就是在險奇中求平正,在各俱姿態(tài)中求和諧(最好的樣本是黃庭堅《諸上座帖》)。這是書法的高境界,是一個長期的學書過程,也可能是一個反反復復的過程,如何把握,因人而異。只有經過這樣一個長期磨練、思考、提高的過程,才能達到“通會”,才能像右軍末年那樣“思慮通審,志氣和平,不激不厲,而風規(guī)自遠”。
十 三
弘羊之心豫無際,庖丁之目無全牛。
胸中規(guī)矩筆前意,萬里長江任自游。
《書譜》云“弘羊之心,預乎無際;庖丁之目,不見全牛”。桑弘羊治國,掌握大局;庖丁解牛,可以洞見其機理,所以他們都能駕輕就熟,舉重若輕。這是比喻經過長期的學習過程,將書法的“規(guī)矩”熟諳與胸襟,且具有相當的駕馭能力以后揮筆作書的狀態(tài)。這是經過長期的“心不厭精,手不忘熟”刻苦鍛煉以后達到的高度。這里的“規(guī)矩”二字包括筆法、字法、章法等等。孔子說他自己“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這里的“矩”是做人的規(guī)矩。書法也一樣,只有掌握了書法的“規(guī)矩”,才能在放筆而書的時候不失法度。也才能像熟練掌握游泳本領的人一樣自由自在地暢游萬里長江。
十 四
蔡邕知書不謬賞,孫陽識馬不妄顧。
器觀千劍撫龍泉,不被俗書滯耳目。
書譜云“夫蔡邕不謬賞,孫陽不妄顧者,以其玄鑒精通,故不滯于耳目也”。蔡邕是東漢文學家、書法家,懂音樂,知識淵博,所以他對書法和其他方面的藝術都能鑒賞無誤;孫陽就是伯樂,他是古代的相馬大師,一眼就能看出哪是千里馬,一般不會弄錯。這主要是因為他們具有高深的鑒賞能力,所以不會被道聽途說迷惑。書法鑒賞就需要像蔡邕、孫陽這樣 “玄鑒精通”的鑒賞力。古人說“觀千劍而后識器”,這是因為有比較才能有鑒別。鑒賞家必須有通覽今古的能力,才不會“外狀其形,內迷其理”。
十 五
妙悟分明談笑中,文章不寫一言空。
書文合璧雄今古,垂拱流芳萬世功。
《書譜》是孫過庭對中國書法的巨大貢獻。洋洋三千七百余字,議論精深,書法精妙,是一部書文合璧的光輝巨著。自唐睿宗李旦垂拱三年(687)以來,愈來愈受到書界重視,現在已成為學習草書的不可逾越的名帖。就其書法講,用筆精熟,結體遒美,天真爛漫,自然和諧,它是二王書風的集大成者,是上溯二王草書的津渡。就其書論來說,簡潔明快,娓娓道來,絕不故弄玄虛。正如孫公自己所說“貴使文約理贍,跡顯心通;披卷可明,下筆無滯。詭辭異說,非所詳焉”。垂拱,唐睿宗年號,作者自署垂拱三年寫記。
(摘自毛松馥《庸齋詩稿》,版權所有,引用須注明出處)
【書家簡介】
毛松馥,1946年生,字韻谷,號庸齋,山東新泰市人,著名書法家,楷、行、草兼擅,尤長于大草。出版有《庸齋翰墨》(書法作品集)、《毛松馥臨帖作品選》、《庸齋詩稿》等。有學者稱他“書有晉韻,詩有唐風”。
↓ 點擊以下鏈接,賞讀更多精彩內容:
懷素《自敘帖》精臨——毛松馥臨帖作品欣賞之一
王羲之《蘭亭序》精臨——毛松馥臨帖作品欣賞之二
張旭《古詩四帖》精臨——毛松馥臨帖作品欣賞之三
黃庭堅《諸上座帖》精臨——毛松馥臨帖作品欣賞之四
王羲之《十七帖》精臨——毛松馥臨帖作品欣賞之五
臨虞世南《孔子廟堂碑》——毛松馥書法作品欣賞之六
臨顏真卿祭侄稿、爭座位、裴將軍詩帖——毛松馥書法作品欣賞之七
臨懷素《圣母帖》暨《蘭亭序》草臨——毛松馥書法作品欣賞之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