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前國務卿科林·鮑威爾因新冠并發癥去世,終年84歲。
科林·鮑威爾,美國軍人、第65任美國國務卿,是美國歷史上首位任職美國國務卿的非裔美國人。他在1990至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擔任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是第一位擔任此一美軍最高軍職的非裔美國人。
國人對于鮑威爾最為熟悉的,可能就是這張照片
“洗衣服”之說,其實來自于普京,2003年,當時安理會開會,鮑威爾拿著一個瓶子展示,說這么一小瓶可以殺死所有人,是時候普京接受采訪的時候調侃,說鮑威爾可能拿的是洗衣粉。
有一說一,在當時的小布什政府,鮑威爾其實是鴿派,在克林頓和小布什執政時期,彼時俄羅斯還在落魄,中國尚未崛起,當時的美國可以說是不折不扣的毫無對手,在這種情況下還能堅持鴿派殊為不易,但是有些東西就是很無奈,鮑威爾當時是國務卿,身為國務卿在外交場合上當然會頻繁出現,最后被當成了靶子。
早在1991年海灣戰爭時期,鮑威爾就創立了著名的鮑威爾學說,在戰爭之前,鮑威爾強調以下問題必須要有一個說法
- 是否有重大的國家安全利益受到了威脅?
- 是否有明確的可實現目標?
- 是否對風險和成本進行了全面的,坦率的分析?
- 所有的非暴力手段是否已經用盡?
- 是否有一個合理的退出策略來擺脫無休止的糾纏?
- 是否考慮到行動后果?
- 行動是否得到美國人民的支持?
- 我們是否有真正的廣泛的國際支持?
鮑威爾從軍35年,自越南戰爭之后的每一場戰爭,大到海灣戰爭,伊拉克戰爭,小到入侵格林納達,他都有參與,但是談論起戰爭,鮑威爾非常謹慎,這點和當時的副總統迪克切尼形成鮮明對比,縱觀整個鮑威爾的生涯,其政治,軍事,外交思想并不算特別差,但是由于彼時新保守主義思想泛濫,國內外形勢的變化, 導致鮑威爾整個中東外交實踐的徹底失敗,也算是時代的悲劇了。
鮑威爾出生在一個貧窮的牙買加移民家庭,靠自己努力考上了紐約城市大學(也叫紐約市立學院),不得不說,人啊,總是有一些奇妙的際遇,當鮑威爾正在紐約市立學院上學的那會,這個大學正在孕育著未來新保守主義的領袖們
紐約城市大學是很特殊的大學,它是一個公立大學,很多工人階級,窮人的子女畢業于這個大學,號稱窮人的哈佛。
20世紀30年代到50年代,這個大學最流行的就是托洛茨基主義,經常有托洛茨基的支持者和斯大林主義的支持者在此辯論,而新保守主義的大佬克里斯托爾剛好就是在這個大學畢業的,而且克里斯托爾還是個托洛茨基的支持者,簡稱托派。
不光是克里斯托爾,還有丹尼爾·貝爾,內森·格拉澤,歐文·豪全是這個大學畢業的。
很諷刺的是,這些托派分子180度轉彎,后來變成了新保守主義者。
托派和新保守主義有什么共同特點?
1983年 , 克里斯托爾寫道 , “ 新保守派認為美國外交政策的目標必須超越狹隘的 、 字面意義上的 ` 國家安全 ’ 。這個目標應該是獲得世界霸權的國家利益 , 因為它由對國家命運的感受而不是由今視的國家安全來定義 。”
如果托洛茨基要向全球輸出革命 , 那么克里斯托爾要向全世界輸出的是美國式的民主。
搞顏色革命的這幫人,在中東狂轟濫炸的這幫人,都是托洛茨基的忠實粉絲。
鮑威爾估計也沒想到,他日后擔任國務卿的時候,就是要不停的和這些新保守主義大佬的徒子徒孫們爭執辯論。
鮑威爾本人比較忠誠,正直,有很強的軍人特色,這也是我對他評價比較高的原因。
鮑威爾一開始是極力反對發動伊拉克戰爭的,為此沒少和小布什的小圈子吵過架,甚至吵的非常激烈,這也是時代所決定的,蘇聯解體后,全球再無可以約束美國的力量,如果說老布什時期美國還殘存一些自我約束的力量,在軍事打擊之前能取得聯合國的授權,到克林頓時期轟炸南聯盟,就是北約的單邊行事了,而到了小布什時期,已經發展到連北約盟友的話都不聽的地步。
小布什時期,內閣有著名的三人幫:副總統切尼,國防部副部長沃爾福威茨,國防部部長拉姆斯菲爾德,都是鼓吹單邊主義和先發制人戰略的,為此不惜搞假情報。而“三人幫”與布什總統觀點也極為接近,并形成了所謂的“布什主義”。
除了三人幫外,小布什還有個國家安全事務助理賴斯,也是個很難纏的角色,意識形態色彩濃厚,鷹派把持了白宮,五角大樓和外交部門一些非常重要的職位,而鴿派只有國務卿鮑威爾,副國務卿阿米蒂奇。
鷹派在外交部門依然有副國務卿約翰博爾頓之類的人來制衡鮑威爾,但是鮑威爾卻沒有任何能制約國防部的人手。
2002年夏,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舉行了多次會 議,商討炸毀設在伊拉克的一個實驗室,由于鮑威爾擔心會引發國際社會反對,計劃作罷
2002年9月7日,在戴維營就對伊動武方案舉行的一次國家安全小組會議上,鮑威爾堅決反對貿然采取單邊行動,堅持爭取聯合國決議的授權。直到開戰前,鮑威爾仍然主張通過外交努力,盡量避免戰爭
2002年9月美國把伊拉克問題提交給聯合國時,小布什內閣對聯合國授權發動對伊軍事打擊頗有信心。而一些單邊主義者,如沃爾福威茨等不想通過聯合國,他們認為聯合國現有的決議已經給予美國發起軍事打擊權力,
但鮑威爾和英國首相布萊爾說服布什把問題重新提交聯合國。結果大出意料,法、德、俄的反對越來越強烈,態度沒有明顯轉變。
2003年2月5日,鮑威爾受命在聯合國安理會就美國攻打伊拉克的理由進行闡釋。為什么要鮑威爾去?因為鮑威爾是鴿派人員,用鴿派去闡述戰爭政策最合適不過的,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就在鮑威爾去聯合國安理會闡述美國對伊動武理由之前,他還與美國中情局局長特內特工作了一夜,直至篩選出真正的一些有價值的情報,鮑威爾非常清楚,情報的真實性對于美國信譽至關重要,但是一直到最后,鮑威爾也沒能篩選出像樣的情報。
鮑威爾舉起那個“洗衣粉”瓶子,很大程度就是無奈之舉,他明知道無人相信,但是職責所限,不得不為之。
鮑威爾原本是想在中東組成反恐聯盟,再拿到聯合國授權,但是在21世紀初期的那個時間節點,新保守主義本身就不想拿到聯合國授權,也就是說新保守主義本來就是想用單邊打擊造成擺脫聯合國束縛的既成事實,以后再出兵就方便了,所謂的反恐聯盟也好,聯合國授權也好,不過是新保守主義者的一個工具。
這最終決定了鮑威爾的多次穿梭外交沒有取得任何具有實質意義的成果。
相對于新保守勢力的那群“蟲豸政治家”,鮑威爾在個人品德上也可圈可點,舉幾個例子,先說拉姆斯菲爾德和切尼,這兩個人權力欲望重的都不像話。
國務卿地位要比其他內閣部長高,是所有內閣部長中的首席,但是在911事件爆發后的下午,當時鮑威爾在南美訪問,拉姆斯菲爾德和切尼就商定了一個多國進攻計劃,鮑威爾整個外交部門都被排除在外,鮑威爾回國后才得知這計劃,非常難堪。
2003年2月,退役將軍伊·加納打算在伊戰結束后,組織重建專家小組,其名單包括20名國務院官員。但就在他動身前往中東前一天,拉姆斯菲爾德突然命令裁掉16人,換上國防部的人,鮑威爾對此非常憤怒,但最終還是像以前一樣妥協。
最后,被裁16人中只有一位官復原職,擠進加納將軍的名單,不久加納也被替換。
如果說切尼和拉姆斯菲爾德是權力欲望太大,那么沃爾福威茨純粹就是私欲熏心。
2005年3月,沃爾福威茨被小布什提名為世界銀行行長,本來這個提名引發很大爭議,世界銀行本來有幫助發展中國家的任務,沃爾福威茨上任后,把自己那一套意識形態也滲透進世行,比如說取消對于發展中國家節育問題的資助。
更過分的是,他公權私用,他有一個女友,原本的工作是世界銀行高級通訊員,此后他利用手里的權力把女友調到國務院,且把年薪直接提高到20萬美元,這個年薪比當時的國務卿賴斯還要高,后來這個事情被曝光,他被迫辭職。
從2005年到2007年,沃爾福威茨在世行僅僅干了兩年。
相對于這幫動輒以道德自詡的“新保守主義者”,鮑威爾節操高得多了,戰爭之前,據理力爭,但是結果一旦確立下來,鮑威爾又堅決服從,在各種場合捍衛美國信譽。
小布什政府中100位最具影響的官員中,一半以上與石油公司和軍工企業有著直接經濟利益,典型的就是拉姆斯菲爾德,但是鮑威爾沒有,在美國政治領域,表面一切理論和實踐都必須服從和服務于國家利益,但在很大程度上卻是服務于黨派利益,否則會遭受排擠。
當大家都是黑的時候,你是白的,你沒有進入到圈子內,你就是錯的。
世界總是充滿不公平,最該受譴責的切尼,拉姆斯菲爾德,沃爾福威茨,卻沒幾個人知道,而明明是鴿派的鮑威爾,經常被拿出來替小布什的政策背鍋。
正如同當年的非洲三大暴君,烏干達總統阿明、中非皇帝博卡薩和扎伊爾總統蒙博托,他們共同特點都是善終,而真正為非洲人民做事,且清廉的,比如說托馬斯·桑卡拉,卻被亂槍打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