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審美,本質(zhì)上從來都是向錢看齊:用錢喂出來的、花錢買出來的、顯得有錢的,就是美。
審美和錢的關(guān)系,自古就有。
讓我們先從女人的腳說起。
在明清兩朝,女人的腳的審美標(biāo)準,就是“三寸金蓮”,且越小就越好。現(xiàn)代人不理解,這種腳,美在哪里?
但在當(dāng)時,不裹腳,或裹得不夠小的女人,就像殘疾人一樣,很難嫁出去。
這種對小腳的偏好,是和錢有關(guān)的。
在古代,貧寒人家的女人,從小要參加體力勞動,容易養(yǎng)得粗手大腳;窮人的一切,都是“丑”的,包括這窮人的特征:手大腳大。
反而,小手小腳,就是富人的象征——因為他們不用干活、不事生產(chǎn),自然養(yǎng)得嬌嫩;富人的一切,都是“美”的,所以腳越小,就越美。
這種小腳審美發(fā)展到極致,“腳界”開始內(nèi)卷,有人就開始“作弊”:用人為的方式纏足,讓它更小——于是,越纏越小,小到變態(tài)的程度。
并且,裹腳裹得越小,就顯得家里越有錢。
窮人家的女孩,為了要干活幫襯經(jīng)濟,裹腳只能象征性地裹兩下,留點余地,讓她好走路、好做家務(wù);而不用女兒做家務(wù)的富人家,往往就把女兒的腳往死里裹。
這就是裹腳越小就越美的來歷。
不特如此,但凡你涉獵歐洲近代小說,你會發(fā)現(xiàn),歐洲人早先也是喜歡小腳的。
無論男女,一雙小腳,就是貴族的外貌象征;倘若一人穿得體面,卻長了一雙大腳,這就是暴發(fā)戶無疑了。
當(dāng)然,歐洲人還不至于像我們古人那樣裹腳——然而,他們卻熱衷于裹腰的。
在他們看來,女人的腰越細,就越美,這種風(fēng)氣,被法國美第奇王后推向極致——她們開始用鯨骨、鋼絲勒住腰部,要細到兩只手能握住的程度為止。
這么細的腰,美在哪里?現(xiàn)代人搞不懂,我來說說看。
由于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歐洲人的飲食不缺高蛋白,窮人往往用奶酪代替肉食。蛋白質(zhì)攝入多、再加上干體力活,窮人家的女性,腰部就會顯得粗壯。
所以,富人就反其道而行之,他們要和窮人拉開界限,就以細腰為榮,越西就越好。“腰界”內(nèi)卷逐漸嚴重,到后來,很多女人由于長期勒腰,而英年早逝。
在我國古代,情況要反過來,我們講究的是“好女一身肉”,胖一點的女人,就是“福態(tài)”,就是好看。
蓋因我們古代的飲食,不缺淀粉而缺少高蛋白,窮人家的女子一年吃不上幾頓肉,也沒有奶制品,所以個個精瘦,這就是丑。
而富人家的女子,高蛋白攝入充足,自然“福態(tài)”,也就是“富態(tài)”,腰上“一身肉”,這就變成了美。
到了現(xiàn)代,我們的女人卻要越瘦越好,那就是受歐洲影響了。
不過,中國、歐洲古代,對膚色的審美標(biāo)準卻出奇的一致:越白越好。
白,說明不曬太陽,說明不干活,說明家里有錢。女士遮陽傘,就是歐洲人發(fā)明的,她們推崇蒼白、無血色的臉——越是蒼白,就越是貴族,就越美。
就連男子,也以皮膚蒼白為美。有人考據(jù),莫扎特英年早逝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白天不出門不曬太陽,體內(nèi)無法合成營養(yǎng)物質(zhì)導(dǎo)致的。
但到今天,歐洲人卻以膚色發(fā)黑為美。那是因為窮人總在空調(diào)間上班,曬不到好太陽、不能經(jīng)常度假;而富人有閑暇參與戶外運動、海外度假,所以能曬一身黑。
而我們的女孩們,卻仍然以白為美。不僅如此,她們還要染頭發(fā)、戴彩色隱形眼鏡,認為這種“歐式”特征是美的標(biāo)準。
然而在古代,黃頭發(fā)、藍眼睛,那是最丑的東西,因為那是“蠻夷”的特征。蠻夷之所以是蠻夷,因為它們窮啊,我們富啊。
到了近代,“蠻夷”突然闊了;所以,蠻夷、胡風(fēng),變成了“洋氣”;美的標(biāo)準又顛倒了——
越像歐洲人,就越好看。所以,要整容,要墊高鼻梁,要把下巴削尖,要割雙眼皮,要墊高額頭。
可笑兮,可笑哉!美的標(biāo)準一變再變,但本質(zhì)卻一成不變。再過一千年,人還是這樣。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