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臉來的太快,就像龍卷風”。
圖1
昨晚我發布了以勘誤為名義,順道介紹三種塊莖植物的新文“”,還在結尾揚言“等我哪天搜到原圖出處再作分解”,偏偏有位不聽忽悠、專愛較真的朋友adel很快就在評論區指出圖1那些“就是土豆”,并附上了原文鏈接。看到這條留言心頭一驚,難道我又雙錯了?
圖2 衛報官網截圖
打開鏈接一瞅,原來是英國衛報官網的一篇關于秘魯馬鈴薯博物館的報道(中文版見文末“閱讀原文”),報道中確有此圖,但我覺得還有一絲“反轉”的余地,你想啊,記者搞錯配圖的情況多了,難道就不能是記者錯了?然而記者是對的,配圖來自于文中提到“博物館”,也就是秘魯的國際馬鈴薯(研究)中心。
圖3 手機截圖
圖4
圖5
昨天在寫文時也想過搜索一下圖1的源頭,“普通但自信”使我錯失良機,事實上根本用不著什么復雜的逆向搜索技術,某度識圖即可輕松破局,搜到的第一個鏈接即指向“國際馬鈴薯研究中心(簡稱CIP)”官網,見圖3截屏。我在官網中并沒有找到那張圖,但發現了其它的,如圖4、5。沒啥疑問,土豆確實可以長這么怪。
CIP官網中如是說,“There are more than 4,500 varieties of native potatoes, mostly found in the Andes”,意思是說那里有超過4500個本地土豆變種或品種,絕大多數出自安第斯山脈。那可是土豆的“龍興之地”,越是發源地,遺傳多樣性就越是豐富,別處則相對貧乏,這是農作物的一般規律。
圖6 馬鈴薯二倍體栽培種
圖7 S. ×curtilobum
不過,如此繁多的土豆品種未必都是通常栽培的四倍體陽芋/Solanum tuberosum,還有些其它近緣種,如馬鈴薯二倍體栽培種/S. phureja、S. ×ajanhuiri、S. ×chaucha、S. stenotomum、S. ×curtilobum等等,誰是誰的種兒真是不好說,反正都是土豆家族,愛咋咋地吧。
圖8 印加蘿卜/Lepidium meyenii
在CIP官網“NUTRITION”網頁中,列舉了Potato和Sweetpotato(“甜土豆”,指番薯)之外的其它9種根莖類作物,有Maca、Yacon、Ahipa、Oca、Ulluco、Mashua等,前三個即“印加蘿卜(瑪卡)、菊薯(雪蓮果)和豆薯(涼薯)”,后三個是上一篇中提到的土豆小老鄉,分別是。
圖9 秘魯胡蘿卜
圖10 Mirabilis expans
圖11 Mirabilis expans
圖12 蕉芋
還有三種:Aracacia,傘形科芹薯屬的Aracacia xanthorrhiza,“秘魯胡蘿卜”;Mauka,紫茉莉科紫茉莉屬(居然?)的Mirabilis expansa,中文名未知;Achira,在國內南方地區也有栽培,美人蕉科美人蕉屬的蕉芋/Canna edulis,現已被處理成美人蕉的栽培品種,學名寫成C. indica 'Edulis',這個有誰吃過嗎?
總結陳詞:本篇算是針對勘誤的勘誤,捎帶手又補充了一些新“知識點”,應該是不會再出什么大毛病了。言多必失,就到這里吧。最后向指出問題的adel表示感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