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星閃閃放光彩,紅星燦燦暖胸懷,紅星是咱工農的心,黨的光輝照萬代……”,熟悉動聽的曲調,朗朗上口的歌詞,仿佛穿越了時光隧道,瞬間將觀眾帶回到上個世紀,回想起在電視機前守望潘冬子的熟悉場景。而這,也是原創(chuàng)音樂劇《閃閃的紅星》的著名場景之一,伴隨著音樂聲的響起,演員們在舞臺上一展歌喉、翩翩起舞,用原創(chuàng)加舞蹈加音樂的排列組合,將經典題材加以全新的包裝和有效地改編,以新穎的形式傳遞給觀眾。
原創(chuàng)音樂劇《閃閃的紅星》,保留了原作中的經典元素,無論是觀眾耳熟能詳的“鹽”的故事,還是潘行義受傷后將最后一支麻藥讓給傷員的場景,以及《紅星歌》和《映山紅》等歌曲的唱響,都在音樂劇中得到了重現,此外,音樂劇還處處體現著新意。隨著演員獨白聲的響起,一個受壓迫、受剝削的舊時貧苦孩子的形象躍然舞臺,前一秒觀眾還在為他的遭遇打抱不平,后一秒畫風一轉,出人意料的一幕上演了,誰也沒想到講故事的人竟然是胡漢三,故事中的孩子竟是他自己。可以說,開場的一幕徹底擺脫了觀眾心目中胡漢三臉譜化的人設,呈現出一種不同以往的全新解讀,而這還只是剛開始,諸如此類的新意十足的場景還有很多很多。
作為一部原創(chuàng)音樂劇,劇中加入了大量的音樂元素,從獨唱到合唱、從說唱到舞蹈,新鮮感和吸引力自始至終貫穿在舞臺上,貫穿在演員的表演和演唱上。而原著中的經典臺詞“我胡漢三又回來了”,在劇中也進行了全新的演繹,胡漢三用說唱的方式登場,RAP加饒舌著實吸睛;此外,劇中還演繹了潘冬子夢中的場景,只見舞臺上的潘冬子躺在床上做著夢,嘴里喃喃自語,父親的杳無音信,胡漢三的卷土重來,一一出現出現在夢中的同時也出現在舞臺上,呈現出新奇特的效果,也讓觀眾更直觀地理解主人公潘冬子不幸的童年經歷,以及他小小年紀身上所背負的重大責任。看得出來,原創(chuàng)音樂劇《閃閃的紅星》在改編上下足了功夫,受眾群體不光瞄準伴隨電影長大的一眾中老年粉絲,更加入不少年輕人喜愛的新奇元素,從而也引發(fā)當下青年群體的關注。
延續(xù)經典大膽創(chuàng)新,原創(chuàng)音樂劇《閃閃的紅星》,稱得上是對原著的全新改編。內容新穎,故事新奇的背后,也離不開主演和主創(chuàng)的默默付出。導演王哲、蔣雅頔,編劇曹瑜,作曲王亦然和楊樂等人組成的主創(chuàng)團隊,本就是黃金搭檔,相互間通力合作,配合起來也是駕輕就熟。此外,原創(chuàng)音樂劇《閃閃的紅星》,也得了故事發(fā)源地和潘東子故鄉(xiāng)的瑞金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也從最大程度上保證了音樂劇過硬的品質。
時光如水,歲月如梭。從1970年“閃閃的紅星”以圖書的形式與觀眾見面到2021年原創(chuàng)音樂劇的上演,經過歷史的發(fā)展與時代的變遷,“閃閃的紅星”也以圖書、電影、劇本、動畫、電視劇、芭蕾舞、音樂劇等不同的形式與觀眾見面,也成為影響幾代人的經典作品。劇中的“潘東子”,已然脫離了主人公的桎梏,成為一種符號的象征,而“閃閃的紅星”也絕非經典作品而已,而是象征著一種精神,符號加精神,鼓舞著一代又一代的人,成為一種精神寄托。原創(chuàng)音樂劇也是如此,對于中老年觀眾而言它是經典作品,對于青年觀眾而言它是革新加創(chuàng)新,這也是它最難能可貴的地方。
時代賦予了創(chuàng)作者更多的話語權,使得創(chuàng)作者可以放開手腳,對作品進行大刀闊斧的創(chuàng)新,而創(chuàng)作者也樂于在作品中注入自己的創(chuàng)作意圖,從而將更好的作品呈現給觀眾。如同弗洛伊德在《米開朗基羅的摩西》中寫道:“強有力地吸引我們的正是藝術家的意圖,藝術家在作品中成功注入這種意圖并使觀眾領會這一意圖。”對于原創(chuàng)音樂劇《閃閃的紅星》而言,這一理論同樣適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