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北,大地高粱玉米小麥等豐富的農作物。其實都是出自山東人的勞動成果。為什么當年山東人選擇“闖關東”在東北扎根?
當時的清朝簽下了很多不平等的條約,清政府對東北這塊土體不抱有希望。很多土的農作物都生長不出來,根據氣候條件一年也只能收成一次莊稼。而中國領土上肥沃土地已經被殖民地分割。
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山東人選擇了“闖關東”。那個年代的人們幾乎是吃不飽,穿不暖的。更別提來東北的冬天該如何度過。雖然,清政府施行了柳邊條政策來分隔滿人和漢人。據說后來東北地區開放后,張司令用火車拉著滿車漢人來東北定居,這也方便了山東人們出行的便利。
根據老一輩的回憶,當年的日子過得很苦。吃不飽是很平常的現象,甚至也有人餓死的。可是選擇在東北也經常會凍死人,那時的雪地可以把房門封住,能高過人的膝蓋。據統計迫于生計的人們達到了三千多萬人,可以說浩浩蕩蕩的大規模人口遷移規模。
老人們回憶說,那時候也沒有像樣的交通工具,有一匹馬就不錯了。從山東過來的人們大多是成群結隊步行到東北。他們穿著破舊的的深色衣服,衣服上縫縫補補的,一般都是沉重的棉襖和褲子,身上背著用破布包裹的行李。在他們中有的人根本不認識,都是在路上相識的。所以,那時候的友誼建立得深厚而又純潔的。如果路上口渴了就在哪戶人家門口要口水喝,困了找塊干凈的地方躺下睡覺。大家都是這樣過來的,遇到老鄉會無比地親切,出門在外互相照應。先到達目的地的人定居下來后,會熱情地幫助剛來的山東人。
回憶起來,那時候的人們也都是吃大餅子喝點湯。春天辛勤的開荒耕地,秋天抓緊收地,到了冬天把糧食儲存起來,一直到明年開春都有吃的,有糧食了,慢慢的家就有了。
在東北有鹽堿地,開荒比較困難。所以當時的人們也都是嘗試各種農作物。這也是清政府放棄東北土地的原因之一。在黑龍江以南的地帶,經常會下大雪。有些不會捕獵的山東人也在那里慢慢學會捕獵了。長白山上有很多豐富的野生植物,都是可以用來當作食物的。人們都是一步一個腳印摸索過來的。
從服飾上也有了很大的改變。清代末年,有很多傳統的山東人都是帶著大帽子,帽子底下編著長長的大辮子,可以想象到,辮子一直到屁股那左右。到清代滅亡,人們開始逐漸把辮子剪掉,現在我們都說那是改頭換面,也是從新開始的寓意。
人們的目標很明確,一般都是迫于生計,選擇一家子集體搬遷。到了目的地后,人們會自己找塊地方刨食。什么叫刨食?就是找塊地靠自己的雙手種點糧食,這樣人們才有斗志。后來,來的人發現只要不懶惰,都能吃上飯。那時候的人們,對生活要求不是很高。只要能吃口熱乎的飯菜,有暖和的衣服穿就行。所以,現在的老年人都是養成了勤儉持家的好習慣,尤其對于糧食更是倍加珍惜。
在中俄邊境地區,有好些山東人聽說那里可以淘金。所以,有些人就選擇走更遠的路,發一筆大財。但是,畢竟路途遙遠崎嶇。很多人還沒能到目的地就已經沒了性命。不是被猛獸襲擊,就是得病去世。想要一下子適應那里的氣候變化還是需要時間的。有很多山東人得了壞疽,那是一種凍傷病,很容易落下病根。
聽過來的后人說,那病在當時是很嚇人的。因為不懂,又叫大骨頭病。從腳趾頭開始變黑然后變硬。沒有直覺,嚴重者到小腿。小腿骨頭也會變得粗大,給行動造成不便。哪有現在醫學發達,如果當時有辦法,也不會有人落下病根。
闖關東的人們,在我們心中是勇敢的。無論這里有沒有寶藏,都是值得一闖的。那是一段大型遷移的過往,很多人的祖祖輩輩都是農民,因為有了當時祖輩的開荒,和辛勤勞作。才有今天的生活。很多農村的青年人往城市里跑,其實回家過著男耕女織的日子,未嘗不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吃到自己種的糧食,會更加珍惜眼前的生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