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陸地上的交通工具基本分為兩種,一種是以畜力為動力的馬車,一種是以人力為動力的轎子。在習慣上,我們一般認為轎子的舒適度高于馬車,而轎子舒適度的高低則和抬轎子的人數直接相關,一般人越多,舒適度和威望也就越高,因此在很多情景中才會出現“某某乘坐八抬大轎”,或者用八抬大轎去某某等,用以顯示坐轎子的人的尊貴地位。
那么乘坐八抬大轎到底有多舒服呢?實際上作為一個身處講究人人平等的現代社會,別說在現代沒機會,哪怕就是有機會回到古代,大多數人可能依舊沒有資格乘坐八抬大轎,甚至連轎子都不能坐。
首先,在南宋以前,轎子是非常少見的一種陸地交通工具,當時的官員大多數以牛、馬作為交通工具,年輕者直接騎牛或騎馬,年邁者則乘坐牛車或馬車,這些牛車或馬車可以按照官員的喜好,用紅簾或者皮革進行裝飾。僅有極少數病弱的高級官員有權享用轎子,但當時的轎子多是由兩人來抬的,在那時的士大夫價值觀中,用四人或者八人來取代畜力抬轎子被認為是不符合社會規范的。因此要乘坐八抬大轎必須要在南宋及以后的時期才行。
其次,即使在南宋,一般百姓也沒有機會乘坐八抬大轎。在南宋,由于朝廷南遷,南方新的京師杭州的街道基本都是用磚石鋪成,這和汴梁有很大的區別,磚石的路面不像北方那么平坦,因此坐轎子比騎馬或坐馬車更舒服,且更安全,轎子開始在南宋成為一個常見的交通工具。
雖然轎子成為了一種常見的交通工具,但同時也成為了身份的象征,一種約定俗成的規定是,官員的轎子通過街道時,騎馬的百姓必須立刻下馬,待在一旁,靜待轎子通過以視對官員的尊重,時間長了之后,轎子便成為了官員的專用交通工具。
當然,為體現士大夫官員階層關心和體恤民間疾苦,他們還是允許年老和生病的普通百姓雇用轎子,但即便如此,他們也對轎子的規格進行了嚴格限制,即這些年老或生病的百姓乘坐的轎子,只能是由兩個人抬的做工粗糙的竹子編成的椅子上,這種轎子在巴蜀一帶又被稱為“滑竿”,現在在一些景區,還能看到相關的服務。
轎子與滑竿,看似兩個普通的交通工具,實則體現出了古代官紳階層的優越和對平民少得可憐的憐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