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熱吃吧”可能是餐桌上出現頻率極高的對話之一。在這降溫頻頻的數九寒天里,一桌熱氣騰騰的飯菜、一杯熱飲也無疑能給人帶來溫暖和安全感。
冰涼的食物不利于消化,會損傷腸胃,但一味追求“趁熱吃”也會造成口腔和消化道的損傷,甚至增加食道癌(即食管癌)的風險。食道是一條上接咽喉部位、下連胃部賁門的“管道”,過燙的食物在經過食道的時候會損傷粘膜上皮細胞,在細胞不斷被損傷和修復的過程中就有可能產生癌變。
燙傷也是口腔潰瘍、牙齦炎癥的誘因之一,許多人說吃了清湯火鍋也會上火口腔潰瘍、牙齦腫痛,甚至吃清火藥物也無濟于事,其實這所謂的“上火”是過燙食物刺激口腔粘膜導致的癥狀,吃些溫涼食物能夠減少刺激,有利于恢復。
由于吃較燙食物時人們通常不會讓飯菜長時間在嘴里停留,而是迅速咽下去,食道受到的損傷就大于口腔。
2015年我國有18.8萬人死于食道癌,而我國食道癌患者的數量約占全球食道癌患者的一半。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我國食道癌的發病有較強的地域性,發病率較高地區的居民幾乎都有喜歡喝燙水或吃過熱食物的習慣。
食物溫度需適宜
經常進食超過65℃的食物、飲品會大幅度增加食道癌的發病風險,建議食物溫度在10~40℃之間為宜。在生活中每頓飯都用溫度計去測量溫度或許是不現實的,但我們可以從感覺上進行判斷,吃起來口感溫而不燙口,則食物溫度比較合適。
由于水的比熱容較大,降溫慢,湯汁表面的油脂又會阻礙熱量的散發,湯湯水水的食物最容易導致燙傷。剛從火鍋中盛出的食物溫度可以達到80℃甚至更高,米線、面條、麻辣燙、冒菜、水煮魚、燉菜等也涼得比較慢,可以取小碗或小碟子放置食物,待稍涼后再吃。
從避免食物過燙的意義上講,吃大餐之前先用手機拍照修圖分享的做法倒也有些可取之處。
除了避免進食過燙的飯菜飲品,預防食道癌還應該做到不吸煙、不或盡量少喝酒、不吞咽粗糙大塊食物。
喝
這些癥狀需考慮食道癌早期篩查
食道癌的早期癥狀容易被忽視。如果平時經常吃燙食物或飲用燙水,并且出現吞咽困難或有阻塞感、胸骨后燒灼疼痛不適、胃酸反流、聲音嘶啞的癥狀,建議及時到消化內科進行食道癌的早期篩查,通過消化道鋇餐造影、胸部增強CT掃描、纖維內窺鏡檢查、食管脫落細胞學檢查等項目來進一步判斷是否存在食道病變。檢查本著先無創再有創的原則進行,醫生會盡力減少患者檢查過程中承受的痛苦。
食道癌發展到中晚期時常會出現明顯的吞咽困難,甚至只能吃流食而無法吃固體食物。如果患者到了這個時候才去檢查,那么預后就不理想,治療的難度和費用也大為增加。
如果檢查結果一切正常,就不需要過于恐慌,比起整天擔驚受怕,改善生活習慣、保持積極心態才是最重要的。
(圖片來源于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