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全國疫情的持續點狀爆發,圍繞核酸檢測陽性人員的“流調”工作和行程公布也成為市民關注和網友討論的熱點。
流調作為流行病學調查的簡稱,其工作主要是指疾控人員是抗擊疫情的一線部隊,除了采樣、檢測、消毒人員,還有專門從事現場調查、疫情分析的流行病學專業人員,他們到現場調查、與患者及相關人員面對面交流,詢問患者患病前后的暴露、接觸史、活動軌跡、就醫情況等,尋找與傳染源、傳播途徑有關的蛛絲馬跡,為判定密切接觸者并采取隔離措施、確定消毒范圍等提供依據。
流調工作一方面可以比較全面細致地披露疫情感染人員的活動軌跡,最大限度地讓當事人和有同樣活動軌跡的市民精準疫情排查、避免傳播以及提供依據;另一方面,也透露了當事人在疫情乃至疫情前的生活、工作狀態甚至流調里的人生百味。
前有《鄭州一家四口確診:52歲男子一天工作近16小時,連續多天打兩份工》,家里其他成員50歲女子連續14天每日到朋友家串門打麻將,1月2日坐了6次出租車;25歲女子,多天在家,不在家時會去拿快遞去電玩城;27歲男子公交車修車員,除上班曾前往多家電玩城。
如今,1月18日,來自北京疫情疫情流調里的一名住在朝陽區平房鄉石各莊村558號,主要從事裝修材料搬運工作的無癥狀感染者岳某,短短從1月1日至1月18日的流調顯示的艱辛工作和其背后不為人知的家庭悲慘遭遇,再度成為新聞熱點和網友熱議話題。
據北京市朝陽區副區長楊蓓蓓介紹,岳某流調顯示其工作范圍涉及東城、西城、朝陽、海淀、順義等多區,輾轉了20多個不同的地點打零工,有多日是在凌晨工作。
另據《中國新聞周刊》記者采訪當事人披露的比岳某打零工體力上的勞累更讓無數網友倍感心酸和難過的則是,其背后的家庭和其輾轉國內多地打零工只為尋找走失大兒子的悲慘經歷,牽動無數人的心。
綜合媒體采訪報道,現年44歲的岳某本在山東威海捕魚船做船員,2020年8月12日,他的大兒子走失,報警后多次被推諉無法找到,后來打聽到因兒子曾在北京做過幫廚,他就來到北京尋找。在此之前,為了找兒子,他已經去過山東、河南、河北、天津等多地。每到一地,在尋找兒子的同時,他都會打零工維持生活。
岳某河南老家的村長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岳某家庭條件“比較一般”。在他老家,岳某的父親癱瘓在床,母親也在最近摔斷了胳膊;他的妻子和小兒子目前都在山東威海,妻子收入微薄,小兒子還在上初中。因此,他的生活壓力較大。
于是,網友紛紛留言:
“生活不易,厄運專挑苦命人。”
“值得尊重的一位好父親,不卑不亢,如此辛苦卻依然心存力量!希望他能早點找到他兒子,希望疫情能早點結束,希望身邊的人都能平安順遂!”
“就這情況了,他爸媽還不是低保戶。”
“沒想到背后的故事更驚人、心酸。底層的百姓苦,但是很正,為了家為了孩子。誰家丟了孩子不著急,相關部門真的要多體諒。蕓蕓眾生的一人,在眾生中好好為人。值得尊重,希望能找到孩子。”
一度有網友據此稱他是“流調中最辛苦的中國人”。
而在《中國新聞周刊》刊發的一篇《對話“流調中最辛苦的中國人”:來北京找兒子,凌晨打零工補貼家用》一文中,詳細介紹了岳某以及為了尋找丟失的大兒子輾轉多地打零工的故事后,再度讓無數網友感動底層人不為人知的百味心酸。
都說,疫情是一面照妖鏡。而流調則是人生百態的顯微鏡,它將每一個患者亦或是每一個相關鏈接者的生活點滴和足跡用文字的形式書寫出來,卻又讓很多人透過文字感受到了其中的無奈、心酸、辛苦以及透過這些而折射的感動和力量。
不完全盤點全國各地疫情流調里的心酸故事,每一個單獨拿出來都能寫一部影視劇,但是往往生活又比影視劇精彩萬分。
2020年7月,鄭州疫情流調里的63號病例,一名年近50的大叔,白天在洗衣店打工,晚上在小區里當保安,14天的生活軌跡中,除了吃飯外出,全部在工作。
寧波確診的王先生的流調顯示,作為一名最普通不過的制衣廠工人,生活軌跡也很單一,確診前2周,有10天都是早7晚9工作,每天工作時長超過13小時,只有一天請了假,還是去醫院看肝病。
北京順義流調中的一名34歲的男子,堅持每天早晨6點10分起床,往返于海淀、順義,每天的通勤時間長達3個小時以上。干什么呢?考研,上清華。但是非常遺憾,因為密接,最終只能放棄這次考研。
紹興流調里的83號病例,每天凌晨三點前往蔬菜批發交易市場,隨后去往菜市場賣菜,從早上五點一直工作到晚上六點。我算了一下,僅僅是工作時間,每天長達15個小時。
還有更多流調里的故事,都一次又一次地打動每一個身處疫情中的敏感而脆弱的神經。
也許,他們就是我們的縮影,又或許,我們也一如他們正在經歷著一次又一次的難過之后的放棄,放棄之后又不得不坦然面對生活的壓力而獨自前行。
在新聞采訪中,最打動網友的一句話是岳某遭受了如此的家庭困境和多年奔波尋找之后依然抱有對生活的期盼和信念。他對記者說,“我也不覺得自己可憐。我只是好好干活,我不偷不搶,靠自己的力氣,靠自己的雙手,掙點錢,掙了錢找孩子。就是為了生活,為了照顧這個家。”
而在打零工以及流調期間,岳某也遇到了很多好心人,他說,“各地的救助站我都去過。有個救助站站長看我可憐,給過我一箱方便面和礦泉水。”
還有就是到了現在被集中治療,他花414塊錢買的車票還沒有退。他還清晰地記得,北京市朝陽區疾控中心的一個工作人員要給他錢,他說不能要你的錢。有兩天,他的手機停機了,疾控中心還給他充了150塊錢話費。
一句“他們都挺好。”既讓人對這位尋找兒子的父親肅然起敬,又能夠感受到流調里那些默默付出的工作人員乃至志愿者的辛苦與大愛。
持續三年的疫情,給全球幾乎所有人的工作、生活都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和改變,有些人因此而失去了生命,有些人因此從原來的生活工作軌跡中走到了另一個反面。
疫情影響下,流調工作中最辛苦的中國人是岳某,但是又不單單是岳某一個人,透過流調,我們能看到每個人的生活軌跡和悲歡離合,都像是打開的窗簾一樣,那些悲傷的、難過的、無助的、失去的,等等等等,都一一曝光在所有人的面前,然而也正是因為疫情過后擁有的歡樂的、高興的、救助的、得到的,等等等等,才能看見成千上萬的普通人的美好生活狀態,有悲有苦,有歡有淚。
所幸的是,經媒體曝光和文字刷屏后,1月20日上午,法制日報等媒體記者從山東榮成市公安局一名工作人員處獲悉,該局目前正在調查中,“整個事情我們都在調查了解”。
透過疫情流調里最辛苦的中國人的生活,其實都藏著每個底層人生不為人知的百味心酸。
正如疫情爆發的第一年,發生在武漢的每一個悲傷又感動的故事一樣,從“造謠者”變為“可敬的人”的李文亮,關于抗疫英雄的一句遲到的祝福送給所有如今依然奮戰在一線的抗疫英雄和億萬民眾:
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沒有一個春天不會來臨!
希望疫情早日結束!每一個平凡而偉大的人,一起加油!
羿云天,非著名寫作者。原名徐亨福,生于蘭州,現居鄭州。原創最深度的娛樂影視評論,時事熱點解讀,家庭教育分析。不隨波逐流,有料有態度,更有溫度。新浪微博:羿云天;微信公眾號:羿云天說(ID:yiyuntianshuo)。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