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潁淮‖百 年 對 話——談字蓋潁州六屬的郭桂芳
【翰墨潁淮】第10期
作者:張華東
(本欄目每周五下午4點推出)
【編者按:界首的郭桂芳,在晚清潁州的書法群體中,可謂是具有代表性的。他出身于書香世家,少年好學,光緒五年恩貢進選,先后任縣、州教諭。工書法,在當時影響較大。《太和縣志》評其曰“字蓋潁州六屬,有筆揮五湖秋之氣概。”《阜陽地區志》載:“其書法自成一格,名播汝潁壽項一帶”。】
古老的潁州這塊沃土,自古以來就是“襟帶長淮、控扼陳蔡”之地,為“梁宋吳楚之沖,齊魯汴洛之道 ”,民淳物阜,土厚泉甘,培育了諸多雅士。晚清著名書法家郭桂芳,即是一位典型的代表。
郭桂芳,字丹君,界首城關鎮人,生于一八三五年(清道光十五年),卒于一九一零年(清宣統二年),享年七十五歲
據《阜陽地區志》人物傳載,郭桂芳出身于書香世家,少年好學,遍讀詩書,光緒五年(一八七九年)恩貢進選,先后任縣、州教諭,其工于書法,所有唐宋諸家碑帖,皆摹臨之,尤下功夫攻習顏柳書體,其書法自成一格,名播汝潁壽項一帶。郭氏一生,為人純厚,氣量寬宏,后學者皆贊其平易近人,誨人不倦之品德,弟子遍及汝潁。 由于歷史的原因,在中國近代歷史上,文化曾一度出現過悲哀,古老的傳統文化,遭受到空前絕后的厄運,傳統文化幾乎出現了一次斷層,所以,祖輩們留下的珍貴文化遺產,被“破四舊”之風所葬送大半。因此,象在晚清當時被稱為“字蓋潁州六屬”的書法家郭桂芳的書法作品,目前能見者已了了無幾,其大名幾乎被人遺忘,只有散落在民間零星書作,仍被人視若珍寶。
郭桂芳工行草,其行草多取唐法,有唐之氣韻,桂芳書作,雖留之甚少,然幅幅作品感人,其作品給人以舒展開張之感覺,其特點,字字間斷不作連綴,行氣十分流暢貫通,且行筆沉著滯重,雖取唐法,但并不斤斤計較于點畫,且流露出沉厚的金石之氣,并有碑學之功底,其線條的粗細、 欹正、濃淡、疾澀,處理有度,有一種古拙奇肆之意趣和淳樸之美,可謂氣息渾厚,堂宇寬博,由此,也可以窺其得顏魯公法之多。 郭桂芳的字也是比較率意的,從所見不多的作品上看,作者時而尖畫,時而重按,時而高挑,信手為之,一任自然,從意念上,擺脫了束縛后的自由而自然表露,但細考其用筆結字,仍清晰可見晉唐經典對他的籠罩。
對于郭桂芳其人其書,我們不好枉加評論,由于近一個世紀的變遷, 歷史所造成的局限,有關其評論幾乎為零,作為當代人,與古人對話,應以嚴謹的治學態度,翻閱古人書作,也是一種享受。因此,我們隨意展讀無論是書家經典之作,還是學者、詩人的手札文稿,都是一種快意之事,由此,從作者的書作中,其素養、氣質、學問,都有可能從其作品中流露出來,因此說,書法是一種情感的表達,是一種學養的體現。 郭桂芳傳世之書作多為行草,然其楷尤精,他在一幅小楷作品中寫道:“余性好而懶矜莊,雖寫到成篇,亦雖和離無一日不執筆,皆縱橫斷續,無倫次語耳,便以毋置案頭,遂時為作各體,且了,錄古人雅致,語覺向未肆意,殊非用敬之道,然余不好書名,故書中稍有淡意,此亦自成之,若前人必書不茍,且亦不免為名使耳,吾書無所不臨仿,最得意在小楷,而懶于拈筆。”
從他的這段敘述之中,透露出書家的一股閑情逸志和學養,而且,可以看出他遍臨歷代諸碑帖,博覽群書,從而也說明其精于小楷之道。 現在,我們能見到郭氏作品不多,然其為文更少, 但我們從他所留有限的作品和此短文中,也可以找到與郭氏對話的感覺。從欣賞郭氏書法作品及敘述中看出,其語義、語境是我們把握郭氏情感的唯一途徑,同時,也可以看出郭氏的書學思想,主要停留在正統的觀念之上,以晉唐小楷為主。當然,也受時風之影響,在當時,他生活的年代里,正是在阮元的碑帖分流學說和康有為的崇碑抑帖說的大的氣候環境下,而他并沒有完全依附于碑派,而拋棄帖學,他認為,只有博采眾長,南北書派各有千秋,于是,在他的書法之中,行書多取晉唐之韻,楷書則涵蘊北碑之古意。當時以康有為為代表倡導的碑學書法,也時時影響著郭氏,從他流傳不多的小楷中,可以看出在晉唐小楷的基礎上,仍大量流露出碑派書風的意趣。當然,我們現在無法完全了解他的書學思想,但是,從他的行書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對待碑學的態度,未必完全是以書法藝術的眼光,固然為他行書作品多取法晉唐。
當時,他生活在倡導碑派的時代,他目睹了康有為倡碑的狂飚與草率,又熔鑄了帖學的古雅與逸美,因此,其行草書,結構淳古,使轉勁利,溫潤雄后,其筆墨之厚重,莽莽蒼蒼無不骨重而神凝,有樸茂雄偉之風格。另外,從他的語言中,可以看出,他放浪形骸,瀟灑,淡泊名利。歷來,瀟灑,倜儻,不隨波逐流,是儒家、文人士大夫的性格,因此,他在書學領域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不激不勵,大有儒家之風范。
我們從郭氏的書作及語言中,以及有關縣志記載看,在當時,他是一位頗有才氣的書法家,《太和縣志》曾記云:“字蓋潁州六屬,有筆揮五湖秋之氣概”,雖歷經近百年滄桑,然其作品仍被視為珍寶,他書法廣收博采,熔鑄成自家面目,不斷追求變化和發展。他是一位有創造精神的書法家,對后世仍有一定影響,我們應從中得到啟迪和借鑒。 (原載《名達翰墨——阜陽近百年書畫家評介》)
本期編輯:春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