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賣騎手,已經成為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角色。以餓了么《2022藍騎士發展與保障報告》數據為例來看,去年共有114萬騎士在餓了么平臺獲得穩定收入、1877位騎士晉升為站長、隊長8%騎士期待日后成長為物流服務商總裁、百分之七的騎士將外賣員當作踏入社會的第一份工作。
根據2021年中國即時配送行業發展報告來看。用戶數量伴隨著消費需求的增長在不斷地加快。2020年中國即時配送消費者規模達5.06億人,較2019年增加了0.85億人,同比增長20.19,未來將繼續保持增長,預計2021年中國即時配送消費者規模將達到6.33億人。
越來越多的人投入到外賣配送的行業來,是大勢所趨。這一行承接了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和下崗工人,為他們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同時也避免了人員外流造成的損失和個人流動帶來的不穩定。據2020年美團財報統計,該年在美團獲得收入的騎手中,約有75%-80%的從業者來自農村,大大增加了就業機會。
當然提到工作,最重要的還是工資,據相關數據顯示,在藍領職工的收入調查里,外賣騎手的月工資處于前列,或許是這也是行業規模越來越大的原因。
“外賣騎手”已經成為很多當代打工族心中公認理想職業,只要做到身體健康、無犯罪記錄、會使用手機這些合法公民的基本需求,再外加一點勤奮,“送外賣”可以實現月入過萬,獲得扎根城市的機會。
外賣騎手的“香”肯定有一定的玩梗色彩在里面,類似于“進廠打工”——人們潛意識地將“送外賣”這份工作當做一個“頗具可行性的退路”,給“吐槽現實生活不如意”的自己壯壯膽。
但“送外賣買車買房”真的只是人們為了玩梗編造出來的江湖傳說嗎?估計也很少有人會給出肯定的答案。因為在新聞報道中,的確有越來越多的騎手通過送外賣的方式實現了月入過萬、買車買房。
鶴崗80后夫妻騎手的故事,就是這些“江湖傳說”里最出名的一個,夫妻倆用三個月工資全款買房,而這一切在一輛電瓶車和手機的幫助下得以實現。
田丹丹今年35歲,在成為騎手之前,她隨夫家在蘿北務農。此前,兩人種水稻、趕農場、賣蛋糕、賣衣服,大女兒扔在家里,兒子剛兩歲,無人看顧,只能隨貨品一起載上車,如此奔波,賺的錢還是遠不夠還債,后面只能賣房賣地。
轉機出現在2019年深秋,丹丹和丈夫來到鶴崗市美團外賣應聘外賣騎手,正式入職美團外賣,成為站里第一對夫妻騎手。幾個月后他們在距市中心近6公里的老街區購置了一套毛坯房,花費三萬元,相當于送外賣三個月的酬勞,也是他倆抵債賣掉的婚房1/5的價錢。房子位于頂樓,陽光都照得進來,附近還有大超市,公交站,還有孩子可就讀的公立學校。
這套房子一家人已經住了一年,大家都非常滿意,兩三萬就買了一套房子是丹丹不敢想的,而三個月就把買房子都錢掙回來了,同樣也是超過了丹丹的想象力,生活平淡但是幸福,靠自己雙手和努力奮斗來的好日子,丹丹心里覺得很踏實。
“別讓自己白忙活”對一個普通人來說意義重大。無論身處哪一個行業,對于這一屆勞動者來說,“能獲得與工作努力程度匹配的收入”就是求職過程中最優先遵循的準則。而從這個層面出發,很少有職業比“外賣員”更硬核。
更重要的是,大部分外賣騎士來源主要是服務業勞動力的轉移,百分之五十的騎士上一份工作都與第三產業有關,比如司機、廚師、服務員,這樣的一個群體在嘗試新的職業的時候,自然對于工作的屬性以及從業的環境抱有更大的期待和向往。
而從這一角度出發,外賣員的工作相比于其他服務行業還更具“理想主義”色彩——更加注重公開透明的工資結算方式,騎手甚至可以當天可提現酬勞,這樣的做法讓騎手們親身體會到公平感和安全感。有機構對外賣騎手進行過問卷調研,發現近五成騎士表示送外賣后收入較上一份工作有提升,另有三成騎士表示收入與上一份工作基本持平。
李強強夫婦也是也是通過“送外賣購買學區房”的“故事主角”。他們當初抱著月入四五千的想法回老家,現在能月入九千。給老大買了太平洋的返利性保險,一年2000,還給孩子報了舞蹈班,一年2800,還解決了二孩一個月2000多塊錢的奶粉開支。夫妻倆依舊活躍在崗位上,她們希望孩子以后可以坐在辦公室里工作,可以更加舒服地掙錢。
同樣的,臨泉本地騎手陳廣洲也在2018年完成了“靠外賣買房”的“江湖傳說”,而且出手就是兩套——大的有120平、5000元一平,60萬全款購入,裝修花了十幾萬,小的首付10萬。
陳廣州的樣本可能更具有代表性,因為他真的“進廠打過工”,曾做過手機廠流水線工和汽修工,并得出了“實測體驗”:工廠的工作收入相對有保障,但過于枯燥乏味,又困于流水線上、規章制度過于嚴苛、沒有自由可言;汽修又賺得太少。
后來,他返鄉做餐館學徒,并于去年開始自己經營了一個小餐館。由于生意不穩定,經在美團做調度的鄰居介紹,開始跑外賣。陳廣洲認為,大城市固然有它的好,卻留不住他。他還是更喜歡現在的生活,而外賣騎手這份職業讓他擁有了“實現現在生活”的可能性。
種種案例都在表明,穩定的收入帶來了穩定的生活,而幸福生活的底色,依舊是努力地奮斗和拼搏,這和外賣騎手們的想法不謀而合。
外賣配送是一個需求大、收入相對有保障的工作,也是許多外來務工者在城市 扎根的踏板。超過四成受訪者希望一邊跑單,一邊尋找留在這座城市的其他工作機會;三成騎手未來仍愿意從事外賣配送工作。
而“未來”,就意味著“外賣”這份工作不但需要擁有完整的保障體系,也需要一條清晰的成長路徑。
那么,“職業”應該如何成長呢?“掌握以及提升工作技能”是公認的有效策略。相應地,“思考外賣騎手需要具備的工作技能”并幫助提供解決策略,幫助“外賣騎手們提升工作技能”就成為了行業的必修功課。
以美團為例,美團外賣與國家開放大學于2021年10月推出合作,為有學歷提升需求的騎手提供零經濟壓力、更便捷的深造渠道。每年為騎手一次性提供完成學業所需的全額獎學金,幫助騎手獲取大專學歷。兩年半后,學完所有課程并通過考試,騎手們就可以得到國家開放大學物流管理專業的大專學歷證書。
同時,為幫助“網約配送員”這一新興群體的職業化成長,美團為助力騎手職業發展,也提供了全面、多樣的舉措,包括站長培養計劃、騎手轉崗計劃、騎手線上學習平臺和騎手發展激勵獎等。目前已有近三千名騎手報名晉升管理崗位,百余名騎手轉崗客服、培訓師等職業。
餓了么的報告里也有一份完整的騎手職業上升路徑,1877名騎士晉升為站長、隊長,且根據調研,45%騎士將“晉升為站長、配送經理”作為自己下一步的發展目標,更有8%騎士期待日后成長為物流服務商總裁。
報告中提到四成騎手表示有本職工作,兼職送外賣成為不少斜杠青年的選擇。
景小飛是一家工廠的廠長,他目前已經兼職送外賣四個月,跑單對他來說一方面能夠增加收入,另一方面也是一種調整和放空,釋放工作壓力,還能夠認識很多有趣的人。
最近媒體報道的“斜杠工人”胡軍,下班后,利用空閑時間,胡軍也嘗試了不同類型的兼職工作,以增加收入,補貼家用。2020年7月開始,胡軍開始了新的嘗試——兼職跑單送外賣。兼職可以讓他充分利用空余時間,增加收入。據胡軍所稱,目前利用下班時間跑單送外賣,能夠讓他每月額外增加3000元左右的收入。
不僅如此,跑單的過程也成為他自我放松、緩解線長管理工作壓力的最佳方式。“其實送外賣也是放松自己、釋放壓力很重要的途徑”,胡軍表示,自己平時管理團隊的壓力較大,尤其是產品出現故障和問題的時候,送外賣更加靈活自由,騎車穿梭在深圳的大街小巷,“就會覺得有些事兒沒那么重要了。”
“在深圳,我在工廠工作16年,也兼職拍短視頻、寫頭條文、做直播,下班后跑過外賣……我今年36歲了,努力奮斗這么多年,家人能過好生活是我最大的愿望……近日,他還將自己萬字自述發布在自己的頭條號上,引發網友關注。因為看到很多普通人逆襲成功的故事,帶給他很多啟發,他想通過文章告訴更多年輕人,“佛系”、“躺平”是最容易實現的,但選擇奮斗會真正改變生活。
胡軍的故事也代表著深圳不少上班族的生活現狀。在本職工作之外,有幾份兼職,尤其工廠工人在工廠訂單淡季送外賣,旺季重返工廠,餐館服務員周末開網約車,不斷涌現的新職業,讓眾多勤勞的普通勞動者在擁有更多靈活自由的職業選擇同時,也能增加收入、奔向更好生活。
在制度不斷完善的同時,外賣騎手身上所賦予的社會責任感和小人物自帶的善良在不斷地證明,外賣騎手已經深深地融入于大眾的生活當中,外賣騎士扛起來的是一個個家庭的主心骨。
不僅是維護自己的小家,外賣騎手見義勇為的事跡也被媒體報道了很多,救人、救火、救動物,他們像城市的血液般融入到人們生活的各個角落,努力的經營著自己的生活,像騎士一樣守衛自己的領土。
外賣騎手,這份職業正在承擔越來越多的社會責任,穩定的收入也為他們帶來穩定幸福的生活,努力就有回報,或許是新時代最值得追捧的正能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