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老婆一起去合肥興園社區,經過余國松老師所住的小區,我用手指著一棟樓和老婆說:那棟樓的一樓就是余老師的家,現在他不在了,我也沒有人請教學習了。老婆說:再找一個呀,你認識那么多有文化有身份有地位的人,難道沒有能和余老師一樣水平的人?我說:可能應該有吧,但是誰能夠像余國松老師一樣對我毫無保留、真心指導呢?是的,也許有很多知識水平和余老師一樣的人,甚至還有很多比他更有知識有文化的人,但是“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夜晚,我一個人獨自思索,回憶著和老師的許多次對話,覺得應該記錄下來,這對于我來說應該是有意義的,至少在記錄的時候可以再琢磨琢磨一些之前不懂的地方,“溫故而知新”。
記得有一次我問余老師:《易經》的“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系辭以盡其言,變而通之以盡利,鼓之舞之以盡神。”,這句話怎么理解?
老師說:你看美國和敘利亞打仗了,用《易經》的話說這是一個“象”,用現代語言說這是一個“事件”,是“具象”的存在。“象”給人們展現的“是什么”,比如我們常常說“是什么就是什么,不是什么就不是什么”,這個“是”是就“象”來說的,這個認識是表面的、膚淺的、孤立的、片面的、僵化的,也就是“形而上學”的。《易經》是講“一陰一陽之謂道”的這個是中國傳統文化觀。“立象盡意”是通過“象”見到知道明白事物的“本意”,不是僅僅只是就現象而論現象,要“盡意”。用辯證唯物主義來說,“象”也就是世界萬事萬物,一切的經驗世界都是發展的、全面的、聯系的世界,辯證法也是能夠通過現象看本質的,也就是“盡意”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所以無論是用《易經》的傳統文化的“立象以盡意”的思想,還是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都會分析為什么會產生這個“象”,也就是這個現象是“從哪里來”的,也會問一問這個現象會怎么演變,最終會有什么結果,也就是“到哪里去”。
中國傳統文化的觀念和辯證法的觀念都主張從現實現象的“存在”入手,分析“從哪里來,到哪里去”,只有這樣才能夠“執其兩端而用中”。
任何一個“象”(存在、事物……所有的經驗世界)都是“產生、發展、滅亡”的過程。任何“現象”的產生都有前提,任何“現象”的發展也都有其“邊界”,一旦“現象”的發展超過其邊界,則這個“現象”就會滅亡消失。這個就是孔子說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學會用傳統文化思想和辯證法來認識現實,指導生活,學習科學技術,就知道在自我肯定的同時一定要懂得自我批判自我否定和自我革命,這個就是《易經》說的“變而通之以盡利”,這個用現代語言說要懂得運用“范式轉換”。
只有在自我肯定的同時具備自我批判、自我否定的能力,才可以真正的做到擁有“開放的心胸”,才能夠不斷的可持續的進步,也就是才能夠“盡利”,這個我想就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精神。
孔子說“吾有知乎,無知也,空空如也”,空空如也”就是謙虛不自滿,就是懂得自我肯定的同時能夠自我批判否定。所以說辯證唯物主義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這點是和《易經》等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是一致的。你問的那句話是回答“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的,如果說“唯書本”以為可以“盡言、盡意”,那就是“本本主義”,這一點辯證唯物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是一致
的,是區別“形而上學”的關鍵。當然我們并不能說“形而上學”是沒有意義的,從獨立、靜止
的依據“象”的性質而展開的各個領域中說是合理的,是必要的。但世界萬事萬物的“象”都是有局限的,有條件的,展開到一定程度,也就是超過了“象”存在的條件時,這個“象”就會產生變化,就不
在是原來的那個“象”,有個西方哲學家說“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存在的前提條件變化了,這個“象”就變化了。
自我批判否定,就是古人說的“隨時而中”,這個“時”就是存在的前提條件發生了變化就必須徹底自我批判否定,突破原來“象”的界限,上升到一個更高的階段,這個就是“變卦”,也就是“范式轉換”,如果“執一不化”,不能夠與時俱進,不能隨時而中,原來的“象”就會徹底消失,不能夠進行“范式轉換”,不能夠“更高質量的發展”,這個就是固化和封建必然帶來落后,而改革開放必然帶來繁榮和發展,也就是“變而通之以盡利”。
孔子說“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為什么“言必信,行必果”是“小人哉”?雖然是“小人哉”但是也可以“為次士”。
因為不懂“隨時而中”,不知道“與時消息”,不懂變化,不能“變而通之以盡利”,但是能夠把獨立、片面、局部、某一科、某一個“象”弄明白,完成好,堅守住,這個也是“擇善而固執之”,也是“誠之者”!
古人說“非知之艱,行之惟艱”,知和行的問題一直都是大問題。
認識的問題,是人的主觀意識對于客觀存在的“象”的判斷,也就是認清這個“象”是什么。判斷客觀世界的存在,認識“萬事萬物”、“具象存在”,是人在社會生活必須具備的能力,也就是古人說的“格物致知”,現在有句話說:認知決定命運,格局決定命運。要想真正地看得到社會“萬事萬物”的真相,就必須把影響認識客觀事物事實的主觀因素給去除掉,能夠真正做到“看什么是什么”,而不是“我認為是什么”,只有去掉這個主觀的影響,才可以真正的做到“格物致知”。“看山是山”是第一個階段,明白這個“象”是什么,就是知道這個世界有”山“這個“存在”。“看山不是山”這是第二階段,也就是懂得事物是不斷變化發展的道理,也就是“變而通之”。“看山還是山”是第三個階段,懂得“日日新,又日新”的結果,這個結果是“范式轉換”,是自我肯定和自我批判否定和自我革命的矛盾運動的發展結果,是超越第一階段的結果。
那么怎么做到去除主觀影響,能夠“看山是山”呢?古人說“誠意正心”,通過不斷的修養磨煉,學會控制自己的主觀情緒,養成良好的客觀理性思維,這個就是“誠意正心”。能夠做到“心正意誠”自然可以客觀理性的認清世界“萬事萬物”,就可以不被表面“現象”迷惑,可以具備穿透性了,可以達到“立象盡意,變而通之盡利”的客觀公正了,這個就是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就能夠知道這個世界“是什么”,也就可以“求真”。“格物致知”具備客觀理性的認識世界萬事萬物的能力,擁有了認識世界是什么的世界觀,你就可以更好的面對這個世界“應該怎么辦”。如果說認識世界必須依據客觀理性的外在尺度標準,不能有一點主觀,那么“應該怎么辦”的自我價值觀就必須服從主觀和內在的價值標準,也就是“遵從內心”,當然這個“心”。有人說我喜歡儒家的“齊家治國,平天下”,有人說我贊同墨家的“兼愛非攻”,有的人說我就想學老莊的“無為逍遙”……這個都是你自己的主觀選擇,也就是“求善”。
求真必須“實事求是”,求善必須遵從自己的內心,當然主觀和客觀是辯證統一的,不是非此即彼的,非此即彼那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也不是辯證唯物主義精神。所以“格物致知”和“誠意正心”是統一的。你們年輕人一定要懂得“變而通之以盡利”的改革開放的精神,一定要永遠保持改革開放的精神,只要永遠保持改革開放的精神,就能持續發展進步,中國的偉大復興就一定可以實現。(李多善隨手記)
搜圖
余國松照片
余國松,安徽壽縣人,1948年11月生,2007年受聘為省政府參事。1975年在《安徽文學》任編輯;1984至1999年在淮南市文聯任編輯、主編、書協主席;2000年調淮南市九三學社市委機關,任駐會副主委。安徽省著名的書法家、文學評論家,原安徽省書協副主席。2021年8月5日逝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