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林,是海口博讓村人,對于家鄉的平神嶺有著不潔的情懷。他不僅是年少時游玩的山林,還是青年時開山拓土的荒山。有關平神嶺的故事,他如數家珍。
大年初四,春日之至,我前往平神嶺探古,便提前約了老林同行。平神嶺坐落在海口市區東南,東西走向,綿延數里,橫跨那央、博讓、興賢、美愛等多個古村落,是一個山林雋秀、物產豐饒的丘陵地帶。
嶺上亂石嶙峋,嶺下泉水潺潺,良田沃野千里,山水相映成一色,有著令人向往的田園生活和自然環境。
從山嶺石縫流出來的泉水,匯聚成了三口較大的井潭。那潭水清澈見底,肉眼可見成群的小魚小蝦,青綠的水草跟著水浪輕輕浮動。老林說在當地人們戲稱其為大老婆、二老婆和三老婆,可見潭水自古惠澤一方黎民,孕育了這片豐饒的土地。
在查看地理位置,比照周圍環境后,我想這會不會是《正德瓊臺志》提及的“蔭潭”呢?據《正德瓊臺志》記載:蔭潭,在縣南二十里東潭都。泉出山澗,潴為潭,不甚闊,大旱不涸。
老林說從嶺上石澗流出的多股溪流,匯流成一條蜿蜒的溪水,順著曲折的山勢緩緩流向那央村火山冷泉湖,最終再流入長流不息的南渡江。種種跡象來看,不難判斷此處便是史籍里記載的“蔭潭”。
史書記載在蔭潭附近有多處人文古跡,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貞元二年碑刻。這個意外發現,著實令人興奮不已,興許隨著進一步探訪,能發現更多古代遺跡。
蔭潭旁有一條逶迤的鄉間小徑順著山嶺地勢,直通遠方。不為人所知的是看似不起眼的小徑居然是一條千年古道,在現代化公路修建之前,曾連接著東潭都(今潭口村委會一帶)和古瓊山縣城。
古道漫漫,荒草萋萋,昨日車水馬龍,人來人往,也曾熱鬧過,輝煌過,流淌過無數農人商賈的汗水,蘊藏無數人的故事,無疑是古瓊州府歷史人文的又一個生動見證。然而,隨著時代變遷,如今的古道早已繁華不再。
走著走著我發現山嶺碎石零落,表面坑坑洼洼。此刻,老林神情顯得有些落寞。他黯然說道只因數十年間的盲目開山,大片山石被挖了去,平神嶺的自然生態遭到了嚴重破壞。雖熱這些年停止了開山,但平神嶺再也沒法恢復古時的風貌,僅剩的峰石看不出古時恢宏的山勢,曾經美麗的溪流不復往昔。
依靠平神嶺的饋贈,當地人們生活了一代又一代,經歷了一個又一個的傳奇。來到這里,青翠的山林,芬芳的野花,悅耳的鳥鳴,繽紛的花草,清澈的溪流,萋萋的古道,置身其中,讓人仿佛感受到整個人都被大自然輕輕撫摸,那種透過身心的舒爽久久不會忘卻。
隨著時代變遷,除了農作的村民,現在很少人踏上萋萋古道。可能年紀大一點的當地人還記得這里曾經承載過父輩們的記憶,到了年輕一代,是不是古道都可能不知道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