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通信的起源
一根光纖引發的通信變革
話說早在西周時期,周幽王為博褒姒一笑,點燃了烽火臺,戲弄了各路諸侯,最終使得西周滅亡,這應該算是光通信在古代應用的一個典型案例了。
通過烽火傳遞有無敵人入侵的信息,其實看中了光信號傳遞特別快的這一特性。
到了1840年,法國的科學家丹尼爾克萊頓做了一個實驗,在裝滿水的水桶上鉆個孔,水流便慢慢從孔流出,然后將光照入水流,發現光居然被水流俘獲了,光線沿著水流方向,曲折傳輸。
其實這是一種光折射的現象,直到1950年,英國科學家展示了一種帶有很厚包層的光導纖維,并且光線可以在其中傳輸,這種光導纖維結構和當下用的光纖類似,但是衰耗很大,算是光纖的雛形。
基于以上的原理,人們將光線在可彎曲的光纖中的全反射現象,應用在了醫療行業: 醫療內窺鏡,也就是我們知道的“胃鏡”當中,在較短距離內,通過光導纖維傳遞圖像。 但是彼時的光導纖維由于其較大的衰耗,還沒有長距通信的這種應用概念。
一直到1966年,華裔科學家高琨發表論文,他預測:當光纖的衰耗低于20dB/KM時,光纖長距通信即可成功(當時的光纖衰耗為1000dB/KM)。
并且,他也對當時科學界的普遍認識“光在玻璃中會有很大衰減,無法應用于長距通信場景”不以為然,為此做了嚴謹的科學論述,這為后來光通信的發展帶來了革命性的影響。
2009年,高琨因其在光纖通信領域的卓越表現,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被稱為“光纖通信之父”。
時隔四年之后,基于高琨的理論基礎,美國康寧公司真的做出了20dB/KM的光纖,證明了光纖長距通信的可能性。
1972年,光纖的衰耗降低至4dB/KM;1974年,降低至1.1dB/KM;1979年,降低至0.2dB/KM;時至今日,光纖的衰耗正在向著0.1dB/KM的大關不斷逼近。
如今,世界已經進入全光纖時代,光纖的出現,使得全世界走進地球村這一設想成為可能。同樣,高清視頻,AR/VR,IOT,無人駕駛等應用,對網絡容量和傳輸穩定性要求越來越高,光纖通信猶如社會的血脈,使得人類在信息時代的汪洋大海中乘風破浪。
光通信的發展
WDM引發光通信網絡的變革
光通信的發展史,其實就是復用技術的發展史。
當使用光纖作為通信介質之后,有效地克服了通信距離的問題,那么面臨的問題是如何在有限的光纖資源中,傳輸更多的信息量。
光纖通信中的TDM,OTDM及WDM等復用技術,則是提供大容量高帶寬通信的最佳方式。
時間回到30年前,在1G,2G,3G時代,通信傳輸的內容主要以語言,文本及圖片為主,對通信傳輸容量的需求不大,光纖中的傳輸復用技術以TDM時分復用為主。
到了4G,5G時代,通信傳輸的內容主要以高清視頻及萬物互聯為主,對通信傳輸容量的需求不斷增大。不同時代及其對應的光通信復用技術見下圖:
傳統的TDM技術雖然比較成熟,但是由于電子器件瓶頸的影響很難進一步提升單根光纖的傳輸容量,利用TDM技術已經將單根尾纖速率提升至10Gbit/s,繼續通過TDM技術提升線路容量的方式雖然可行,但是成本又過高了。
于是,如何提升光通信系統傳輸容量的研究就分為了兩個方向----OTDM與WDM。而OTDM由于其復雜性以及WDM的優越性,使得WDM技術成為光通信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
(OTDM技術實現復雜容量提升有限,
現階段還不成熟,目前適用于實驗室研究所)
早在1995年,由美國AT&T公司和法國的Alcatel公司 在非洲投資的海底光纜光通信系統,全長超過40000KM,環繞40個國家,采用WDM和光放技術,信道數量16波,單波2.5Gbit/s,總速率為16*2.5=40Gbit/s,可以提供語音、數據、圖片及視頻傳輸的業務,這是WDM復用技術在光通信網絡中的最早一批商用。
人類經濟的發展促使對通信需求的急劇增長,新技術革命的浪潮是社會進步的一大驅動力,WDM技術經過多年的摸爬滾打,在人類社會通信需求的牽引下不斷優化自身,為各行各業保駕護航。
以上內容,是光通信在過去曲折探索中走過的道路,相信大家會有一些共鳴。那么繼往開來,光通信的明天會在哪些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讓我們拭目以待。
— END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