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居住的這顆藍色星球上,人類的意識渺小如風中之燭。它誕生的時間不長,也很容易消失——也許是亡于某種大氣現象,也可能是第三次世界大戰……誰知道呢?人類的唯一出路,是努力成為「多行星生物」,將生命延續到地球之外,才能保護意識之光的未來。
——埃隆·馬斯克
撰稿|許 靜
編輯|鮮 于
校對|張 帥
出品|Figure紀錄片
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人不可能永遠呆在搖籃里。
這是奈飛最新上線的紀錄片《回到太空(Return To Space)》對于人類未來的預言。「是時候前進了,前往星際之間」——以此為目標,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從無到有如奇跡般崛起,完成了前人難以企及的航天夢想。
《回到太空》海報
本片導演是紀錄片界的「神雕俠侶」,執導《徒手攀巖》《泰國洞穴救援》的伊麗莎白·柴·瓦沙瑞莉和金國威。這一次,他們將鏡頭對準宇宙,紀錄人類在浩渺蒼穹中試圖突破極限的努力。
在這部紀錄片中,國人可以跨越文化差異和國界之見,去審視SpaceX創始人埃隆·馬斯克和他的伙伴們探索太空的原始心理動力。同為人類的我們,或許終有一天能夠理解這群理想主義者的一腔孤勇。
火箭
紀錄片《回到太空》記錄的核心事件,是2021年9月SpaceX的載人「龍」飛船,及搭載其的獵鷹九號火箭,首次發射升空和成功返回的全過程。這是自 2011 年航天飛機退役以來,美國航天局(NASA)首次在美國本土執行載人航天任務。
獵鷹九號發射基地,《回到太空》劇照,下同
航天飛機曾經是美國太空計劃的驕傲,也是人類工業文明與太空科技登峰造極的產物。但是……太燒錢了!每一毛錢的去向都要向納稅人交代的美國政府,在咬牙堅持了30年之后,終于不得不忍痛放棄了這個吞金巨獸。
從1981年4月12日「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首次發射升空,到2011年7月8日「亞特蘭蒂斯號」航天飛機最后一次發射升空,這個吞掉美國政府1350億美元的星際傳說終于退出人類航空史。自此之后,NASA失去了將本國宇航員送往太空的能力,只能靠向俄羅斯的宇宙飛船購買「船票」,才能繼續在國際空間站的工作。
最后一次搭乘航天飛機返航的宇航員在破舊不堪的亞特蘭蒂斯號前合影
《深夜秀》(Late Show)主持人斯蒂芬·科爾伯特曾經采訪從太空返航的美國宇航員:「你會對現在想成為宇航員的孩子說些什么。」宇航員桑迪·瑪格納斯不無諷刺地回答:「學好俄語。」
美國宇航局局長吉姆·克萊登斯汀無奈地說:「50年來,NASA一直落后(于中俄),這是我們國家的失敗。」
這種局面,直到美利堅政府決定與探索太空科技的商業公司展開合作才迎來轉機,而馬斯克和他的SpaceX正是人們的希望所在。盡管在故事的一開始,沒有人看好這個靠互聯網發家的野心勃勃的青年。
俯瞰獵鷹九號
關于埃隆·馬斯克的傳奇人生,大量訪談、演講、紀錄片已經巨細靡遺地展現在世人面前。這并不是《回到太空》的重點,紀錄片也沒有將鏡頭過多放在他個人身上。但SpaceX以私營創業公司的姿態,沖破重重阻礙,成為美國太空事業重要組成部分的二十年歷程,讓紀錄片如跌宕起伏的劇情片一樣扣人心弦。
在鏡頭面前,馬斯克語氣平靜地說:「在成立SpaceX之前,我一直在等待美國宇航局把人們送上火星。每年我都會瀏覽NASA的網站,然后在心里想,好吧,這很難。」
從零開始造火箭的確是極其艱難的任務。它不是來自某個天才科學家一時的靈光乍現,而是有巨大的工作量組成,所有的程序、零件、材料都要重新設計,且不能出一絲差錯。馬斯克為此交了上億美金的學費。
奧巴馬在NASA發表講話
2010年,奧巴馬總統在任期間,提出將放棄繼續登月計劃,轉而與商業公司合作研發新的航天器,在2035年實現登陸火星。這是馬斯克實現火星計劃的絕佳機會。但這個并不完備的提案在國會遭到重重阻撓,連阿波羅11號的指揮官阿姆斯特朗和阿波羅17號的指揮官吉恩·塞爾南都公開表示反對。
這對馬斯克的打擊很大,因為這些提出反對的人,是他兒時的英雄,是啟迪他開始太空夢的人生導師。他以這些人的遠大目光和無上勇氣激勵自己,努力重振美國航天事業昔日的榮光。而現在,這些人卻「朝他扔石頭」。
這一年,馬斯克的人生被逼入絕境,連續三次火箭發射失敗讓他幾乎瀕臨破產。為了「獵鷹」升空付出了多年心血的火箭專家們都以為馬斯克要放棄了,畢竟,對于一家商業公司來說,利益是第一位的,白白燒掉上億美元是世界上任何一個老板都難以忍受的。
但馬斯克頂住了壓力,說服自己和團隊繼續這場人類與太空的豪賭。從SpaceX創立之日起就與馬斯克并肩戰斗的德國火箭專家、公司副總裁漢斯科尼格斯曼說:「埃隆的偉大之處在于,他明白失敗是發展的一部分。」
馬斯克等待火箭發射升空的片刻
2010年12月8日,獵鷹9號火箭進行第四次發射,成功將「龍」飛船發射到地球軌道——這是人類有史以來首次由商業公司發射到太空并順利返航的飛船,全球宇航界為之震動。SpaceX得到了美國政府的信任和巨額合同,從此踏上太空計劃的新征程。
在火箭發射成功的第一時間,馬斯克沒有想到自己將從破產邊緣走向世界首富之路,他只是對所有人說:「這是我們到達火星的第一步。」
宇航員
在美國航天飛機服役史上,發生過兩次災難性事故,分別是1986年「挑戰者號」火箭升空失敗和2003年「哥倫比亞號」火箭返航爆炸。在這兩次恐怖的事故中,各有7名宇航員喪生。14個如此優秀的生命在巨大的力量面前瞬間消失,讓每一位航天人都留下了痛苦的記憶。
美國宇航員鮑勃·本肯
紀錄片的兩位主角,首次搭乘「龍」飛船前往國際空間站的鮑勃·本肯與道格·赫爾利,是從事太空事業超過20年前的NASA資深宇航員,深知太空飛行是一項多么危險的工作。
從二人一起進入NASA工作時,他們就成了好朋友,互相配合、互相照應完成了一次次艱難和命懸一線的工作。鮑勃說,道格曾為海軍陸戰隊成員的經歷讓他具有成為宇航員的特殊優勢;而在道格眼中,鮑勃是天生適合在太空中行走的那個人。
巧合的是,他們都娶了NASA的女同事,另外兩位女性宇航員。這兩對出色的宇航員夫妻都曾進入國際空間站進行太空科研工作,而現在他們各自有一個年齡相仿的兒子,家庭幸福美滿。
四位宇航員多年前在NASA的合影
鮑勃和道格熱愛太空事業,為此付出了全部心血,也不畏懼未知的冒險。但另一方面,他們珍惜家庭、愛妻子和孩子,和所有人一樣不希望悲劇發生在自己身上。
盡管SpaceX是一家商業公司,但馬斯克不惜代價地把宇航員的生命安全置于高于一切的位置。與SpaceX合作研發獵鷹九號的過程中,鮑勃和道格被邀請參與整個研發過程。在他們的建議下,獵鷹九號增加了一項航天飛機不具備的復雜功能——緊急中斷飛行系統。如果發射過程中出現任何預警,載人「龍」飛船都可以在火箭爆炸之前啟動發射逃生系統,與火箭主體分離,安全降落到海面上。理論上,這個功能可以避免如「挑戰者號」爆炸造成的機毀人亡的悲劇。
太空飛行是一個無情的環境,每一個參與其中的人能做的,就是盡最大可能避免任何一點點細微的差錯,并借助科技的力量將所有失誤的可能性扼殺在萌芽狀態。和其他充滿天才想象力和超高技術含量的新功能一樣,緊急中斷飛行系統需要經過大量的實驗,包括最終的非載人爆炸測試——又是熊熊燃燒的美金。
2020年3月2日,針對獵鷹九號緊急中斷飛行系統的試驗性發射面對全球直播,整個過程非常順利,同火箭回收計劃一樣,展示了SpaceX令人信服的技術實力。馬斯克與兩位即將搭乘龍飛船前往太空的美國宇航員都極度興奮。每個人都明白,這是一個合格的期末大考——那個真正的大日子馬上就要來了。
時間來到2020年5月,美國新冠疫情失控,整個國家陷入一片會亂。獵鷹九號搭載載人「龍」飛船的首次發射,被一再推遲。
道格和兒子在隔離中共進早餐
等待的過程令人煎熬。由于天氣原因,鮑勃和道格完成了與家人的最后告別幾個小時后,又不得不從「龍」飛船里走出來。道格說年幼的兒子還沒有準備好進行第二次告別。
鮑勃能夠理解孩子們對父親的依戀。對他自己來說,離開家人,進入太空去冒險也意味著某種痛苦,但「最終我想讓我的兒子明白:在你的一生中,有些事是有風險的,但是如果這件事能帶來一個更好的世界,或許冒這個風險是值得的。」
鮑勃帶著兒子的玩具恐龍進入太空
首富
盡管過程曲折,但在2020年5月30日,獵鷹九號搭載載人「龍」飛船終于成功發射,鮑勃和道格成為十年來首次在美國本土搭乘美國火箭完成太空飛行的美國宇航員。
在國際空間站,他們受到了俄羅斯同行的熱烈歡迎,并用自己卓越的專業能力和豐富的經驗完成了在太空的科研與國際空間站維護任務。
鮑勃在太空度過了自己的50歲生日
2020年8月3日, 在歷時兩個月的太空行走后,SpaceX載人「龍」飛船成功返航、降落海面,完成首次載人試飛任務。因為此次載人航天任務的圓滿成功,SpaceX也成為全球首家能夠承擔載人航天任務的商業公司。
一次成功的載人火箭發射和返回過程,無疑是絕佳的紀錄片題材。那些令人窒息的倒計時鏡頭、億萬富翁命懸一線的緊張與刺激、一群全世界最聰明的人從自我懷疑到互相成就、年幼兒子撲入虛弱的父親的懷抱、外太空美輪美奐的日出日落……都成為《回到太空》讓人熱血沸騰的要素。
自從該片4月在奈飛上線以來,引發了全球航天愛好者和影評家的一致高贊。日本殿堂級游戲設計師小島秀夫在推特上發文:「我非常感動,哭了好幾次。感動流淚的同時也感到震撼。最后響起《Starman》,我哭得更厲害了。人類會回到太空。」
一部紀錄片能取得世界范圍的關注和好評并不容易,但這并不是全部。《回到太空》的關注焦點依然回歸到人類何時可以實現「太空自由」。看完這部片子后,人們不禁會去思索:人類的終極命運將去往何處?
馬斯克慶祝獵鷹九號成功發射
鏡頭回到埃隆·馬斯克。1992年,21歲的埃隆·馬斯克進入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大學期間,他常常思考:這個世界面臨的真正問題是什么,哪些會影響到人類的未來,從此開始深入關注互聯網、清潔能源、太空這三個影響人類未來發展的領域。
30年后的今天,他是推特的最大單一股東(今年4月14日提出全面收購推特,進行私有化),特斯拉汽車和SpaceX的創始人,并創建電子支付的先驅Paypal——目前仍是全球最大的第三方支付平臺。
一個流傳甚廣的說法說馬斯克是現實版的「鋼鐵俠」。但或許,他的雄心和版圖足以比肩漫威宇宙。
在馬斯克的工廠里放著一件鋼鐵俠的戰衣
在獵鷹九號搭載載人「龍」飛船成功發射后一個月,馬斯克度過了自己的50歲生日,首次成為世界首富。幾個月之后,他成為人類歷史上首位身價超過3000億美元的人。
這位宇宙超級富豪對于金錢的態度令人費解。他的生活極為簡樸,對前妻和前女友幾近苛刻,他有6個兒子卻沒有打算給他們留下巨額財富。對于馬斯克這種把一生獻給人類未來和火星移民計劃的人來說,錢并不是用來享受和炫耀的,而是用來實現夢想的工具。
在賣掉自己的最后一套房產后,馬斯克住進了年租金5萬美元的Boxabl折疊屋里,提前體驗人類移民火星后的生活方式。在獵鷹九號成功發射之后,他說:「幸福的終點是什么?對我來說,就是確保我們建立太空文明。」
國際空間站內的美俄宇航員
對于人類來說,建立太空文明、成為多形性生物的另一重意義是擺脫國家與政治的藩籬——這些桎梏人類發展的產物無不建立在有限的空間維度上。為了爭奪生存空間,人類進行了漫長的戰爭,無數次把自己推向毀滅的邊緣。
馬斯克和他的同伴明白:「技術是不會自動革新和前進的。古埃及文明消失了、古羅馬文明消失了,人類曾經能夠建立金字塔,但現在卻忘記了如何去做。讓生命多行星化的機會之窗現在敞開著,如果我們不抓緊時間去做,它隨時可能關閉。」
2021年10月,獵鷹九號成功進行第二次載人「龍」飛船發射,將四名來自三個不同國家的宇航員送至國際空間站,其中就有鮑勃·本肯的妻子梅根·麥克阿瑟(她沒有冠夫姓)。他們將在國際空間站進行為期六個月的太空任務。
梅根在進入發射基地前與丈夫兒子合影告別
此時此刻,即將完成太空行走任務重返家園的他們,正在近地軌道上凝視著我們星球。
他們——美國和俄羅斯的宇航員——一定知道地球上正在發生著什么,知道俄羅斯在進行一場「特別軍事行動」,而美國主導著對俄羅斯的嚴酷制裁。
但他們也一定在那個遠離地球的金屬容器中親密無間地合作者,把自己的生命和使命無限信任地交給對方。道格在紀錄片中說:「即使再冷酷無情的宇航員,一旦進入太空,都會變成更好的人。」
在等待丈夫鮑勃返航的日子里,梅根曾這樣回憶自己首次進入太空時的感受:
當你繞著地球轉的時候,
你看不到地圖上所有的國境與邊界。
你會把地球看作一個整體,
看作我們的家。
你能感覺到他的脆弱,
在這浩瀚黑暗的太空中,
在這稀薄的大氣層中,
地球是我們唯一的安全屏障。
- END -
? Copyright Figure Studio
版權所有,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請給我們留言,獲取內容授權
比特幣迷局:人沒了,錢也沒了
一場空難之后的事故調查,是如何進行的
失去人類,地球將會怎樣?
\ 收看更多人物視頻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