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次方按: 不要被氣勢恢宏的標題迷惑,這不是一篇分析世界農業未來走勢的文章,那種大活兒我整不了。
藜麥,糧食中的超級網紅
人多少都有點賤脾氣,吃鍋望盆是頻發癥狀,很多人還想嘗一口別人家的飯,正如人們吃膩了大米小麥,瞧不上薏米蕎麥,有些外來雜糧便應運而紅,成為人們心目中的“保健食品”,藜麥是其中當之無愧的榜一。
圖0.1 藜麥
圖0.3 藜麥粥,半圓形物體是胚芽,不是蟲子!
藜麥/Chenopodium quinoa,原產于南美提提喀喀湖區,約公元前5000年被原住民篩選為糧食作物。16世紀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后,受小麥等主流作物排擠而長期沉寂,然而是金子總會發光,后來人們逐漸又認識到了其獨特價值,營養學界稱其為“超級谷物”、“營養黃金”,20世紀70年代曾被選為美國宇航員的“太空主糧”,風頭至今不衰。
圖0.2 藜麥幼苗
藜麥的躥紅固然有商業運作的因素,但也不乏“科學依據”。研究發現,藜麥的籽粒含有優于水稻或小麥等傳統作物的蛋白質和必須氨基酸、維生素等成分,且不含可能致過敏的麩質蛋白,是單一種類能維系人類生命活動的最佳糧食作物,其幼苗和葉還能充當蔬菜。圖2即是藜麥的幼苗,乍看與藜/C. album非常相似,細看也不易分辨,它們家大都是這種風格,而且也都是蔬糧兼用。
藜麥的近親
1. 藜/Chenopodium album
藜屬約有250種,該屬的特點之一就是“胚乳豐富,粉質”,具備糧食的潛質。藜麥所在的“藜組”還有其它栽培種類,其中還有一個熟面孔。
圖1.1 藜
圖1.2 藜
前文提到的藜,即“灰灰菜”,一種遍及全球溫熱帶的雜草,唯在印度、尼泊爾等地是栽培作物,多數用作葉菜,喜馬拉雅地區則作谷物食用。藜在我國是野菜界前賢,亦是詩詞界常客,王維有詩曰“積雨空林煙火遲,蒸藜炊黍餉東菑”,蘇東坡亦有“寄語故山友,慎無厭藜羹”之句。入詩歸入詩,但談不上美好,古人慣以“藜藿”形容粗劣食物,被鄙視的歷史源遠流長,基本上沒有咸魚翻身之可能。
2. 臺灣藜/C. formosanum
圖2.1 臺灣藜
圖2.2 臺灣藜
臺灣藜,也叫紅藜,過去認為是外來種或藜/C. album的栽培品種,現在說是臺灣特有種,不過《中志》和Plants of the World Online網站均未收錄,可能還是有爭議。據說籽粒的營養價值與藜麥不分伯仲,然推廣程度有限,網售“紅藜”多是紅色藜麥而非本種,反倒在鮮切花市場常有出售,藝名柔麗絲、情人淚或彩紅米等。這屬于拋開本職工作開始出臺了,將來能不能再度從良也是未知之數。
3. 杖藜/C. giganteum
圖3.1 杖藜
杖藜,俗名紅鹽菜,我國數省區有種植,或呈半野生狀態,世界各地均有栽培,具體來源不詳。該種是生猛的六倍體植物,株高可達3米,堪稱藜屬之霸(藜麥有些品種也能長這么高);嫩苗作蔬菜,種子可代糧,莖桿能制作手杖(稱藜杖),幾乎全身可用。也許是因為營養價值不夠,口感不佳,或者其它什么原因,這種古老的多面手農作物被人們冷落了太久,“杖藜扶我過橋東”的場景已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圖3.2 杖藜
補充:《物種日歷》有一篇關于藜的文,提及藜的別名“舜芒谷”,不太準確。《救荒本草》之“舜芒谷”條目曰:......苗高五尺余,葉似灰菜葉而大,微帶紅色,莖亦高麄,可為拄杖。其中心葉甚紅,葉間出穗結子如粟米,顆灰青色,味甜。救饑采嫩苗葉曬干,揉去灰,煠熟油鹽調食,子可磨面做燒餅蒸食。“葉似灰菜葉而大”,怎么可能還是灰菜?“莖亦高麄,可為拄杖”,明顯說的是杖藜/C. giganteum。
4. 蒼白莖藜/C. pallidicaule
伯蘭德氏藜/C. berlandieri
圖4.1 疑似伯蘭德氏藜
圖4.2 蒼白莖藜
圖4.3 蒼白莖藜
以上各種都源自舊大陸,而藜麥屬于新大陸,新大陸原住民栽培的藜屬作物不止藜麥1種,至少還有伯蘭德氏藜/和蒼白莖藜。蒼白莖藜更為出名,外文稱“ca?ihua”或簡化為“Canihua”,籽粒小于藜麥,營養價值近似,且比藜麥少了一層外皮,不含皂苷,下鍋前無需沖洗,更方便烹調。該種被譽為藜麥的最佳代替品,2012年還以聯合國名義搞了個國際藜麥和蒼白莖藜節,也許在不久的將來就能進入我們的食譜。
藜麥的遠親,莧亞科莧屬“三谷”
過去藜科和莧科各成一派,現在兩家已經寧漢合流,藜科整體并入莧科,降為藜亞科。藜亞科有糧食作物,莧亞科當然也有,而且成名甚早。莧科科長,莧/Amaranthus tricolor,主要栽培作蔬菜或純觀賞,按下不表。
5. 老槍谷/A. caudatus
圖5.1 老槍谷
圖5.2 老槍谷
世有三大偽谷物(非禾本科的“谷物”),曰:蕎麥、藜麥和籽粒莧。某度百科指籽粒莧為綠穗莧/A. hybridus,非也,真正的籽粒莧乃是原產美洲的莧屬“三谷”之一,老槍谷,也叫尾穗莧。“老槍谷”之名不知來源,“尾穗莧”確系名副其實,其圓錐花序頂生下垂,有多數分枝,色澤深紅,猶如九尾靈狐,頗具觀賞價值。引入我國時間不短,或栽培作觀賞植物,或視為牧草,取籽食用者亦有之,但始終名聲不彰,地位不顯。
6. 老鴉谷/A. cruentus
千穗谷/A. hypochondriacus
圖6.1 老鴉谷
圖6.2 千穗谷
莧屬“三谷”之另2種,老鴉谷(又名繁穗莧、天雪米)和千穗谷。二者在花被片等細節上有差異,花序均直立(老鴉谷也有先直后垂的品種),老槍谷只有極個別觀賞品種是直立的。話說上個世紀80年代,我曾用壓歲錢買了一套《植物奇觀》,書中提到美洲原住民以莧科種子為食,據說營養豐富,有堅果的味道,直至二、三十多年后我才知道他們到底吃了啥,就是剛提到這老幾位。用途皆類似,不再贅述。
禾本科的冷門糧食作物
以上說的都是“偽谷物”,在口糧中占比不高,禾本科才是全人類真正的糧倉,關乎人類的存亡絕續。國內的禾本科作物種類比較齊全,大宗作物不必說,諸如御谷/Pennisetum glaucum、穇/Eleusine coracana、紫穗稗/Echinochloa esculenta等種類,雖然小眾,但多少也有種植。這里介紹兩種國內絕對沒有的,僅供談資之用。
7. 苔麩/Eragrostis tef
圖7.1 畫眉草
圖7.2 苔麩
圖7.3 苔麩
畫眉草屬,外文名“Teff”,苔麩是蹩腳的中文音譯,還是埃塞俄比亞畫眉草更妥當。原產于埃塞俄比亞和厄立特里亞,谷粒極小,世界上最小的谷物之一,產量亦極低。被歐美一些人譽為“Health Food”,據說富含重要的營養物質如鐵和鎂等,也是少數含有維生素 C 的谷物之一,不含麩質,是對麩質敏感人群的合適谷物替代品。p.s. 圖7.1是咱家的畫眉草,圖7.2是苔麩植株,差別還是比較大的,圖7.3是其觀賞品種“ 'Ruby Silk'。
圖7.4 “whole grain”苔麩
圖7.5 white teff,白苔麩
圖7.5 英吉拉
英吉拉,外文名“Injera”,一種埃塞俄比亞的傳統主食,由苔麩發酵制成。外觀類似布滿細洞的大攤餅,加上其它菜品之后感覺現場非常慘烈,如同挨了魯提轄兩拳的鄭屠戶,“卻便似開了個油醬鋪,咸的、酸的、辣的一發都滾出來”,以及“也似開了個彩帛鋪,紅的、黑的、紫的都綻將出來”。這種驚悚“美食”大概一時吃不到,但“whole grain”苔麩已經在某寶上出現了,不信你搜,精制的白苔麩還沒有。
8. 福尼奧米/Digitaria exilis
圖8.1 某種馬唐
圖8.2 福尼奧米
圖8.3 福尼奧米
福尼奧米,外文名“Fonio”,馬唐屬植物。古老的非洲谷物,至今仍是從塞內加爾延伸到乍得湖地區數百萬人的主食。具有快速生長和抗旱的優點,谷粒口感細膩,容易烹飪,僅五分鐘便能煮熟。另外還有些不知真假的與苔麩相差無幾的“保健價值”,營銷嘛,少不了忽悠。目前未見有售。p.s. 圖8.1是咱家的馬唐,具體種類不知,看起來和圖8.2的福尼奧米有幾分相似(這似乎可以說明,餓極了馬唐之類的野草也能充饑)。
強行結束語
藜麥之后,下一個走紅的冷門谷物會是誰?不好說,誰也不知道哪塊云彩有雨。鑒于喜新厭舊是人類亙古不變的情愫,再加上人們對天然成分的需求持續增長,食品界必然繼續探索新穎的高營養價值食品原料,未來會有更多號稱“全營養、高蛋白、無麩質”的小眾優質谷物被發掘,說不定本篇提到的這些都還有機會。Over。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