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許多草木或其它物什,各地名稱殊異,令人撓頭。最近“研究”山野菜,就發現了大量同物異名或異物同名現象,比如“龍須菜”,包括天南地北好幾個不相干的東西。僅在東北境內,“龍須菜”就能導致雞同鴨講,進而產生紛爭,搞不好接著就是“你瞅啥”“瞅你咋地”“你跟誰倆呢”......茲事體大,必須捋明白。
“真正”的龍須菜有兩種
個人認為,為方便交流討論,生物的中文名應以“中國三志”(《中國動物志》、《中國植物志》和《中國孢子植物志》)的正式中文名為準,其余都算別名。在《中國植物志》和《中國孢子植物志》之《中國海藻志》中,各有1個物種以“龍須菜”為正式中文名,可以說是獲得了國字號認證的“真正”龍須菜。
1. 龍須菜/Asparagus schoberioides
圖1.1 龍須菜/A. schoberioides
圖1.2 蘆筍
《東北植物檢索表》稱雉隱天冬,天門冬科天門冬屬,舊屬百合科。產于黑吉遼等多個省區,日本、朝鮮等國也有,圖1.1即“竊”自日本網站,一生經歷盡在此圖。你瞅它像不像蘆筍?像就對了,蘆筍即同屬石刁柏/A. officinalis,骨肉至親,因“嫩莖形似龍須”,蘆筍在很多場合也被叫做“龍須菜”,二者相似,恐怕取名理由也都一樣。天門冬屬植物的嫩芽,但凡可食,都有可能是“龍須菜”。這模樣像須嗎?不如說像一支筆。
2. 龍須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
圖2.1 龍須菜
圖2.2 青島海邊的龍須菜或同屬
紅藻類,江蘺科江蘺屬,產于黃海海域,青島海邊特別多,可提煉瓊膠,亦能食用。藻體圓柱形,體高由幾厘米到1米以上,分枝疏密不等,顏色紅褐、紫褐色,也有綠色或黃色的突變體。外形確實很像“須”,又生于海洋,堪稱最名副其實的“龍須菜”,其余皆有僭偽之嫌。該種已從青島人工引種至東南海域,目前已成為我國僅次于海帶和裙帶菜的第三大養殖海藻種類,主要還是用于提煉瓊膠,吃是次要的。
圖2.3 菜市場的“龍須菜”,具體種不知
關于龍須菜,李時珍曰過:生東南海邊石上。叢生無枝......白色。東南沿海過去沒有龍須菜/G. lemaneiformis,李說大概是江蘺屬其它種,如真江蘺/G. asiatica等,外觀差不多,民間統稱“龍須菜”,“白色”應系干制品。新鮮的“龍須菜”焯水變綠,綠到不真實,脫水后就像圖2.3中這團亂麻(總有那解不開的小疙瘩呀),黃白色。另,小咸菜中常見紅翎菜科麒麟菜屬/Eucheuma的食用海藻,有時也稱“龍須菜”,不贅述。
有須的“龍須菜”
3. 牛尾菜/Smilax riparia
圖3.1 “龍須菜”
圖3.2 牛尾菜
又名草菝葜、白須公或軟葉菝葜,菝葜科菝葜屬,過去也屬于百合科。除內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寧夏以及四川、云南高山地區外,全國都有分布。圖3.1是新浪網友五行六體在吉林通化早市拍的“山野菜”,當地人叫“龍須菜”,牛尾菜的嫩芽,與其說像“龍須”,不如說更形似“牛尾”。之所以獲名“龍須菜”,恐怕還是因為成株為草質藤本,且葉柄中部以下有卷須,好歹占了一個“須”字。
4. 佛手瓜/Sechium edule
圖4.1 “佛手瓜尖”
圖4.2 佛手瓜
又名洋絲瓜,具塊狀根的多年生宿根草質藤本,葫蘆科佛手瓜屬。原產南美洲,我國南方多有栽培或逸為野生,北方也有,多數熬不過數九寒冬,只能作一年生栽培。佛手瓜寡淡無味,口感不佳,表面凹凸不平,削皮灰常困難,我個人很不喜歡。佛手瓜還有兩個可食部位,塊狀根和嫩梢(佛手瓜尖),對于北方侉子少有接觸。佛手瓜尖在南方部分地區亦稱“龍須菜”,夏季采食最佳。嗯,佛手瓜有“須”,生在葉柄基部。
5. 豌豆/Pisum sativum
圖5.1 無尖豌豆
圖5.2 豌豆苗,一片龍須
圖5.3 豌豆植株
眾所周知,嫩“豌豆尖”可作蔬食,清新可口,川渝尤愛之,呼為“豌豆巔”,有些地方也叫“龍須菜”。周作人《舊日記抄》中說:“二月初五日,晴,燠暖異常。食龍須菜,京師呼豌豆苗,即蠶豆苗也,以有藤似須故名。”須知紹興稱豌豆為蠶豆,而蠶豆則稱羅漢豆,周作人說的就是豌豆苗。豌豆的卷須長在復葉葉軸的先端,實有礙口感,四川農業科學院專門培育了無卷須的豌豆品種,家人們,這可以叫“剃須菜”了......
沒有須的“龍須菜”
6. 蕨/Pteridium aquilinum var. latiusculum
圖6.1 蕨
圖6.2 蕨菜
歐洲蕨/Pteridium aquilinum的變種,單名一個“蕨”字,全國各地皆有分布,主產于長江流域及以北。根狀莖可提取供食用的蕨根粉,嫩芽亦可食,通常稱蕨菜,別名龍爪菜或龍須菜。嫩芽彎曲如鉤,“龍爪”容易理解,“龍須”略牽強,當然比蘆筍稱“龍須菜”還是更合理一些。p.s. 全國可食用的蕨類植物好幾十種,民間也不大分得清,就以此為代表吧。圖6.2大概率是蕨這個種,反正都差不多,睜一眼閉一眼得了。
7.番薯/Ipomoea batatas
圖7.1 葉用番薯
圖7.2 沒記錯的話,這道菜應該就是番薯葉
番薯葉在北方不受重視,農家宴偶爾會有,但在南方某些地方卻是入得高檔餐廳的佳蔬,對于客家人最為重要,堪稱客家人味蕾中的“王者青菜”。有地下不長番薯的葉用品種,取嫩葉用豬油拍蒜加魚露爆炒之,出鍋即成超級好味,美其名曰“龍須菜”。普通的番薯葉為什么能和“龍須”掛鉤?我猜一半是因為番薯系“藤本”,有游龍之姿;另一半是因為是真愛,起個高貴的名字才配得上它在客家人中的地位。
最珍貴的“龍須菜”
8. 發菜/Nostoc flagelliforme
圖8.1 發菜
圖8.2 葛仙米,擬球狀念珠藻/N. sphaeroides
發狀念珠藻,國內多產于內蒙古、寧夏、甘肅、青海、陜西等省區的干旱或半干旱地帶。藻體色黑細長,如亂發又似胡須,稱“龍須菜”也很合理。入饌味道鮮美,風味獨特,又因“發菜”與“發財”諧音而備受追捧,多年瘋狂采挖后數量稀少,如今位列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再也動它不得(有人工養殖)。p.s. 按照新的分類,發菜、地皮菜以及葛仙米等念珠藻類已被植物界開除,歸屬原核生物,保護名錄仍沿用舊分類。
北京天壇的“龍須菜”之謎
9. 益母草乎?天門冬乎?
圖9.1 益母草/Leonurus japonicus
圖9.2 益母草幼苗
北京歷史上曾有春天采食“天壇龍須菜”的傳統。清初筆記《析津日記》有記載: 天壇龍須菜,清明后,都人以鬻于市,其莖食之甚脆。又有《帝京歲時紀勝》曰:三月采食天壇之龍須菜,味極清美。如今天壇龍須菜早已絕跡,有民間傳言指幼時的益母草即天壇龍須菜,但益母草幼苗長相如同癩蛤蟆,氣味殊惡,不大可能成為美食,恐是以訛傳訛。所謂“天臺龍須菜”,盲猜是天門冬屬某種,類似于圖1.1。
以上各種“龍須菜”局限于植物界(暫不糾結發菜的身份),太素凈了些;故老相傳,葷食中也有“龍須菜”,乃是用四斤以上黃河大鯉魚的須烹飪而成,一菜費魚千百斤,可謂奢靡至極。不過我認為,這種菜恐怕只存在于人們的瑰麗想象之中。想象一下不犯法,把尋常蔬菜和“龍”掛鉤,又何嘗不是在想象中過“烹龍炮鳳”的癮。
-----------上期勘誤-----------
圖10.1
圖10.2 大葉蟹甲草
圖10.3 大葉子的嫩葉,有毛無棱
在文中,我將網友提供的圖10.1定為虎耳草科大葉子屬的大葉子/Astilboides tabularis(《東北植物檢索表》稱“山荷葉”),搞錯了,應該是菊科蟹甲草屬的大葉蟹甲草/Parasenecio firmus(《東北植物檢索表稱“大葉兔兒傘”》),國內僅產于吉林。前者葉柄有毛無棱,后者葉柄有棱無毛,恰好相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