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大片”的不討巧是大概率,本土電影市場還是要回到國產片的回暖上。
文/龐宏波
“救市重任”。
2022年和2020年相比,顯然對于“救市”的急迫感更強,原因在于相比2020年的“突然斷電”,今年的市場環境更加惡劣,想要救市的難度也更大。在春節檔之后,電影市場就進入到了“下降通道”,在反反復復的疫情中被沖擊了一次又一次。
和2020年“報復性觀影”的期待所不同的地方在于,2022年觀眾是否真的還把看電影作為一項娛樂剛需都已經變得不太確定了。
就在整個市場最艱難的時候,《侏羅紀世界3》定檔。“大片”是這部影片的第一標簽,所以《侏羅紀世界3》也被看作是整個市場扭轉頹勢的希望。也正因為這部影片,電影市場在時隔103天之后再度迎來單日票房破億。
對于《侏羅紀世界3》這樣的影片來說,帶動大盤回暖顯然是可以的。但想要寄希望“救市”,失敗的概率也是極大。
雖然業內極力呼吁,但基本上每個人都清楚雖然坐擁IP和大片屬性,但國內市場早就不是“大恐龍”嘶吼就能炸起來的市場,尤其是今年會更難。整個市場歸根結底還是要回到國產片的問題上來。
1
—“大恐龍”是不可能救市的—
救市的標準是什么?
一是緩解產業壓力,影院在今年更艱難的經營壓力急需結局。二是大眾觀影熱情的提高,“救市”不只是這部影片票房的高低,而是這部影片高票房所帶動之后影片的高票房。
《侏羅紀世界3》從“賣相”上看,的確是一部大片,這是毫無疑問的。但大片不等于“救市片”,關鍵區別在于對市場積極性的調動。
2020年,電影市場長達半年停擺,第一部涌入市場“救活”的是《八佰》。這部影片最終拿下了超31億的票房,而且觀影人次達到了8100萬以上。《八佰》之所以能“救市”,在于業內業外對于這部影片視角是”高度一致”的。
業內在救,原因在于整個電影行業長達半年的“至暗時刻”深刻影響到了每一個從業者,對于電影的情懷也好尊重也好,《八佰》這樣一部有民族情懷的“大片”自然能夠激起業內從業者的積極性。所以在整個宣傳周期里,《八佰》所獲得的業內支持是空前的,甚至很多資源并不是簡單的經濟換算,里面有很多從業者的“協助”。
與此同時,大眾也在救。全人類在2020年首次面對疫情的茫然和電影這項娛樂剛需的突然消失,必然在重啟之后有著巨大的熱情。實際上在《八佰》上映前,一些經典重映影片就已經讓市場“微熱”,而《八佰》更具共情的內容是將觀眾的熱情推向了一個高潮。
2020年的“影院救市”和2022年的“影院救市”顯然有著極大的不同。首先,今年影院沒有半年的停擺,雖然營業率一度不足五成,但并非要完全堵死觀影的窗口。對于大眾來說,這種半開半關的狀態形成不了“集體情緒”。其次,今年整個大環境讓“娛樂”的需求降低,一部電影的好壞不再是大眾當下關注的重點,也就是觀影需求是不強烈的。
業內雖然寄希望《侏羅紀世界3》能夠“救市”,但熟悉這幾年中國電影市場的都清楚好萊塢大片在國內市場地位早就反轉。雖然系列前兩部都雙雙破10億,但那已經是疫情之前的“故事”了。疫情是一個分界線,2020年到現在僅有兩部進口片票房破10億,而且這兩部影片均出現在市場更穩定的2021年。
從《侏羅紀世界3》最終開分來看,豆瓣評分創下系列新低。從內容上來說,《侏羅紀公園》是一個劃時代作品,在于其技術的“超前”。《侏羅紀世界》前兩部能夠在中國市場破10億,在于其“爆米花”屬性滿足了當時觀眾的市場娛樂剛需。
但《侏羅紀世界3》盡管在視聽上保持了一定的水準,但是技術上肯定不是劃時代作品,甚至像極了一部增添了恐龍元素的B級片。飆車、飛機、雪地、叢林,恐龍元素反而變成了一個累贅,甚至所謂恐龍對決都顯得并不精彩。故事上老套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環保主題也無法激起觀眾共鳴,而且長達147分鐘的片長里整個故事的拖沓無趣是讓人震驚的。如果這部影片唯獨剩下情懷和IP,想要撬動更大的市場是不現實的。
說白了,《侏羅紀世界3》對于當前市場觀眾來說早就“落伍”了。電影的每一個維度都符合所謂大片標準,但沒一個維度能夠讓觀眾產生強烈的觀影剛需。目前,《侏羅紀世界3》的票房落點很有可能在7億上下,但這部影片單片票房落點高與低沒有那么重要,原因在于觀眾并不會因為這部影片從而重新回到電影院。
2
—暑假檔關鍵在于
國產片體量恢復—
關鍵看3-5億國產片的體量“恢復”。
去年暑期檔整個后半段是一個被戰略性“放棄”的,這直接導致了整個暑期檔的票房是不達預期的。最終,6-8三個月累計票房73.8億,較2019年同期大幅下滑58.5%,為2014年以來票房最低。
在復盤去年暑期檔的時候,提到的一個關鍵問題在于中等體量影片的“缺失”。去年暑期檔,2-5億的影片只有7部。對于如此長的檔期來說,這顯然是難以對市場形成支撐的。一個健康的市場大環境里,也自然需要大量中等體量影片的“填充”,更多樣化的內容供應才能共同刺激市場的積極性。
但今年的暑期檔,一是疫情的反復和防疫要求,導致影院在營業上面臨著極大的不確定性,這直接導致了觀眾觀影積極性經受一定程度的考驗。一是對影院防疫的“不信任”,二是影院經營的“不信任”,這對于觀眾目前本就不高的觀影積極性來說是雪上加霜的。二是,從2020年到現在,電影市場的存貨基本上釋放完畢,而受困于疫情沖擊導致內容供應嚴重不足,從目前確定定檔的影片來說,數量上少地可憐。
對于目前已經定檔的影片來說,最大的關鍵在于中等體量影片是否能夠達預期。比如說這個月即將在市場上映的《一周的朋友》以及《人生大事》,一是看片方對于影片的預期是多少二是如果把這兩部影片放在去年甚至疫情前,影片的票房預期大概是一個什么樣的體量。然后以此為標準,來看這兩部影片是否能夠“超出體量預期”。
對于《一周的朋友》來說,市場對于這類青春愛情片是極為苛刻的,再加上缺乏足夠流量的帶動,想要在市場賣過2億的難度極大。而對于《人生大事》來說,朱一龍顯然能夠彌補流量上的“剛需”,但是能否超越《峰爆》4.37億也是這部影片的體量“基準線”,雖然兩部影片在類型上完全不同,從類型來看更應該和《我的姐姐》做對比,但是《我的姐姐》的話題度和檔期環境是《人生大事》目前所不具備的。
7月份,還有《學爸》、《新神榜:楊戩》、《驚天救援》等影片相繼入市。從體量來看,這批影片都不是傳統意義上能夠“獨領大盤”的頭部,但這些影片能否在體量上得到“恢復”是整個暑期檔成敗的關鍵。
3
—救市
可能還需等待頭部“空降”—
國產頭部才能“救市”。
目前,定檔暑期檔的“頭部”非常稀少,目前來看也僅有陳思誠導演,黃渤主演的《外太空的莫扎特》有一定的希望。這部影片在5月20日官宣進入暑期檔,就目前定檔的影片來說顯然是暑期檔最大希望。
就目前電影的信息來看,基本上還是一部“科幻”外衣下的親情片。這個類型對于當前的市場來說是比較新穎的,而且黃渤+榮梓杉的“父子組合”也給大眾眼前一亮的感覺,陳思誠對于此類影片的把控力是電影的“底線”。所以只要《外太空的莫扎特》正常發揮,就目前來看必然是今年暑期檔的頭部之一。
除此之外,在7月1日上映的《你是我的春天》算是一部主旋律抗疫題材的影片,這類影片往往屬于“市場底”。和去年暑期檔主旋律影片“填鴨式”入市不同。今年暑期檔目前還沒有主旋律國產片扎堆上映的現象。
去年12月31日,同樣是抗疫題材的《穿過寒冬擁抱你》在市場拿下了9.36億的票房,這部影片也成為了今年1月份的單月票房冠軍。雖然《你是我的春天》主演陣容和《穿過寒冬擁抱你》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但也有一定的市場號召力。
所以接下來國產頭部能否“空降”才是暑期檔是否能“救市”的關鍵。去年暑期檔后半段被戰略性放棄,最終《長津湖》以破紀錄的方式成功為市場“托底”,但這樣的票房奇跡總不會一年上演一次。
在還未明確檔期的“頭部大片”里,開心麻花系的《獨行月球》和《超能一家人》無疑是適合在暑期檔上映的頭部大片。雖然開心麻花喜劇在前兩年市場里表現并不盡如人意,但是這并不能否認麻花喜劇在市場當中的賣相。一旦麻花喜劇能夠重拾劇本上的優勢,依然會是市場最容易突圍的頭部。
目前,整個市場能夠被委以重任的“待映頭部”非常稀缺,但今年暑期檔的“救市”緊迫性的確要高于任何時期。畢竟今年在春節檔之后,電影市場就進入到了“極寒階段”。疫情對于電影市場的“重傷”是遠遠超出想象的,一旦今年暑期檔失守,整個電影市場的倒退是誰都無法承受的代價。
所以,對于整個產業來說,當前急需的是迅速“自救”。重新把觀眾帶回影院的同時才能持續為產業造血,才有可能一步步改變當前的窘境。雖然國慶檔和明年的春節檔對于頭部國產大片來說是更理想的檔期,但電影市場當前的局勢還等得起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