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埋下隱患
曹爽獨攬大權后,魏國政壇波譎云詭,許多功勛老臣被調離了實權崗位。曹爽借助皇帝的名義頻繁進行人事任免,許多正始名士被安排到重要崗位上。
雖然這些人在前文中我已經稍微提及他們的名字了,但并沒有詳細介紹他們的來龍去脈。
現在,我要給大家介紹幾位正始名士,因為這些人物在之后的章節中還有大量出場的機會。
【正始名士】
夏侯玄
字太初,征南大將軍夏侯尚之子、大將軍曹爽表弟。
夏侯玄是“浮華黨”領袖,他博學多識,儀表出眾,年少時就很有名氣,弱冠之年擔任了皇帝近侍之臣——散騎黃門侍郎。
夏侯玄看不起外戚,魏明帝曹叡對此心懷怨恨,將他貶為羽林監。
曹爽上臺后,大力重用“浮華黨”成員,因此夏侯玄在政界平步青云,多次升遷,被拜為散騎常侍、中護軍、征西將軍等職,成為曹爽的得力幫手。
何晏
字平叔,南陽郡宛縣(今河南南陽)人。
何晏的父親是何進之子,其母親是尹夫人。換言之,何晏是大將軍何進之孫。何晏之父英年早逝,留下了一對孤兒寡母。
尹夫人有姿色,是一位美女,她在喪夫之后被曹操看中了。畢竟曹操“好人妻”這一特殊愛好,在歷史上是出了名的!
就這樣,曹操名正言順娶了尹氏當小妾,一并收養何晏。曹操娶了尹美女當小老婆,愛屋及烏,因此何晏的吃穿用度和曹操的親生兒子沒有什么區別。
何晏成為曹操養子后,他過著優渥的生活,衣食無憂。
何晏才華出眾,容貌俊美,他的臉特別白,喜歡修飾打扮,在服飾方面模仿曹丕,故招來了曹丕的忌恨。
何晏長大后,娶了曹操之女金鄉公主為妻,被拜為駙馬都尉。由于何晏被曹丕忌恨,他在黃初年間無所事事,只能在家研究玄學,談論老莊之道。何晏為了達到“天人境界”,開始嗑藥——服食五石散!
據說魏晉時期的名士們服散之后,身體會燥熱難忍,必須出門兜風,有的人會在街上裸奔仰天長嘯,有一種飄飄欲仙的感覺,讓人產生奇妙的幻覺,仿佛登上極樂世界。
五石散具有上癮性,長期服食會損害人體健康,堪稱古代慢性毒品!等到曹叡登基為帝后,何晏又卷入“浮華案”,遭到朝廷禁錮。
曹爽執政后,何晏迎合曹爽,走上了仕途的錦繡之路,歷任散騎侍郎、侍中、尚書等職,成為曹爽的智囊之一。
鄧飏
字玄茂,南陽郡新野(今河南新野)人,東漢名將鄧禹之后。
鄧飏少年成名于京師,被曹叡任命為尚書郎,不久又擔任首都的長官——洛陽令。
不過鄧飏的人品很差,他為人貪財好色,他在朝中任職期間,曾經許諾授予臧艾官職。臧艾為了報答鄧飏,便將其父的侍妾送給鄧飏,其實這是一場權色交易。
想不到的是,這件事情被泄露出去,因此京師流傳了這么一句諺語——“以官易婦鄧玄茂。”
后來因為“浮華案”事發,鄧飏被罷免了官職,成為了一名社會無業青年。
曹爽上臺后,鄧飏再次進入仕途,成為曹爽的左膀右臂。曹爽很器重鄧飏,任命他為潁川太守,在地方鍛煉積累從政經驗。后來鄧飏轉任大將軍長史,升遷為侍中、尚書,仕途一片光明。
丁謐
字彥靖,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
他是典軍校尉丁斐之子,自幼博覽群書。丁謐與曹爽的私交很好,曹爽上臺后就提拔他為散騎侍郎,不久調入尚書臺擔任尚書,協助曹爽處理國家政務。
曹爽很器重丁謐,對他言聽計從。丁謐為人沉毅,頗有才略,他是曹爽集團的狗頭軍師,很多陰謀詭計就是出自丁謐之手。
丁謐為了讓曹爽專權,建議通過“明尊暗降”的手段架空司馬懿,因此司馬懿對他十分痛恨。
李勝
字公昭,荊州南陽人,他是議郎李休之子。
李勝年輕時游歷京師洛陽,頗有才智,參與“浮華交會”,結交了一些社會上層人物。
后來曹叡禁絕浮華之風,李勝因此遭到朝廷禁錮多年,直到曹爽輔政后他才得以復出。由于李勝與曹爽的私人關系很好,曹爽輔政后就任命李勝為洛陽令。李勝成為一線城市的行政長官后,有利于曹爽掌控整個洛陽的軍政大權。
畢軌
字昭先,兗州東平人,他是典軍校尉畢子禮之子。
畢軌以才能而出名,他曾經擔任文學侍從一職,當曹叡的陪讀之士。曹叡登基為帝后,任命畢軌擔任黃門郎。
曹爽獨攬大權后,遂任命與他私交好的畢軌出任司隸校尉一職,負責監督京師和京城周邊地方的官員,作為曹爽的耳目監視和彈劾潛在政敵。
以上介紹的人物都是曹爽集團的重要成員。曹爽輔政后,一大批“浮華之士”得以重返政壇。曹爽重用他們,因此正始名士紛紛登上歷史最高舞臺。
在曹爽的支持下,夏侯玄等人開始著手改革。而我們后人研究曹爽集團的改革,主要史料依據是夏侯玄的《答司馬宣王時事議》。
夏侯玄等人制定的改革綱領,主要有三項內容:
一、改革選官制度。
夏侯玄建議對現行的選官制度進行改革,削減中正官的權力,將人事任免權力收歸中央,由吏部來對官員進行考核政績和任免事宜。這是最致命的一點,改革九品中正制,直接嚴重損害了地主士族的政治利益,豪族們當然不干。倘若這么搞,世家子弟怎能靠家族背景入仕呢?
二、裁并行政建置。
夏侯玄建議將州、郡、縣三級行政架構縮減為二級,裁撤郡這一級,直接由州管理縣。夏侯玄認為如果撤除了郡守的官職,縣一級的官員就可以和州的長官直接溝通,事務的傳達不會出現繁瑣的情況,官員的調任也不會滯留,百姓得到便利,又節省了政府財政開支,因此應該裁減郡守這一官制,只設立刺史。
古代的州、郡、縣三級,基本上相當于今天的省、市、縣三級。我們知道多一級行政級別,就需要設置很多官位,一旦該行政級別被取消,中央將會裁撤該級別的官員,夏侯玄此建議相當于砸了很多官員的鐵飯碗。
三、簡化官場禮儀。
自魏明帝大造宮室以來,曹魏奢侈之風盛行,土豪士族子弟競相攀比,所以夏侯玄主張車馬服飾以質樸為主,抑制奢靡風氣。
曹爽集團實施的這次改革,是中國歷史上一次極不尋常的改革,史稱“正始改制”。正始名士的政治抱負,在各種錯綜復雜的利益集團的阻撓下,并沒有得到實現。
改革難,難在利益分配。如果一項改革,觸犯了既得利益群體的利益,他們就會極力反對的。既得利益者一般傾向于維護現行政治和經濟制度,維護現狀,保持自己的利益,不希望當前制度被顯著改變。既得利益者永遠不會主動放棄既得利益的,這也是人性自私之表現。
顯然,正始改制已經嚴重觸犯了地主士族的既得利益,限制該階層諸多特權,這幫正始名士必然遭到豪族們的忌恨。
正始名士們由于黨附曹爽,遭到司馬懿的痛恨,后來這些人在高平陵之變后全部被誅三族。
【殷禮的建議】
曹叡駕崩后,曹芳繼位,魏國政壇逐漸被曹爽控制了。魏國的鄰居吳國,一直在注視著魏國的動態。
孫權自從策應諸葛亮第五次北伐失利撤退回去后,總結戰爭失利的教訓,知道魏吳兩國的綜合實力確實存在有很大的差距。
孫權知道,想要攻打魏國,必須等到魏國政局有變時才好渾水摸魚。就這樣,孫權等了七年。而如今魏國在一幫正始名士的治理下,很多功勛重臣被剝奪實權架空了。孫權看見魏國主幼臣強,覺得機會來了。
當然,孫權絕對不是什么和平主義者,這幾年來他不對魏國發動戰爭,實在是覺得沒有什么便宜可撿。
在前文我曾經反復講過了,其實打仗就猶如做生意,無利可圖的生意是沒人想做的。孫權是一名精明的資本家,這幾十年來他經歷了太多的風風雨雨。屈指一數,孫權從他的老哥孫策手中接過權柄已超過四十年了。東吳集團在孫權的帶領下創造了一系列成就,并且成功掛牌上市,成為三巨頭之一。
要知道,三國時代每一個能長久存活下來的資本家,他們都是有野心和能力的,否則早已經在激烈競爭中被淘汰了。所以孫權決定再一次北伐,乘魏國權力更迭不穩定之際痛打敵國一頓,撈點好處回去。
零陵太守殷禮知道孫權正在調兵遣將,準備討伐魏國,便獻上了一個“十面進攻”之計。
殷禮對孫權說道:“如今上天要拋棄曹氏,魏國喪事兇殺不斷出現。魏國正當猛虎爭斗之際,卻讓一個小孩子當皇帝臨政。陛下應當親自統率大軍,奪取亂國,征服衰世,盡出荊州、揚州的兵力,不惜人力與物力,讓壯丁執戟上陣殺敵,老弱在后方轉運物資。
我們還要聯系蜀國一起進攻魏國,讓蜀軍駐屯在隴右地區,牽制魏國西線戰區兵力。同時命令諸葛瑾、朱然率領大軍直指襄陽,陸遜、朱桓率部出征壽春。陛下親率主力部隊,御駕親征進軍淮河以北,進攻青州、徐州。一旦魏國軍事重鎮襄陽、壽春被我軍圍困了,長安以西的兵力也要全力防御蜀軍,所以魏國西線戰區的兵力就不能調派回來對付我們。
這樣一來,魏國兵力分散,許昌、洛陽的魏軍勢必分離。我們多方牽制魏軍,多路同時進軍,天下民眾一定響應。到時候一旦交戰,魏國只要有一處失利,一軍戰敗,則就會軍心渙散,三軍全面崩潰。如此一來,我們趁機攻城掠地,乘勝追擊,平定華夏并不是難事。
如果這一次我們不抓住好時機出動全部軍隊,只是像以前那樣出動少數量部隊小打小鬧,則不足以完成大事!況且發動小規模戰爭容易被敵國擊退,喪失軍威!時間一久,國內力量耗竭,我們老百姓就會因戰爭而疲憊不堪,所以發動局部戰爭并不是上策。”
殷禮的這個建議,實在有點過于大膽了。按照他的意思,吳國趁此機會發動全民對外戰爭,無論男女老幼都要全身心投入戰爭中來。
青壯男子全部上戰場為國效命,老幼婦孺在大后方當運輸隊員。殷禮力求畢其功于一役,全面進攻魏國,希翼打開一個突破口從而拿下魏國。
當然,這是一個極為冒險的軍事行動。發動全民對外戰爭,一則戰爭成本太高,二則戰局不可預測。如果吳國不能取勝的話,容易陷入戰爭的泥潭。這樣一來,實力相對薄弱的吳國肯定對耗不過實力雄厚的魏國。其實從某種角度上來看,戰爭就是比拼后勤,比拼國力!
因此孫權沒有采納殷禮的建議,而是按照他既定的計劃來部署。
【芍陂之戰】
東吳赤烏四年(公元241年),也是曹魏正始二年。這一年四月,孫權兵分四路,大舉攻魏。吳國這次軍事行動是這樣安排進攻地點的:
第一路由衛將軍全琮攻略淮南(今安徽省中北部);
第二路由威北將軍諸葛恪進攻六安(今安徽省六安北);
第三路由車騎將軍朱然圍攻樊城(今湖北省襄陽市樊城區);
第四路由大將軍諸葛瑾攻取柤中(今湖北省南漳西)。
第一、第二路軍隊的進攻方向是淮南地區,第三、第四路軍隊的進攻方向是荊州地區。
全琮這次分配的主要任務是負責決開芍陂之水,焚燒安城糧倉,收掠淮南地區的老百姓。他在諸將中分配到的任務是最艱巨的,也是最危險的。
值得一提的是,芍陂是中國古代淮河流域水利工程,它由春秋時期楚相孫叔敖主持修建的,位于今天的安徽省壽縣南。曹操十分熱心屯田事業,他主張采取各種工程措施提高農業生產。于是曹魏集團在淮河流域大規模屯田,大興水利,多次修治芍陂灌溉稻田(“興治芍陂以溉稻田”)。
后來他更是親臨合肥指導屯田事業,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生產,充分利用我國最早的蓄水灌溉工程——芍陂。
曹魏集團在芍陂經營了數十年,芍陂灌溉區可以說是魏國在淮南地區的屯田基地(《三國志·武帝紀》:“置揚州郡縣長吏,開芍陂屯田”)。芍陂極具經濟效益和軍事價值,所以吳國想破壞芍陂。當然,這么重要的地方魏國必定派兵嚴加看守。
全琮曾參與多場重要戰役的謀劃,他協助陸遜大破曹休于石亭,顯示出一個名將的素質。孫權看見全琮這么能干,遂在黃龍元年(公元229年)招他為婿,將長女孫魯班嫁給全琮。孫權是很看好全琮的軍事能力的,所以這次將幾萬人馬交給他去完成這個艱巨的任務。
當時魏國的揚州刺史是孫禮,也就是剛被曹爽趕出中央的那位仁兄。孫禮看見全琮想進入他的轄地搞破壞活動,當場就怒了。但是生氣歸生氣,當時孫禮的情況不容樂觀。此時州里的兵士有的在休假,有的已經派遣外出執行任務,并沒有留下多少人。面對這種極其不利的突發事件,孫禮并不畏懼,親自率領衛兵抵御吳軍。于是雙方在芍陂交戰,從早晨一直打到晚上。由于孫禮的部隊過少,一天下來就減員嚴重,將士死傷過半,形勢極為不利。
就在戰爭進行到最慘烈的時候,魏國征東將軍王凌率領援軍及時趕到。王凌是在正始初年被朝廷任命為征東將軍,假節都督揚州軍事。淮南地區屬于揚州,所以全琮侵犯淮南,王凌不能坐視不管。
在王凌和孫禮的聯手攻擊下,勝利的天平出現了傾斜,全琮逐漸抵不住對方的進攻了。在此戰中,孫禮打得極其勇猛,他在兵刃中沖鋒陷陣,奮不顧身,在戰馬多次被刺傷的情況下,他依然不后退半步,拼死沖在最前線殺敵。孫禮邊殺敵邊擂鼓,以身作則,用實際行動鼓舞士兵們英勇殺敵。
就這樣,王凌和孫禮合兵抵擋全琮部隊,率領諸軍與吳軍浴血奮戰數日。幾天下來,吳軍抵抗不住魏軍凌厲的攻勢。魏軍乘勝消滅了吳國五營將秦晃的部隊,吳軍陷入不利的戰局。幸虧吳將張休和顧承率軍奮力抗擊,終于擋住魏軍的進攻。
當時全琮長子全緒、家族侄子全端也同樣在軍中擔任將領,他們乘敵軍被制止住后率部趁機展開猛烈的反擊。其時魏軍的兵力損耗也挺大,面對吳軍的猛烈攻擊,王凌和孫禮不想與吳軍共歸于盡,主動選擇率軍退卻。
就這樣,吳軍經過一番絕地反擊,終于擊退魏軍。后來全琮看見戰局對己方不利,已沒有希望拿下壽春,只能率軍退走。
芍陂之戰就這么結束了,但這一場戰爭卻深遠影響了東吳國運,因為它在多年后牽扯進一場極為激烈的黨爭——南魯黨爭!
作為此戰的功臣,孫禮在戰后受到魏國朝廷嘉獎——賜絹七百匹。孫禮為戰死的將士們舉行一場公祭后,就把這些絲織品全部分給烈士家屬。不久之后,孫禮被朝廷征召,任命為少府,不久之后出京擔任荊州刺史,繼而升任為冀州牧。
芍陂之戰結束后,王凌因功晉封南鄉侯,食邑一千三百五十戶,繼而升遷為車騎將軍,享受三公待遇。此時的王凌年近七十,他終于熬出頭了,成為揚州軍區司令員兼任全國武裝部隊副總司令,掌握一州的軍政大權。王凌有一個外甥叫做令狐愚,他很有才能,出任兗州刺史,屯兵平阿。他們舅甥倆掌握兵權,一起統兵于淮南,獨掌淮南重任。十年之后,王凌將在淮南地區干出了一件驚動朝廷的事情。
全琮部隊在芍陂之戰失利后,吳軍撤退出淮南。不過吳軍在荊州方向的部隊并沒有受到此戰的影響,在朱然的帶領下,吳軍包圍了樊城。當時樊城兵力較少,在吳軍的圍攻之下,情勢危急。
魏國荊州刺史胡質得知樊城被吳軍圍困后,果斷親率輕兵增援樊城。胡質麾下的將士們認為敵眾我寡,不宜率兵進逼。胡質分析道:“樊城地勢低下,兵力又少,所以我們應當快速進軍樊城,給城內守軍給予聲援。否則的話,樊城就危險了。”
于是胡質率軍趕赴樊城,給予兄弟部隊支援。樊城守軍看見有援軍過來了,信心大增,城內軍民逐漸安定下來。當然,僅憑樊城守軍和胡質的部隊是不能打退數萬吳軍的。不過胡質的部隊給予了樊城軍民堅定的守城信心,讓他們等來真正的解圍大軍——司馬懿大軍!
樊城被圍的消息傳到洛陽后,立即在魏國朝廷上引發了一場大討論——中央是否應該派兵去解樊城之圍?
有的大臣認為賊寇遠來圍困樊城,不可能很快攻陷城池。如果他們在城下受到挫折,就會自行撤退,不必勞師動眾去支援樊城。
司馬懿嚴詞駁斥這種觀點,說道:“邊境城池受到敵軍侵犯而眾卿卻安坐在朝堂之上,這是何道理!邊境一旦不安定,老百姓就會心生疑惑,這是國家的大憂患。”
于是司馬懿自動請纓率軍救援樊城,將侵略者趕出國土。
當時司馬懿雖然被曹爽剝奪了行政之權,但他的手中依然握著兵權,并且司馬懿在朝中的威望遠超曹爽,所以文武百官聽見司馬懿堅持要去救援樊城,也只能高舉雙手贊同了。
就這樣,司馬懿統率各路軍馬南征。
魏國小皇帝曹芳親自為司馬懿南征大軍送行,送到津陽門后才返回皇宮。
司馬懿率領南征大軍到達樊城后,先派出輕騎部隊向吳軍挑戰。朱然知道司馬懿是一個狠角色,害怕中了對方奸計,遂堅守營地不迎戰。
司馬懿知道南方夏天炎熱潮濕,大軍不宜長久停留在樊城城外,必須速戰速決解決掉吳軍。于是司馬懿耍了一個詭計,利用吳軍恐懼心理制定出了一條克敵制勝之計。
司馬懿休整部隊,精選精銳之士,組建一支敢死隊,嚴明號令,對外顯示出全力攻打吳軍之態勢。
朱然看見司馬懿即將要發動全面進攻,自忖不是司馬懿的對手,趕緊連夜拔營率軍逃走。吳軍不戰而逃,司馬懿豈能放過他們!
于是司馬懿率軍追擊吳軍,一直追到三州口,取得了輝煌的戰果——斬獲萬余人!
這個戰果是出自于《晉書》。盡管朱然的軍事水平比不過司馬懿,但他也不是差勁的將領。
鑒于《晉書》有美飾司馬懿的嫌疑,而朱然又是吳國名將,故此戰有可能是官方虛報戰果,這個戰果有可能是帶有些水分的。但不管怎么說,魏軍取勝了,樊城成功解圍了!
這一戰雖然算不上司馬懿軍事生涯的得意之作,但卻是他受賞最豐厚的一次戰爭。戰后朝廷給司馬懿增加兩個縣的封邑,再加上之前受封的舞陽縣和昆陽縣,他的封地合并在一起一共有四個縣,這在當時是極為榮耀的事情了。
司馬懿食邑高達一萬戶,堪稱曹魏集團的大股東啊。另外司馬家族還有十一名子弟被封為列侯,此戰讓司馬懿賺得盆滿缽滿。此后司馬懿的威望日益增高,但他卻更加謙卑恭讓。當然,這是司馬懿隱忍的另一種方式,他通過這種方式在魏國朝野拉攏了許多人為他效命。
吳國其他兩路軍隊看見戰局不利后,趕緊撤退回國。至此四路伐魏部隊要么無功而返,要么被人痛打一頓。
誠然,勝負乃兵家之常事,戰爭的失利雖然讓孫權損失了一些本錢,但真正讓他痛苦的事情則是在伐魏期間吳國發生了一件大事——太子孫登病逝了。
【孫權的痛苦】
赤烏四年(公元241年)五月,武昌。
鎮守武昌多年的東吳皇太子孫登,正在忍受著病痛的折磨給遠在建業的父親寫奏疏。其實這封奏疏也是一封遺書。此時的孫登,雖然年僅三十三歲,但他已經病入膏肓。孫登自知自己時日不多了,趕緊搶在死神來臨之前給父親寫一封奏疏,把他的內心深處想說的話都傾訴于筆墨之上。孫登寫完這封奏疏后,沒過幾天就病逝于武昌。
該封奏疏是在孫登斷氣之后,才被呈報到建業的。猝然之間,孫權接到長子孫登病逝的噩耗,身體不由自主地晃了一下,差點暈倒在地。孫權悲痛萬分,久久不能從震驚悲惋中緩過神來……
孫權抑制不住心中的悲痛,在文武百官面前悲愁垂涕,絲毫不再顧及一個帝王的臉面與形象。
要知道,孫權不僅是一位皇帝,而且是一位父親。在我看來,此時的孫權,他不再是一位高高在上的君臨江南的皇帝,而是一位老年喪子的可憐父親。
十年前,孫權次子孫慮猝然離世;十年后,太子孫登又重病身亡。這一次的打擊比十年前那次喪子之痛更甚,孫權有點心灰意冷,他怎么都想不通上天為什么對他這么不公平,把他的兩個最為優秀的兒子一齊帶走!
對于一位老父親而言,白發人送黑發人莫過于人生中最悲痛的事情了。
白發人送黑發人,送過一次就足以讓人心碎,而孫權再一次送走了自己最為器重的兒子。這種痛入骨髓的悲痛,只有真正經歷過的人才會體驗得到。
孫權頓時感覺天都塌了,他精心培養的接班人就這么永遠離他而去。孫登作為吳國的皇太子,孫權這么多年來不知道對他傾注了多少心血。孫權給這個兒子配備了全國最強大的師資力量——許多知識淵博的人作為孫登的侍讀之士,并且孫權還讓陸遜親自在武昌輔佐孫登。孫權對孫登寄予厚望,希望他以后能帶領吳國走向富強之路。而如今,孫登病逝了,孫權所有的付出都付諸東流了。
孫登猝然離世,對孫權的打擊非常大。孫權一夜之間似乎蒼老了許多,他任憑花白的須發凌亂著也不去梳洗,他目光呆滯望著寢宮,努力回想著與太子孫登在一起度過的美好時光。遙想十年前,孫登從武昌千里迢迢趕回建業寬慰父親,父子倆在一起吃飯,在一起聊天,那一幕幕是多么的溫馨。而如今,一切都不能再重溫了——天人永訣!
這是一個多么孝順的孩子啊……
孫權回憶起往事,黯然傷神,內心深處涌出了一種心酸的滋味。
孫權并不是沒有經歷過生死離別,在他青少年時期,他已經多次承受了親人的離世。孫權的父兄先后非正常死亡,給孫權造成的打擊都沒有這次這么大。
孫登身死不忘國,他在絕筆信中隆重推薦自己的弟弟孫和為吳國的儲君。孫登還向父皇推薦了一大批人才,比如諸葛恪、張休等人。除此之外,孫登還建議父皇制定合乎時宜的治國方略,博采眾議,寬刑輕賦,適當地取消一些勞役賦稅,以此順應老百姓的愿望。
孫權每拿出太子孫登臨終前的奏疏讀一遍,每一次都遏抑不住內心的感情,邊讀邊哭,老淚橫流……
男兒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傷心處!
孫權不勝悲痛,流淚不止,下詔書哀悼,追謚孫登為“宣太子”。(《建康實錄》:皇太子登薨,帝聞驚惋,哀不自勝。詔曰:“國喪明嫡,百姓何福?”)
由于孫登的兒子孫璠、孫希都已早死,其次子孫英被封為吳侯。
孫登是東吳皇位的最佳繼承人,一個關系著東吳以后國運的人,他的離去對整個國家是有著深遠的影響的。孫登是一個具備明君素質的儲君,他人品優秀,仁慈孝順。難能可貴的是,孫登雖然貴為太子,但他很謙恭,禮賢下士,從來不仗勢欺人。孫登做事謹慎,能集百家之所言。如果孫登不英年早逝,我不敢打包票保證他可以成就一番霸業,但我相信他一定是一個好帝王,一個能讓其國民安居樂業的仁慈之君。
但可惜的是,孫登的早逝讓吳國儲君之位充滿了未知數。孫登之死,直接影響了東吳政壇的走向,間接拉開了東吳亂象的序幕。
根據孫登的遺愿,孫權于赤烏五年(公元242年)正月冊立孫和為皇太子。孫和是孫權第三子,他是一個愛好學習的“三好學生”,禮賢下士,頗為世人贊譽(“好學下士,甚見稱述”)。同年七月,孫權派遣將軍聶友、校尉陸凱共同率領三萬人馬進討珠崖(今海南省海口市)、儋耳(今海南境內)。吳國擁有強大的水軍,其艦隊具有遠航作戰的能力,所以吳軍能夠遠征海南島。陸凱在征討珠崖的過程中斬俘賊寇有功,被升任為建武校尉。
據史料記載,孫登和孫和的關系很好,孫登很看重這個弟弟,待之如兄,孫登生前經常有推讓皇位給孫和的打算(《吳書》)。在群臣的建議下,孫權敕封第四子孫霸為魯王。孫霸所受到的寵愛厚待,與太子孫和沒有兩樣,遂萌生奪嫡爭儲之心。
值得一提的是,赤烏六年(公元243年)十一月,擔任丞相職務長達十九年的顧雍因病去世了。顧雍病逝后,頭號重臣陸遜代替顧雍成為吳國新任丞相。陸遜是社稷之臣,棟梁之材,智謀過人,戰功顯赫,出任丞相一職眾望所歸。
在前文剛說過了,孫權的長子是孫登,次子是孫慮。但這兩兄弟都是短命鬼,年紀輕輕就去世了。按照宗法制度,孫和就成了嫡長子,皇位該輪到他來繼承了。當時孫和也受到父親孫權的寵愛,再加上太子孫登臨終之前的推薦,孫和成為新一任太子是一件順理成章的事情了。不過我們知道,成為皇太子并不一定能夠笑到最后成為皇帝,歷史充滿了太多變數,而皇位的繼承尤其如此。
不久之后,吳國將會上演一場激烈的奪嫡之戰,許多文臣武將卷入了這場權力斗爭之中。可以這樣說,孫登之死改寫了東吳歷史,間接導致了吳國的衰落。
本文節選自:“藍水飛舟”《三國風云》系列實體書,在淘寶、京東、拼多多等平臺輸入作者名字“藍水飛舟”搜索,即可自行購買正版書籍《三國風云》。
《三國那些事兒》陸續更新中……
完整版更新于:公眾號【三國故事】的「三國那些事」專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