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一段“廣為流傳”的掌故:
1999年,寧波財政收入超過杭州,GDP距離杭州也僅一步之遙,便自然而然地提出,兩年之后全面超越省會。
在一次省委常委會上,時任省委主要領導安慰杭州,“寧波優勢比杭州多,超過杭州是正常的,杭州的干部不要為此有壓力”。寧波作為全國5個計劃單列市之一,當時另外4個——深圳、青島、廈門、大連,都先后在經濟上全面蓋過所在省會。誰料,剛接掌杭州不久的王國平當場表態:如果寧波哪天超過杭州,作為市委書記的自己就引咎辭職。
后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在王長達十年的治理下,杭州城市建設、產業經濟脫胎換骨,而寧波卻走了一段彎路。兩者的差距不僅沒有縮小,反而越拉越大。但因為曾經接近過,所以很多寧波人至今都對杭州不服氣,心結很重。
為了一窺當年寧波跟杭州的差距到底有多接近,我特地去查了下,改革開放以來杭甬兩地歷年的GDP數據,卻發現事實并不支持這種傳統說法。
數據顯示,1990年代,寧波GDP最接近杭州的年份,并不是1999年,而是1996年,為86.48%。也就是說,寧波經濟總量從來都沒有達到過杭州的九成,更不要說反超了。至于21世紀頭十年,兩者差距也沒有拉大,相反,在王國平卸任的2010年,還達到了歷史最高值87.03%。
所以上述這段掌故,不知道是媒體一開始就報導錯了,還是后來傳播時人們以訛傳訛?但它至少說明了一點:并不存在省里或者杭州打壓寧波的情況。
可就像一些人頑固地相信“打壓說”,他們也頑固地深信,寧波本來可以超過杭州的。這種情況下,浙江2016年首次提出杭甬“雙城記”,并在剛剛落幕的省黨代會上進一步強調唱好“雙城記”,到底是為什么,又能否成功呢?
01
最獨特的一對“雙子星”
與中西部省份省會“一城獨大”的情況不同,東部沿海的幾個省,幾乎都呈現“雙子星”甚至“三國殺”的城市格局。
從北到南:遼寧是大連、沈陽PK;山東過去是青島第一、煙臺第二、濟南第三,這些年濟南通過合并萊蕪趕了上來,而煙臺擠水后已經退出競爭;江蘇也慢慢從蘇錫寧三國殺,蛻變為蘇州、南京雙雄對決;福建方面,在福州GDP超過泉州后,主要就是跟廈門競爭對外影響力了;廣東不用多說,廣州、深圳的“第三城”大戰如火如荼……而且無一例外,這些強勢的非省會城市,跟省會老大哥都存在或輕或重的瑜亮情結。
比如大連人從不稱自己是東北人;青島人也不承認自己是山東人;蘇州人眼里只有上海,最多就跟錫常玩玩,南京對他們來說和江北沒啥兩樣;廈門作為全國唯一一個行政級別超過省會的城市,全福建的有錢人都夢想能在廈門島內,而不是福州市區有套房。深圳就更不用說了,北京的親兒子,各種政策紅包別說廣州,就連京滬來了也絲毫不遜。
和他們相比,杭甬關系有哪些特別之處呢?
首先,正如上面提到的, 寧波是所有城市中唯一一個GDP從來沒有超越過省會的老二。 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所以,杭州也是沿海省份中在省內地位最穩固的省會。不像南京,動輒被人喚作“徽京”;至于福州,知道它是福建省會的人數,絕對少過誤以為廈門才是省會的;哪怕是稱雄華南千年的廣州,面對一飛沖天的深圳,也有點力不從心,逐漸從一線掉隊。曾經的北上廣深,現在在很多領域,已經縮水為北上深。
唯獨杭州,自打吳越國定都后,其在兩浙地區的地位就沒有誰能撼動過。 在近代寧波開埠、寧波幫崛起之前,杭州在省內的對手,甚至都不是如今的老二寧波,而是一江之隔的紹興。
自從公元前490年范蠡修筑會稽城起,紹興和蘇州(筑城于公元前514年)就是長三角的初代“雙子星”。直到太平天國運動爆發的1851年,紹興府的人口(660多萬)都遠遠超過已經當了近千年省會的杭州府(372萬)。而當時的寧波府才區區274萬人口,數量甚至不及嘉興湖州金華臺州等。難怪當初吳越國王錢镠的老大董昌打下浙東后,會選擇移鎮紹興,而把杭州留給錢镠,這才給了杭州一次意外勝出的機會。
1844年開埠后,寧波也只輝煌了沒幾年。洋人發現,寧波有港口,卻沒有腹地,不像杭州灣北面的上海,腹地涵蓋整個長江流域——三峽大壩建成后,5000噸級貨輪更是可以直抵重慶朝天門碼頭,所以紛紛放棄寧波、轉戰上海,而沒有像德國人對青島、俄國人對大連那樣悉心營建。
我們看民國時期叱咤風云的寧波幫,幾乎無一例外都是混跡上海灘才發家的。所謂“走過三關六碼頭,吃過奉化芋艿頭”,更多是寧波人的一種鄉愁。就碼頭的重要性來說,寧波跟上青天不能比,甚至在孫中山《建國方略》謀劃的北、東、南三大港口中,東方大港也不是寧波,而是選在杭州灣北岸的嘉興乍浦。盡管就自然條件來說,寧波港比它們都要好。而能幫寧波克服這個短板的,只有杭州。
02
最互補的一對“雙子星”
2014年,中國大運河項目申遺成功。和人們通常熟悉的京杭大運河不同,這次申遺的范圍還包括了一段連接杭紹甬的浙東運河。歷史上,這段運河對于寧波的意義,就像珠江之于廣州,海河之于天津,長江之于上海。
正如前面說過的,寧波是個沒有腹地的港城,若不是有了浙東運河,寧波可能壓根就不會崛起,即使崛起了,也大概率會像泉州那樣很快衰落下去。
不信,我們來看歷史。早在明清時代,日本使團從寧波登陸后,便是沿浙東運河至杭州,然后再北上京城。寧波開埠后,很長一段時間沒有鐵路,走得基本也是這條商路。某種意義上,浙東運河就是寧波連接整個國家母體的臍帶,同時,它也限定了杭甬的關系。
對于杭州來說,由于杭州灣潮水洶涌,并不適合船只直接出海,必須借道它港。而距離杭州最近的大型港口,就是寧波港了??梢哉f, 寧波自古至今,一直扮演著杭州出??诘慕巧6鴮τ趯幉▉碇v,杭州則是其貨物、人流、資金的集散地和中轉站。
即使后來有了火車、飛機,這種相互依靠的關系也沒有改變,相反分工還更加明確了。杭州是浙江的航空中心,寧波則是全省的海運樞紐。環顧沿海這些“雙子星”省份,就沒有哪一個像杭甬這樣契合度高的。
比如廣深,同樣是沿海城市,又同處大灣區,無論是港口還是機場,吞吐量都很接近,彼此競爭得十分激烈。再如福廈,閩北閩南,各踞半壁,彼此老死不相往來。至于蘇寧,一個緊抱上海大腿,一個和安徽小伙伴玩得正嗨,不了解的還以為它們是兩個省的城市。而濟南和青島、沈陽和大連,倒是一個地處內陸、一個身居沿海,可惜兩者離得太遠,無法彼此賦能。所以像沈陽,即使要出海,多數也是借道營口港。
除了在城市定位、交通功能上彼此互補,在產業結構方面,跟其他幾對“雙子星”城市多少都存在同質化,有些沖突還十分激烈不同,杭甬之間幾乎不存在競爭。
前者主打科創互聯網,后者聚焦石化制造業,彼此術業有專攻,責任有分工。杭州負責不斷探索浙江經濟增長的上限,寧波則負責繼續夯實浙江經濟發展的基礎,彼此配合默契。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吉利集團的總部位于杭州,而汽車等的生產基地則放在寧波。
這或許也是在一眾沿海省份的“雙子星”中,我最看好杭甬“雙城記”的原因。如果非要說杭甬合作存在什么“障礙”,可能就是兩者并不接壤。好在夾在中間的不是別人,而是紹興。
03
“雙城記”外的第三者
這一次浙江黨代會除了提到“唱好杭甬‘雙城記’”,還表示“支持紹興融杭聯甬打造網絡大城市”。
如果將杭紹甬城市帶比作一個啞鈴,那么杭甬就是兩頭,紹興則是中間的桿子,是杭甬雙城聯動的支點。 三座城市的經濟總量占到全省的53%,堪稱浙江的經濟脊梁。其地位猶如滬寧線之于江蘇、廣深線之于廣東。 而且由于特殊的歷史原因,紹興這個電燈泡當的不僅不多余,相反左右逢源,能夠進一步賦能雙邊。
為啥這么說呢?大家知道,現在的紹興共轄三區三縣,但歷史上,越州共有“八邑”。其中的余姚、蕭山兩縣,分別于1949年和1958年劃歸寧波、杭州。雖然情感上,至今仍有老紹興拿這說事,覺得自己吃虧了,但客觀上,由于語言相通、人員相親、發展相近,這種格局反倒有利于杭紹、甬紹的融合。我們看之前浙江確定的五大重點毗鄰區域一體化合作先行區中,有三個位于杭紹甬舟一線,占比達到60%。
紹興區劃變遷圖
目前,紹興已會同杭州、寧波共同制定了實施杭紹、甬紹一體化合作先行區建設方案,探索兩市毗鄰區域產業、交通、旅游、公共服務等跨區域深度融合機制和生態環境、社會治安等協同機制,實現了100個高頻事項杭紹甬通辦。
其中,杭紹一體化合作先行區共有兩塊,北面是蕭山和柯橋,共建臨空經濟與現代紡織雙引擎發展的開放合作大平臺;南面是蕭山和諸暨,共建綠色發展與生態旅游融合發展的高質量發展平臺。
考慮到蕭山是杭州重要的城市副中心,而柯橋也已完成了撤縣設區,也就是說,杭州紹興的市區已經連在一起,地鐵也對接上了。環顧國內,融合做到這種程度的,也就只有廣佛等少數幾個,難怪有人將杭紹同城稱為廣佛同城的低配版。
而另一邊,紹興市區(上虞區)也已東擴到寧波邊界上。根據甬紹一體化合作先行區的相關規劃,雙方將協同打造前灣新區—濱海新區高端產業協作聯動區、甬紹四明山生態文旅休閑體驗區和義甬舟開放大通道甬紹合作先行區。
可以預見,隨著紹興網絡化大城市的建設,以及杭甬人口的迅速膨脹、外溢,未來,杭紹甬有可能形成類似蘇錫常、深莞廣佛那樣的城市連綿帶。
如果非要說還存在什么變數,可能就是紹興這些年產業轉型相對緩慢,人口增長也十分乏力—— 2021年紹興人口總量和增量都已跌到浙江第七,遠低于其全省第四的經濟排名。 所以,打開格局、提升城市的包容性,克服排外心理,吸引更多外來人口,不僅關乎紹興自身的城運,也影響到杭紹甬一體化的實現。
一句話,杭甬要想唱好“雙城記”,音韻在弦外,關鍵在紹興。
︳END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