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對于孫權(quán)來言,他之所以能年紀輕輕,就坐穩(wěn)三國雄主位置,跟曹操和劉備并列,要感謝的人,實在是太多了。
第一波要感謝,老爸孫堅和哥哥孫策,替他積累了第一桶金。其中尤其是孫策,開拓出來了江東之地,這才有了孫權(quán)愉快玩耍的地盤。否則就憑孫權(quán)那武功韜略,所謂:生子當如孫仲謀,合肥十萬送人頭。有多少地盤和人頭,也架不住他這么敗家。
奈何在孫權(quán)稱帝后,卻刻意忽略孫策,僅追封孫策為“長沙王”,這實在有點白眼狼的架勢。
第二波要感謝周瑜和陸遜——為何沒有魯肅和呂蒙?因為公允來言,魯肅的功績大多是在周瑜活著時完成。他唯一能拿出手的是“養(yǎng)肥劉備,三分天下”的布局。奈何劉備太雞賊,占著荊州,卻反手入西川,一下子破了魯肅的這個布局。
當劉備奪下西川,拿走漢中后,已大有氣吞天下之勢。這才引發(fā)了孫權(quán)和呂蒙轉(zhuǎn)變目標:以消滅關(guān)羽,奪回荊州為第一任務,開始向盟友背后狂捅刀子。關(guān)羽就死在盟友之手。此事最終激怒了劉備,來了個“劉備東征”。是陸遜在關(guān)鍵時刻,力挽狂瀾取得了夷陵之戰(zhàn)的勝利,替孫權(quán)和呂蒙擦了這回屁股。
至于周瑜則是用赤壁之戰(zhàn),一戰(zhàn)奠定了三國格局,讓魯肅擁有了施展的空間。故而東吳的大都督雖有四位,但真正配稱大都督的,卻只有周瑜和陸遜。這幾乎是所有人的共識,這就引出了一個問題:那么周瑜和陸遜誰更厲害?
在《三國演義》中,周瑜直接對標的是諸葛亮,所謂一時瑜亮。雖然最終他被諸葛亮給氣死了,但誰敢否認周瑜不厲害,不是諸葛亮的對手?
再看陸遜,夷陵之戰(zhàn)后他追殺劉備,卻被諸葛亮擺下的一堆亂石頭,給困死在里面。若非諸葛亮的老丈人神秘現(xiàn)身,帶著陸遜走出這個“八卦陣”,陸遜就交代在里面了。所以,僅從這里就能看出來,陸遜根本不是諸葛亮的對手。
至于為何諸葛亮老丈人要幫陸遜,筆者分析著,這必然是諸葛亮的事先安排。先讓囂張無比的陸遜困死在八卦陣內(nèi)——從天宮直接打至地獄。
正當陸遜絕望時,諸葛亮的老丈人出手,把他拉回到人間。一則警告陸遜,別嘚瑟,事情別做絕,否則會要你小命。二則是為日后的孫劉重新聯(lián)盟,提前做準備。
因此以諸葛亮為參考,就明顯能看出周瑜甩陸遜一條街,兩人根本就不是一個檔次的。那么若拋開虛構(gòu)的《三國演義》,以正史為依據(jù),又會是啥情況?
在三國正史中,陸遜的地位跟諸葛亮同級。在《三國志》內(nèi),僅有兩位臣子享受到了單獨立傳的待遇。其一是諸葛亮,第二個便是陸遜。這其實便是陸遜在三國正史中,真實的地位反應,哪怕人們再驚訝和不服,也沒辦法。
諸葛亮能取得那么高的地位,不用多說誰都知道。但陸遜憑啥?其實,筆者看來就憑兩點。但同時也正是這兩點,讓他跟周瑜一比,再次被甩一條街,依舊不是一個級別。
其一:時機好。陸遜是東吳第一位出將入相的臣子。
孫權(quán)公元229年稱帝后,任命陸遜為大將軍,這是武職中最高的級別。公元244年便又讓陸遜出任了宰相,這是文職中最高的級別。所謂地位決定“座次”,這是陸遜能單獨立傳的一大原因。沒辦法,陸遜趕上了好時機。
但問題是,地位越高,責任就越大擔當就越大。如諸葛亮,一人就扛起了蜀漢。可陸遜呢?卻卷入了東吳儲君的“二宮之爭”,最終被孫權(quán)給活活逼死了,這叫“德不配位”。
反觀周瑜,由于沒有趕上好時機,地位雖明顯不如陸遜,但在責任和擔當上,卻遠遠超越了陸遜。赤壁之戰(zhàn)前,連張昭都想投降,是誰給了孫權(quán)硬剛曹操的膽量?不是魯肅,是周瑜!
若沒有周瑜起到定海神針的作用,哪有后來的孫大帝和陸遜,這位所謂的東吳大將軍和宰相?所以周瑜是“位不配德”。即,周瑜的位置,遠不如他所做出的貢獻和建立的功勛等。
這個論斷也許雖有些偏頗,但總體上恐怕沒人會反對吧?也就是說,周瑜僅是一個偏將軍,卻做出了“大將軍和宰相合體”的功績。
其二:影響力。所有論斷,都最終會落到影響力上。而影響力則建立在功績之上。
周瑜最牛的是赤壁之戰(zhàn),陸遜最猛的是夷陵之戰(zhàn)。這兩次大戰(zhàn),都入選了“三國三大戰(zhàn)役”之列。
咱先看看周瑜是在什么情況下打的。當時曹操如日中天,以碾壓之勢撲向東吳。周瑜手里僅有三萬兵馬,連盟友劉備都心驚膽戰(zhàn),表示:太少了。可周瑜卻輕描淡寫的說:不就是打曹操嗎,足夠了。
結(jié)果周瑜真就在這種非對稱,非對等的情況下以弱勝強,化不可能為可能,擊敗了曹操。這股大霸氣,之前一直屬于曹操,如今卻轉(zhuǎn)至周瑜了。
也正是赤壁一戰(zhàn),直接奠定了三國格局。諸葛亮、龐統(tǒng)、魯肅、陸遜等人的所有功績,都是建立在周瑜赤壁勝利的基礎(chǔ)之上。
這就是周瑜,讓人嘆為觀止的影響力。沒有周瑜的赤壁之戰(zhàn),諸葛亮如何去“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陸遜又如何“出將入相”?
再來分析陸遜的夷陵之戰(zhàn)。先看對手,陸遜的對手是劉備。皆知論軍事能力,曹操能甩劉備幾條街。劉備之所以打勝了漢中之戰(zhàn),是因有法正為謀主——這是公認的!但當劉備在夷陵對陣陸遜時,法正早已經(jīng)去世,劉備又恢復了 “老兵油子”身份。
陸遜等于撿了個大便宜,以至于如今,許多網(wǎng)友們都喜歡假設:若法正或龐統(tǒng)活著,劉備會輸?shù)粢牧曛畱?zhàn)嗎?
其次再看雙方兵力。在正史中,劉備在夷陵之戰(zhàn)中僅有四萬左右人馬,并非《三國演義》中的傾國之兵。
陸遜則是五萬左右。等于兵力占優(yōu)。結(jié)果如何?陸遜打得這叫難看,一直處于防守態(tài)勢。直至劉備因太過自信,舍棄了水路配合,僅想依靠陸戰(zhàn)解決問題,陸遜這才抓住機會反敗為勝。
所以,陸遜如何跟周瑜比?還是被甩一條街的感覺。
當然,最直觀和最有說服力的,便是對周瑜和陸遜的評價。所謂對手的評價,最犀利。
曹操赤壁戰(zhàn)敗后,給孫權(quán)寫信表示:戰(zhàn)船是我自己燒的,撤退這事也是我從容決策的。可咋就成全了周瑜的名氣?孫權(quán)小老弟,小心別讓周瑜騙了你!
劉備更狠,語重心長對孫權(quán)說:妹夫啊,周瑜是“萬人之英”,就不是當臣子的料,我實在替你擔心。
這就是奸雄和梟雄對周瑜的評價,都是給孫權(quán)上眼藥,期待孫權(quán)殺掉周瑜,為何?
因為正面打不過,就期待在堡壘內(nèi)部引爆——能同時讓曹操和劉備如此忌憚者,放眼三國唯有周瑜!有這兩位的態(tài)度在,就更加證明了:周瑜遠比陸遜更厲害,兩人差距太大,根本就不是一個檔次。
本文純屬個人觀點,歡迎指正修改錯誤之處,發(fā)表不同看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