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新疆、青海大環線的第二天下午,從山丹軍馬場前往河西走廊三大名窟之一的馬蹄寺。午后斜陽里,在鄉道、縣道、國道間轉轉的道路,一路風景如畫,祁連山北緣,一片片油菜花海依偎巍峨的祁連山,讓車行風景里的感覺非常美好。穿過青海到張掖的國道,在路邊標牌的引導引下,來到了與青海祁連縣隔山相依的馬蹄寺。
馬蹄寺位于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境內,是集石窟藝術、祁連山風光和裕固族風情于一體的旅游區。石窟始建于北涼,由勝果寺、普光寺、千佛洞、金塔寺、上、中、下觀音洞七處組成,共有70余處窟龕。馬蹄寺石窟是一規模宏大的石窟群體。它包括七個小石窟群,迤邐近三十公里,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民間傳說:天馬下凡時一蹄落在了這里的一塊巖石上,踩下了一只蹄印,寺院由此而得名。馬蹄寺石窟群,包括千佛洞、南北馬蹄寺、上中下觀音洞和金塔寺七個小石窟群。每個小窟群,多的有三十余窟,少的有兩窟,總共有七十多窟。這些石窟中最早的建于晉代,是敦煌人郭瑀及其弟子所鑿,先為郭的隱居講學處,后人增塑像佛,鼎盛時期曾有僧眾三百多人。
走進馬蹄寺大門,一個中式廟宇的建筑成為第一道風景,這個始建于東晉十六國北涼時期石窟群,在元代的時候是藏傳佛教寺院,現在則是漢傳佛教寺院。千佛洞分為北段、南段和中段三個部分。 北段是浮雕石塔林,只見陡峭的紅砂巖上分布有大小不等的幾十座石塔,這是苦行僧居住或存放猞猁子的地方,大部分石塔雕鑿于元、明時期,也有西夏的珍品。南、中兩段以佛窟為主。走在院落里,藍天白云下梵剎式木結構飛檐呈現出了建筑之美。
前往馬蹄寺核心石窟三十三天洞的路上,可以感受馬蹄寺依偎祁連山的美妙風景,寺院建筑、秀美的山谷、高聳的胡楊、幽靜的山路,每一個仰望與回眸,都是馬蹄寺幽靜之美。
走往三十三天洞的一個山坡平臺上,藏式寺院建筑白塔屹立山崖邊,像是告訴走過的人們這里石窟的風格,站在塔下,馬蹄寺的標志性石窟普光寺出現在對面的山崖上。
氣勢恢宏的三十三天洞石窟是馬蹄寺內普光寺的經典,這片共有七層呈寶塔形開鑿于懸崖絕壁上的二十一個石窟,形如一座佛像塔,鑲嵌在百米多高的絕壁懸崖之上,令人嘆為觀止。佛經上講,須彌上頂中央有釋帝天,四方四座山峰各有八天,居住著八位諸天神,即四八三十二天,共為三十三天,它是諸神游戲娛樂之處。走進普光寺的三十三天洞,上下五層二十一窟,寶塔形排列,內有佛殿,外有回廊,共開內外窟龕達49孔之多,造型奇特,現在重修后的三十三天洞,都是藏傳佛教風格的供奉,最精致的是綠度母殿,在最高的石窟里,小小洞天,雕像與布置讓人感嘆。
站在石窟高處的窗口眺望,每一個方向都是馬蹄寺美麗的風景,丹霞山崖、石窟、山巒、曠野,在凝望里成為一幅幅自然與人文的畫卷。
三十三天洞旁邊的石窟破壞嚴重,在一些石窟殘存的痕跡里,可以尋覓到這里開始是漢傳佛教寺院,在歷史的變遷中,逐漸演變為藏傳與漢傳佛教相結合的寺院的痕跡。
在夕陽里離開馬蹄寺,回望里贊嘆著河西走廊三大名窟馬蹄寺的自然之美,也感嘆馬蹄寺破壞之嚴重,心中祝福這對這個珍貴的歷史遺跡在祁連山下繼續文化傳承的步履。
圖文:辛秋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