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看到“專家說讓農民在縣城買房開車去種地”沖上了熱搜。
我很納悶兒,這是哪位專家放這種肥膩膩的屁?。
仔細一看,哦嚯呆,這專家是東藩。就是他提出不能取消預售制,不能取消公攤面積,取消就得天塌地陷。
這樣一個紫金錘,提出這么不食人間煙火的觀點,也就一點都不奇怪了。
兩年前,克強總理說過,中國6億人月收入僅1000元,人均年收入3萬元,如果單獨統計農民收入,應該就不是這個數了嘍。
雖然已過兩年時間,6億人的收入能提高十倍?不可能吧,不降就燒高香啦,這兩年啥經濟大環境,想必大家都清楚。
就這個收入,讓農民去城里買房,還讓大家開車去種地,《封神演義》都不敢這么編。
晉代有一年發生饑荒,百姓沒有糧食吃,只有挖草根,吃樹皮,許多百姓因此活活餓死。
晉惠帝坐在高高的皇座上聽完了大臣的奏報后,大為不解,并想出了一個解決方案:百姓肚子餓沒米飯吃,為什么不去吃肉粥?
農民收入低、醫療條件差、教育資源跟不上,董藩的解決方案是,何不去城里買房買車?
這種解決方案可不是董藩的創新,自從房地產賣不動了,各地開始想盡一切辦法賣房開始,不少專家就開始跳出來站臺,大講農民進城買房的好處,有些還把手伸向農民的宅基地,打起斷絕農民后路的缺德注意。
可是這些人永遠回避問題的另一面:農民進城買房給農民帶來的問題是什么?
比如最現實的收入來源問題、身份和身份決定的土地承包權、養老、社保等等問題。
董藩倒是想到了,讓農民依舊是農民,身份不改,開車去種地。真跳躍啊。他應該讓農民去上海、去北京、去深圳買房,每天打飛的去種地。
反正滿嘴跑火車不用坐牢,那跑火車也是跑,干脆跑高鐵唄。
農民不是不能去縣城買房,他缺的是錢,缺的是資產持續變現路徑,缺的是技術價值在市場上的定價權。
城市財政減弱,房地產業蕭條,是經濟結構問題,是城市管理者、運營者的能力有問題,不是因為農民不去買房的原因。
比如北方好多小縣城,為了來錢快,殺雞取卵,不搞產業創新,建了大量樓盤,可是縣域經濟收入根本支撐不起樓盤的銷售,經濟好的時候都賣不動,何況現在?
還有些縣城,建了一座座古城,要發展旅游業,可事實上誰都清楚,花上百億建古城的目的無非就是為了投資,就是為了搞項目而搞項目,搞完項目后怎么辦,沒人有答案,就算有答案也是拍腦子的答案,完全不合實際。
前一段時間,我去北方一個小縣城,那里拆了大量的建筑物,花了上百億建了一座古城,實質上就是就是建了一些仿古建筑物,既無歷史根基,也無當代依據,就是為了建而建,建好已經快十年了,里面空空蕩蕩,就跟鬼城一樣。
所謂盤活古城經濟,在里面搞了一些充氣玩水滑梯,就是那種大型商場的常見的那種,太滑稽了。
這座所謂的古城唯一的后果就是,讓縣財政背負巨大的空缺,最終有全縣人民為此買單。
這種情況應該不在少數吧。
社會是一個有自發調節機制非常精密的機體,像大自然一樣,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如果農業讓土地持續變現能力提升,農民收入增高,年輕一代農民沒有理由不去縣城買房,也沒有理由不會治理好鄉村環境。
咱們這些專家吃得太飽了,風不著雨不著,享受著財政資金供養,已經完全不知人間疾苦,不去把心思放在如何發展現代農業、如何開發農產品加工、打造農產品品牌上,不去在如何改變生產力和生產方式上下下力,甚至連農村都沒去過,就成天順風接臭屁。
這是些啥人品嘛。
普法達人張三說得好,專家這個稱呼遲早會被玩壞,專家即將或許已經成為“貶義詞”。以后需要真正的專家時,專家的權威性會受到打擊,媒體濫用“專家”的現象,受傷的終將還是普通人,比如:“我從來不信什么專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