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有修養的人,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遇到任何事都能處之泰然,不起情緒,好像沒有什么事能讓他們動心似的。佛說人的煩惱大多來自七情六欲,所以修行要斬斷七情六欲,然后就有人硬捉住自己的心,強壓自己不動心,于是有人就覺得這不跟木頭人一樣了嗎?
孟子曾說‘告子’的不動心就是這種:
曰:“敢問夫子之不動心與告子之不動心,可得聞與?”
“告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氣。’不得于心,勿求于氣,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夫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夫志至焉,氣次焉;
故曰:‘持其志,無暴其氣。’” “既曰:‘志至焉,氣次焉。’又曰:‘持其志,無暴其氣。’何也?”曰:“志壹則動氣,氣壹則動志也。今夫蹶者趨者,是氣也,而反動其心。”
公孫丑問孟子說:“我冒昧地問問,老師您的‘不動心’和告子的‘不動心’有什么不動嗎?”
孟子說:“告子覺得:“不得于言,勿求于心”。語言上如果說不通的話,就不要在心上去求;也就是說,如果別人刺激到你了,心里面想不明白,無法組織語言來說服自己不生氣,那就讓心不要想了,否則心容易生氣,干脆直接讓心不動。
我們經常也是這樣,比如開車到紅綠燈路口的時候,眼看著馬上變紅燈了,前面的車還在慢吞吞的跑,它只要稍微快一點,你就能過去。可他就是不加速,結果他過去了,你沒過去。
于是心里起了情緒,甚至一個人在車里大罵那個司機。然后發現自己起了情緒,于是開始思考,自己怎么會起情緒?我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緒,需要找個理由來說服自己不生氣,但是那個人明明可以加點速,大家都可以過去,現在讓我多等1分多鐘,看他的樣子也不像是新手。
不管怎么樣也說不了自己,說不通就干脆不想了,然后強制讓自己不動心。但是這樣沒有解決根本問題,下次遇到這種事情,還是會動心起情緒。并且壓制多了,要么就不爆發,一旦爆發會非常嚇人。所以你看那些平時老實巴交的老好人,生起氣來恐怖如斯,就是壓抑自己太久了。
接著我們來看,告子又說:“不得于心,勿求于氣”,這句話孟子表示挺認可的。意思是當一件事讓我們動了心,不要希望在表面的氣上能夠有所得。比如有一類人,明明動心生氣了,但是表面上卻表現的隨和溫順,即使表面上沒有生氣,內心早已波濤洶涌。
在《傳習錄》里有這樣一句話:“理者,氣之條理;氣者,理之運用;無條理則不能運用,無運用則亦無以見其所謂條理者矣。”這里的‘理’講的是心‘’,因為‘心即理’,所以沒有‘心’則‘氣’無法運用,沒有‘氣’的運用,則也沒有所謂可見的‘心’。所以進一步說明了,‘心’與‘氣’是一體的,不得于心,勿求于氣,兩者相互影響缺一不可。
孟子又說:“夫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夫志至焉,氣次焉”,‘志’一般指的是“心”,所以說‘心志’,心中志向。志是氣之帥,也就是心為體,氣為用;心為里,氣在外;心為條理,氣為運用,心與氣本就是合一的狀態。
王陽明說:“志之所至,氣亦至焉之謂,并不是志為主,氣為次,一旦有了主次,則把‘志’與‘氣’分開來說了。‘持其志’,則自然養氣在其中了。‘無暴其氣’,則同樣是‘持其志’矣。孟子是為了補救告子之偏見,才如此兼顧而言。”
只有‘持其志’,沒有‘無暴其氣’也不行,他們兩個是缺一不可的。所以既曰:‘志至焉,氣次焉’。‘志壹則動氣,氣壹則動志也’,也就是說:“心能影響‘氣’,‘氣’也能影響‘心’”。
因為‘心’與‘氣’本就是一體的。心為體,氣為用,心志是什么狀態,表現在外的‘氣’就是什么狀態,它們本就是合一的。如果‘心’不動,則表現在外的‘氣’就是處之泰然。如果表現在外的‘氣’是暴走狀態,那么‘心’就是動了的狀態。
‘今夫蹶者趨者,是氣也,而反動其心’。這句話是說:“本來心與氣是一體的,心是什么樣,變現在外的氣就是什么樣,現在的人把‘心’和‘氣’分開了,所以氣讓心動了”。硬生生捉住心,不讓它動,但是‘心’本來是如如不動了,因為一些瑣事,導致生出了情緒,‘氣’跟著暴走影響了‘心’,本來不動的‘心’就動了。
可見,告子的不動心,本質上是一種‘由外到內’的,強行壓制不動心的功夫,‘心’與‘氣’是分開的。總有一天還是會爆發,并且會感覺非常痛苦,沒有那么自在灑脫,因為‘心’本就是活潑潑的,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只要不住相,就能‘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自然就能‘不動心’。
然后來看看《傳習錄》中王陽明對孟子不動心這一段的看法:
尚謙問孟子之不動心與告子異。
先生曰:“告子是硬把捉著此心,要他不動;孟子卻是集義到自然不動。”
又曰:“心之本體,原自不動。心之本體即是性,性即是理。性元不動,理元不動。集義是復其心之本體。”
大致意思是:尚謙向先生請教,孟子的不動心和告子的不動心區別在哪?
陽明先生說:“告子是硬捉住這顆心,強制讓它紋絲不動;孟子則是由集義到自然不動。”
陽明先生接著又說:“心之本體,原本不動。心之本體即為性,性即理。性原本不動,理原本不動。集義就是恢復心之本體。”
由此可見,孟子的不動心才是真正的‘不動心’,本來心是不動的,佛家也說‘心’原本是如如不動,但是因為一些外在的影響,導致原本不動的心,開始顫動了。而孟子是通過‘集義’恢復心之本體。‘集義’是什么意思?
義者,宜也,就是‘合時宜’的事,認為正確的事,稻盛和夫說是符合原理原則的事,都是‘義’,只有做了符合‘義’的事,心才能安,才能無所虧欠,才能圓滿。凡是認為正確的事,就義無反顧的去做,如果做了一些不符合‘義’的事,內心就會惶恐不安,總感覺對不起別人,心不安,則亂動。
工作上總是開小差,見到領導心就惶恐不安;如果出軌了,見到另一半心里總感覺虧欠對方。這些都是不符合‘義’的事,都是錯的事,一旦做了,心就會亂動。所以只有心安理得,才能讓此心不動,而心安的關鍵就是‘集義’,孟子‘集義’而生出‘浩然之氣’,這樣才恢復了心之本體。
那為什么會做那些不符合‘義’的錯事?說到底還是因為自己的私欲,喜歡偷懶貪玩,所以上班玩游戲,追求好色刺激,所以出軌。回到最開始的例子,因別人的原因,導致自己過不去紅綠燈而生氣,歸根結底還是自己起了私欲,自己想過又過不了,所以生氣。
求而不得是日常生活中大多煩勞的源泉,希望得到更多的財富;希望得到豪車,美女;希望升職加薪等等。當所求得不到滿足時,煩勞痛苦就跟著來了。要分清欲望和天理,生活中很多外在的客觀因素,我們無法改變,能改變的唯有自己的心,克除私欲,做符合‘義’的事,‘心’自然如如不動。
王陽明也并非教我們不動心,就是不去追求財富、豪車、美女等等,而是在追求這些的同時,審查自己的內心是否出現私欲,只有去除私欲,才能存天理,而天理在,則事能成。陽明先生是提倡‘事上練’的,提倡在生活工作中修煉自己,他自己也是如此,所以成就斐然。
當財富、豪車、美女真的出現在你面前時,你是否能‘不動心’?‘不動心’不是心真的不動,心本就是活潑潑的,怎么不動?圣人的心也是隨感而發。只是他們發的都是善念,都是良知,都是天理。
所以這里的‘不動心’,指的是心中不起私欲,私欲是人心,天理是道心,人心是動,道心不動,天理存,心不動,私欲生,則心動。所以既說‘不動心’,又說‘動心’,要明白‘動心忍性’,動心后面還有一個‘忍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