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我書架上的神明”,在這個欄目中,我會不定期和你聊聊那些曾經影響過我的書。我不會系統地解讀這些書,而是會以清單體的方式談談它們對我的啟發。
之前和大家聊了法國社會學家 ,今天這期咱們再來聊聊另一位社會學的奠基人,馬克斯·韋伯。
1. 從哲學上來說,對我影響最大的是柏拉圖和黑格爾,而從對實然秩序的分析這個角度來說,對我影響最大的是韋伯。韋伯被視作社會學的三大奠基人之一,在對現代社會問題的關注上,他跟另外兩大奠基人馬克思和涂爾干的切入點不一樣。馬克思是在思考,地理大發現和遠洋貿易展開之后,形成了一個世界市場,任何單個國家的發展和演化,甭管是社會、政治、經濟,所有這一切都受制于這個世界市場的波動,它是沒有辦法被孤立地理解的。所以馬克思會展開一個超級宏大的視野格局,給我們提供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宏觀尺度的分析方法。涂爾干是講,現代社會是一個高度分工的社會,越分工越分化,這社會就越容易內在地出現撕裂。那么在這種情況下,一個高度分化、內在充滿矛盾的社會如何仍然能夠凝聚為一體?它的可能性何在?涂爾干是從這個角度入手的。而韋伯關注的是,現代社會作為一個高度理性化的社會,它的內在機理。
圖︱1917年的馬克斯·韋伯
2. 韋伯做過關于價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區分。所謂價值理性,是指基于理性反思我們要去追求一個什么樣的價值取向。如果你要追求某個價值目標,但沒有經過理性反思,在韋伯看來是不符合價值理性的。而工具理性是指在給定目標的情況下,基于理性的計算來發現,怎么樣達到那個目標是最有效率的,目標怎么來的它不管。韋伯說現代社會是一個高度理性化的社會,我更關注他在工具理性意義上的討論。現代社會是一個高度工具理性化的社會,韋伯認為,人類是會被困在理性的鐵籠里面的。
3. 理性的鐵籠蘊含著兩大風險。一個風險是,人的自由將被鐵籠所禁錮乃至剝奪。因為我們本來依照理性去試圖優化我們的社會結構、社會秩序等等,但最后優化的結果是把人變成了螺絲釘,人的自由、自主,人的主體性、尊嚴都被剝奪掉了。另一個風險是,一個高度理性化的社會實際上也是一個高度喪失彈性的社會,每個人都像齒輪一般嚴絲合縫地被組織起來。在應對給定任務的情況下,這可能是比較有效率的;但是一旦整體社會秩序突變,之前給定的任務不存在了,新出現的任務前所未見,此時這個機器越是高度理性化,它就越是沒有應對能力。而現代社會剛好就是一個迅速變化的社會,這種理性鐵籠越強大,這個社會要應對這一切就越困難。
圖︱《豐收的季節》(1959年),勒內·馬格里特繪
4. 韋伯反對理性鐵籠,但反對的前提是先得把理性鐵籠到底是怎么形成的,以及它內在的運作機理、運作邏輯搞明白,然后才知道怎么應對它。這也是社會學的一個基本的方法論,就是你在價值上認不認可它是另外一個問題,姑且把價值偏好放在一邊,你先把這個對象本身到底是什么邏輯給研究明白,然后才是價值判斷出場。我喜歡它,我怎么樣推進它?我不喜歡它,我又怎么樣有效地克服它?韋伯在分析這樣一個理性化的現代社會的時候,提出了一系列非常強大的方法論。過去,我們討論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宗教,仿佛它們彼此之間是相互割裂的不同領域。但韋伯不僅告訴我所有這些領域彼此之間是深度關聯、互為條件的,還告訴我怎么去理解這些關聯,怎么去把握這些條件。而且韋伯也不僅僅是就事說事,他要研究任何一種現象、任何一個社會事實之所以能夠成立,它的約束條件是什么,它的前提條件是什么,怎么去分析它的這些條件。我從對這些分析方法的學習里面極大受益。這一期我先來聊一下,韋伯怎么樣幫助我去理解現代經濟的一系列約束條件。
5. 一說到韋伯關于現代經濟的分析,可能很多人第一反應都是想到那本《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這大概是韋伯在中國最有名的一本著作。雖然這本著作本身已經足夠偉大了,但在我看來,跟韋伯的整體貢獻相比,那還是很小菜一碟的。韋伯更重要更強悍的是他那一整套的方法論,這套方法論的精髓都在他那幾卷非常厚的大部頭《經濟與社會》里,這實際上是韋伯生前的各種散落筆記,在去世后被人匯編整理成書;既然是匯編整理,就有多種編法,所以也有人把這幾卷大部頭按主題拆分成若干本,成為《韋伯作品集》,兩種編法都已有了中文譯本。《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只不過是韋伯基于《經濟與社會》中這套方法論所做的一個習題而已。在這套分析方法里面,韋伯認為能夠產生資本主義經濟的最重要因素在于,得有理性的法律、理性的記賬制度(也就是會計制度)、可以做成理性的成本收益分析并且本身能夠持久的企業,以及還得有理性的精神、理性的生活態度和理性的經濟倫理,等等很多。我們可以分別來說一下。
6. 理性的法律能夠提供對于未來的可預期性。經營企業首先就得投資,人們投資的時候,要把對于未來的預期折算到當下。如果人們對于未來預期不穩定的話,當下就不會投資。所以產生資本主義經濟的前提是得有理性的法律,人們才敢投資。但是光是敢投資還不夠,投資之后,企業本身的成本收益分析得靠譜。靠譜的前提是什么?賬目得是清晰的。這倒不是說有人會做假賬導致不清晰,而是說企業一旦上了點規模的話,它是復雜經營,這種復雜經營的賬目極其復雜,靠小賣店那種一般的記賬很快就記亂了,完全記不明白,成本收益分析也就沒法做了。所以理性的會計制度又是現代企業能夠運行的一個前提。
圖︱《會計刺客》
7. 那么理性的持久性企業是什么概念呢?企業得有追求資本無限增值的動力,才能一直經營下去;跟它相對的就是韋伯稱之為家計性經濟,比如手工作坊。假設我是做小工藝品的,我一天只賣50個,賣過了50個我就關門了,沒有任何去擴大經營的動力,這種就屬于韋伯所說的家計性經濟。對于現代企業而言,它要追求資本的無限增值,否則一定會被別的企業給干掉。而要追求資本無限增值,就得確保企業的經營本身是持久有動力的。如果是類似于手工作坊那種,老板的目的就是,一、讓自個兒有足夠的飯可吃,二、能夠滿足自己的趣味。比如我是做手工皮鞋的,我覺得做鞋這事特能體現我的品位,體現我的手藝,但是在這之外,我還想有更多的閑暇時間去享受,那么我就會給自己規定一天只工作6個小時,6個小時之外有再多的掙錢機會,我也不掙。而現代企業要追求資本增值,那就意味著企業的所有權跟經營權必須分離,否則就沒有辦法確保這個企業的老板始終是有足夠的經營動力,有可能他掙到心滿意足后就躺平不干活了。為了確保即便老板已經完全財務自由了,企業仍然有動力干活,那就必須將所有權跟經營權分離,由經營團隊來確保企業的持續運轉。而對于經營團隊的一系列考核機制,最終會表現為資本的增值效率。只有完成這種分離,現代企業才能出現。
8. 企業要想能夠變成一個營利性的經濟,就意味著企業要進行有效的成本收益分析,進行各種核算,而這都得有一個公分母。公分母就是貨幣,它用價格把一切差異化的經濟要素全都給通約了。所以,貨幣又是資本主義經濟的一個前提,或者說資本主義經濟必然是貨幣經濟,否則它是無法進行資本主義計算的。除此之外,還得能夠把企業的股權、產權給證券化。如果不能證券化,就意味著這個企業的融資過程,跟社會的聯動過程,以及資本的流動性等等都會受到抑制,直到能夠證券化之后,這些問題才能解決。而要把企業的股權本身給證券化又涉及到公司法、證券法等等一系列東西,所有這些又都跟前面所說的理性化的法律系統有關聯。所以,理性化的法律系統毫無疑問是現代資本主義經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
圖︱《布爾公會的理事》(1662年),倫勃朗繪
9. 緊跟著的一個問題是,理性化的法律系統又是怎么來的?在近代歷史上,只有歐洲內生性地出現了這種理性化的法律系統,而這又跟它中世紀的律師行會以及獨立的大學制度緊密相關。所以,西方能夠出現資本主義經濟并不是個孤立的經濟現象,它背后有一系列復雜的法律前提、技術前提、政治前提、觀念前提。而這些前提必須得同時具備,從0到1的生成才成為可能。只有西方同時具備了這些前提,所以只有在西方,從0到1生成了資本主義經濟。但是只要它生成了,那么從1到N,其他地方是有機會學習的。實際上我們知道了從0到1的邏輯之后,我們也就知道了該怎么去分析從1到N的那些國家。它經濟為什么好?它經濟為什么不好?我們要去觀察它的法律系統,要去觀察它的觀念系統,要去觀察它的社會系統,等等,要理解它的經濟邏輯,視野恰恰要擴展到經濟領域以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