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與春節、清明、端午并稱為中國四大民間傳統節日。傳統節日中充滿儀式感的種種民俗,流傳千百年而魅力依舊。中秋,自古便有祭月、賞月、吃月餅、賞桂花等民俗,而在福州,中秋擺塔則是福州民間一項特有的重要民俗活動。
9月8日,“兩岸同根同緣 中秋佳節話民俗”網絡直播活動在福州裴仙宮舉辦。當傳統的與新的碰撞,裴仙宮再現福州獨特的中秋民俗“擺塔”,并借助直播,借助現代傳媒手段,讓福州特有的節日傳統文化和網絡時代無距離接軌,讓更多福州人,尤其是更多福州年輕人參與閩都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
中秋獨有擺塔民俗,源起戚繼光赴閩平倭
在這座長達2200余年歷史的文化名城福州,少許街巷被傳奇眷顧。鼓樓交錯的巷弄凝固著城市的記憶,散發著獨特的韻味。位處福州市中心的肅威路即是代表,這條不過230米長的窄路,原名馬房巷,因緊鄰清代閩浙總督府及其馬房而得名。
始建于北宋年間的裴仙宮即坐落于此。在裴仙宮內,樹立著一座石碑——榕城第一古榕樹。這棵古榕樹,是福州胸圍最大、樹齡最老的一棵,是現已知福建省內最大的小葉古榕樹,編號為閩A00007。胸徑4.59米、樹高30米、冠幅28米,需要八個成年人牽著手才能合抱住這棵樹。
中秋擺塔是舊時福州民間一項特有的重要民俗活動,歷史悠久,盛行于明朝嘉靖年間。
相傳,戚繼光赴閩平倭患大捷全勝,回到福州恰逢中秋節,福州百姓為歡迎凱旋之師,將家里的貴重物品擺在門口以示慶賀。
這個習俗慢慢流傳下來。到了中秋之夜,各家各戶將家中的珍藏悉數擺放在廳堂上,層層擺上泥塑或陶瓷品,并輔以燭臺、花瓶、香爐等,甚是壯觀,擺成塔狀,故稱“擺塔”。
老福州人過中秋節,除了“擺塔”外還有“拜塔”的習俗。
眾所周知,福州自古以多塔多山聞名,宋代詩人謝泌有詩云“城里三山千簇寺,夜間七塔萬枝燈”。
裹挾著時代大潮,在現代人匆匆的腳步中,閩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福州獨有的中秋擺塔習俗,已少有人知。
而今,裴仙宮再現中秋“擺塔”。
傳統與新的碰撞,線上直播兩岸連線
福建省道協副會長,福州市道協副會長,裴仙宮、烏山呂祖宮管委會主任陳錦豐道長,同時他也是福州裴仙信俗(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2006年,在其倡導下,福州裴仙宮再現中秋“擺塔”習俗,并延續至今。今年已是第16個年頭,從未間斷。
據悉,福州裴仙宮中秋“擺塔”已入選第五批鼓樓區非遺名錄,同時正申報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
為更好發揚和傳承福州這一民俗文化,福州裴仙宮既不斷收集當地有特色的、古香古色的元素,也收集現代元素充實內容。
展示區內,大殿一側烏塔、白塔燈光璀璨,供桌上既有神態生動的“八仙”,又有抗疫醫護天使、宇宙空間站、載人飛船模型等新添元素。
福州裴仙宮、烏山呂祖宮管委會副主任、福建都城隍廟管委會成員林志鋮道長說,福州裴仙宮的初衷是,通過體驗福州特有的中秋習俗——“擺塔”,引導群眾傳承節日習俗、感悟中國精神、增強文化自信。他希望社會各界多多關注閩都民俗文化傳承,讓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拉近與年輕人的距離感,讓“福文化”煥發生機。
鑒于此,活動借助直播,借助現代傳媒手段,充分展現“直播+傳統文化”融合發展。當傳統的與新的碰撞,讓福州特有的節日傳統文化和網絡時代無距離接軌。
同時,活動還邀請了福建文史旅游垂直領域網絡大V與廣大網友互動。
直播活動中的“榕臺連線”環節,則通過視頻連線兩岸的形式,分享了福州裴仙宮與臺灣基隆代天宮“榕臺古榕文化節”的故事,視頻中臺灣基隆代天宮展示了他們源自福州的中秋“擺塔”習俗,傳遞“閩臺一家親”血濃于水的同根通脈理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