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兆和《撿廢紙》
出身嘆寒微,巡行于路側,破布殘廢紙,拾之其自得,以此可換錢,聊生勝偷竊。
三十七年中秋。兆和。
本幅維持畫家一貫擅長描繪在生活壓力下的社會底層的掙扎實況。
貧童背負竹筐,躑躅街頭,沒有錯過路邊角落散落的廢紙破布。撿拾所獲可換回一角數分,聊堪糊口,無疑是當時社會動蕩、物價飛漲環境下求存維生的途徑。雖然肩負求生重擔,畫家未有忽略從中透視的一絲積極意義,即謂“聊生勝偷竊”,這種“貧賤不能移”的情操,往往流露于小節上,畫家亦借此自明心跡!
蔣兆和《老翁》
廿九年冬。兆和。
蔣兆和《末路旗人》
當年榮華富貴,如今衣食不全。
兆和廿七年寫于故都之旗人末路。
一九三八年,舊京已陷敵,畫家定居于此,任教于京華美術學院,期間創作了不少刻畫底層社會百姓生活百態之作品,其中西結合之技法,細致深刻描劃出筆下入畫對象之精神面貌。
本幅寫流落街頭之老婦,風霜布臉,衣衫襤褸,攜籃扶杖,正是行乞求施舍之狀。從其題曰“旗人末路”,可知乃八旗子弟于清室遜位后失去倚恃,錦衣玉食,頓成泡影,謀生乏術,淪為流丐,畫家寫來既憐且諷。
蔣兆和《報童》
蔣兆和北京畫室所在的竹竿巷,靠近朝陽門外,正是貧苦大眾聚集之地,恰好為他提供創作入畫對象的源泉。畫中小童,稚氣未除,已手執報紙,街頭叫賣,那怕掙得一毫幾分,亦好暫解當日溫飽,此故都日常生活之真實寫照。
蔣兆和《一籃春色》
一籃春色賣遍人間。卅七年。兆和。
一九四八年,關外烽火紛飛,華北局勢緊張,故都民生窘迫,黎庶生活百態,遂成為蔣兆和期間經常入畫之題材。
“一籃春色賣遍人間”之畫題,他屢寫之,畫中賣花女手挽竹籃,沿街叫賣,雖不離描寫現實,惟手法較抒情,非著重生活重擔壓迫之苦況,似對未來仍有期盼。
同名另作,寫于是年四月,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畫中構圖與本幅大同小異,惟賣花女面向相反,描寫側面為主,且籃中花卉朱色點染。本幅則全出素墨,面部輪廓,披肩散發,粗布衣裳,勾勒擦染,刻劃精微,尤以雙手交搭,輕負花籃,竹籃以細條編織,雜花置于其中,空間距離,效果極強,反映畫家探索同一畫題之不同表現手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