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逢921!
30年前的今天
中國政府批準實施中國載人航天工程
代號為“921工程”
30載篳路藍縷,問天求索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不停地刷新著奇跡。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2003年10月15日,航天員楊利偉搭乘神五載人飛船成功出征太空,成為首位叩訪太空的中國人;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2008年9月27日16時41分,航天員翟志剛邁出了中國人首次太空行走的第一步,自此,無垠太空中留下了中國足跡;
圖片來源:新華社
2011年9月29日晚,隨著震耳欲聾的火箭轟鳴聲,天宮一號抵達太空,中國人在宇宙里有了第一個“家”;
圖片來源:新華社(視頻截圖)
2013年6月20日,“我是王亞平,本次授課由我來講……”,全國6000多萬中小學生一起圍觀了這場新穎別致的科學課;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微信公眾號
如今,神舟十四號“出差三人組”正在太空中進行為期6個月的在軌駐留,他們正在創造新的太空紀錄。
三十載滄桑巨變,三十載藍圖壯闊。
30年前,只有夢想 30年后,已九征蒼穹
時間回溯到1979年,鄧小平同志在訪美期間,曾在休斯敦附近參觀了林登·約翰遜航天中心。
他在登上航天飛船模擬艙時曾說,希望能有一天登上我們國產的飛船艙!
那個時候,載人航天還是人們心中的一個美好夢想。但自古以來,問鼎蒼穹就是中國人的夢想。
20世紀70年代,美國和蘇聯陸續實現載人航天后,中國航天人奮起直追,向“飛天夢”發起挑戰。
1992年,中國載人航天開局起步之際,便在“三步走”戰略中明確提出建造自己的空間站。但在當時,國內外輿論質疑之聲有之、詆毀之聲有之、譏諷之聲也有之。
時至今日,除美俄,還沒有哪個國家獨立建造出空間站,即便“一超獨大”的美國也難以獨力支撐空間站的運營。而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還想搞空間站?
中國就這樣被排除在國際空間站“俱樂部”之外。太空之上這個由16個國家和地區組織共同建造的國際空間站,有一長串的參與國名單,其中有發達國家,也有發展中國家,卻沒有中國。
但對中國人來說,自古有“夸父追日”“萬戶飛天”“嫦娥奔月”這些美麗動人的神話傳說,無不讓人對地球之外的世界心馳神往;近代則有美蘇把航天員送入太空的先例,泱泱華夏如何就自甘落后?
現實倒逼中國堅定走上獨立發展之路。
圖片來源:新華社客戶端
1999年,中國從第一艘太空試驗飛船神舟一號成功發射,并成功運行1個小時;
2003年,當航天員楊利偉搭乘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在無垠太空中,對著鏡頭,一邊舉著五星紅旗和聯合國旗,一邊用中、英文兩種語言說出:“向世界各國人民問好,向在太空中工作的同行們問好,向祖國人民問好,向港澳同胞、臺灣同胞、海外僑胞問好,感謝全國人民的關懷。”
這一聲從距離地面343公里的太空傳來的中國聲音瞬間響徹海內外。中國成為了第三個獨自將人類送入太空的國家。
圖片來源:新華社客戶端
如今,中國航天員已經九次遠征蒼穹,叩響浩瀚宇宙的大門。問天追夢不再是歷史長河中屈原的吶喊,已經實實在在地走入老百姓心中。
載人航天30年,更多人愛上航天
“宇宙中哪些地方最有可能發出外星人信號?”
“最美的星云長什么樣?”
“我們為什么要上火星?”
9月19日,2022全國科技活動周輪值主場活動“科學向未來”——騰訊青少年科學小會在中國國家圖書館藝術中心舉行。5位科學大咖面向青少年講述我國“探日”“探火”等關鍵航天工程的前沿突破。
喜歡航天不再是大人的專利,很多年少有為的孩子化身“航天達人”。
之前火爆全網的“火箭男孩”,實現“追星”夢,在活動中,他與自己的偶像——錢學森先生“云端相見”。
圖片來源:錢江日報
四歲時,他在父親的陪伴下現場觀看火箭發射,從此成為航天迷,小小年紀便立志“自己造一枚火箭”。
平時,“火箭男孩”常化身“小老師”,線上給網友講航天課,不少網友稱他是“為中國航天事業而生的小天才”。
300多萬觀眾在線上同步聆聽五位“天”字號科學家分享我國航天重大工程和天文觀測兩大領域的前沿進展,進一步了解了那些無垠蒼穹中的中國奇跡。
孩子們都對哪些航天問題感興趣?
??一起來看!
“宇宙黑洞和‘甜甜圈’一模一樣?”
今年5月,中科院上海天文臺與全球多地同時發布了首張銀心黑洞的照片。這個距離地球更近的超大質量黑洞,與三年前人類發現的首個黑洞——M87中央黑洞,拍出的照片都是“甜甜圈”的樣子。
這個“甜甜圈”吸引了“火箭男孩”的注意。
中科院上海天文臺臺長沈志強解密了原因,“觀測黑洞需要依賴它周圍的發光氣體和塵埃,而這些氣體和塵埃會被黑洞自身強大的引力所彎曲,就會呈現出一個明亮的環狀結構。”
他向青少年介紹道,“基于這兩張照片,科學家可以進一步研究兩個黑洞的異同之處,幫助我們揭開星系形成和演化的奧秘。”
“中國科學家能訓練AI指揮上百顆衛星?”
中科院粒子天體物理重點實驗室主任及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張雙南分享了正在推進的大型國際合作“增強型X射線時變與偏振”空間天文臺以及“全變源追蹤獵人星座”(CATCH)計劃。
他說,基于騰訊游戲AI多智能體強化學習算法,科學家和騰訊工程師正在訓練AI智能學習觀測天文現象,未來它將輔助我們管理上百個天文衛星所組成的‘衛星星座’,以捕捉更多天文現象。”
“太陽也需要照CT?我們為什么要觀測太陽?”
國家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總設計師兼副總指揮趙堅說,“羲和號”的使命是用她獨具的慧眼為太陽做“CT”,她是我們為太陽量身定制的專屬“攝影師”。
趙堅介紹說,太陽會影響地球大氣和宇宙空間氣候,過去人們只能在地球上探測太陽hα譜線,容易受大氣干擾。“羲和號”首次實現了在太空給太陽做“CT掃描”,這些探測成果在對地觀測、空間科學探測等新一代航天任務中將發揮重要作用。
這場科學小會上的碰撞,讓人們看到了科學向未來的期望。
為什么要給孩子講航天?
別小看一次相遇,一次聆聽,它都可能在孩子心中埋下一顆探索的種子。未來,這將成為他們人生方向的指路標。
從宏大敘事的航天,到每個孩子們心中的熱愛,這中間的轉化,需要更多社會力量的加入和參與。做好面向大眾的連接器,這既是騰訊青少年科學小會的優勢,也是他們的責任所在。
在歷屆科學小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王志珍,“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任務首席科學家潘永信、“嫦娥之父”歐陽自遠、清華生科院院長王宏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陸朝陽等25位全球頂尖科學家、科普學者,為青少年解讀宇宙探測、人工智能、生命科學等前沿科學領域的奧秘,提升青少年科學素養,引導青少年以科學探索為新時尚。
四年來,
近4000萬青少年通過騰訊青少年科學小會
線上線下參會與科學家“面對面”,
并在心中埋下“科學”的種子。
兩次相遇,三代科學家
潘建偉院士,是國際知名的量子物理學家,打造了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
他對物理的喜愛源于高二時,中國現代物理學研究的重要創始人嚴濟慈回母校東陽中學辦講座,期間與潘建偉等學生代表進行交流。嚴老鼓勵他要到科學殿堂來學習,最終潘建偉報考了中國科技大學物理專業,走上了科研道路。
將近12年后,潘建偉也像嚴老一樣回到母校,講量子科普。高中生陸朝陽當時就在臺下專心聆聽。
幾年后,他成為了潘建偉院士的學生,現在是國內量子領域的杰出科學家,被頂級學術期刊《Nature》譽為“量子鬼才”,去年他來到了科學小會,給孩子們做分享。
兩次相遇,三代科學家,潘建偉和陸朝陽的人生軌跡在無形中發生了改變。
楊利偉曾說過,“從敦煌壁畫的飛天到明朝萬戶的壯舉,一代代中國人都期望能到天上看看。幸運的是,中華民族的飛天夢想終于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中由神話變為了現實。”
除署名外其他圖片均來自“科學向未來”活動主辦方
編輯:溫維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