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曹利國
推開院子的門,就見到一位中年男人手端一簸箕草料準備給牛喂食,他步履遲緩,略顯傾斜,但依舊挪動到牛槽旁,將滿簸箕的草料倒進槽中,一頭大牛和一頭小牛走了過來,慢慢開始咀嚼草料。近日,記者跟隨中省殘聯調研組前往龍城區聯合鎮調研,看到此幕。
喂牛者名叫張鵬利,是龍城區聯合鎮聯合村村民,今年45歲,患有肢體二級殘疾,勞動能力有限,跟著父母在一起生活。2018年,龍城區殘聯為其投入扶貧資金7000元,幫助他發展生產,增加家庭收入,加上他自己投入的5000元,購買1頭種牛,并在自家院子里建起牛棚。2019年,龍城區殘聯又投入1000元為其購買飼料,張鵬利的生活狀況逐漸好轉。
張鵬利通過參加區、鎮殘聯舉辦的免費實用技術培訓班,結識了很多養牛的技術專家和能手,遇到問題及時請教和交流,掌握了養牛技術。他勤勞致富,精心飼養,大牛被他養得膘肥體壯。第二年就產下1頭牛犢,此后1年產1頭牛犢。
張鵬利說:“感謝殘聯對我的關懷,我從2019年開始通過養牛繁育,連續三年每年出售一頭牛犢,掙了2萬多元,改善了生活。”
據市殘聯工作人員介紹,2020年以來,市殘聯爭取上級投入扶貧資金2762.4萬元,在各地建立省級殘疾人扶貧基地18個,發展畜禽養殖、食用菌種植、農產品加工等項目,同時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培訓殘疾人學習掌握飼養的專業技術,并在培訓后給予發放飼料、飼養工具等方式,扶持困難殘疾人致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