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咱們開一家小店吧?”在某個時刻,產生這樣念頭的人不在少數。
開店的原因多種多樣,可能因為是自己的鋪子、可能看到別人賺錢了感覺自己也能行、時間比較自由弄個副業干干、也可能是文藝青年的一種生活方式、或者單純的喜歡。
開店真正賺錢的是極少數,雖然沒有準確的統計,憑我的觀察,這個比例不超過20%。
1、前幾天去一家鳳城三路的蔬菜鮮果社區超市買菜,問起來生意咋樣?老板娘有一絲笑意的說房東把租金降了點,本來這個100多㎡鋪面租金8000元,現在降到了7000,就是付款變成了一年一付,馬上就一把付完一年的房租,明年不管啥行情,算是心里有底了。還給我說現在生意不好做,進價都貴,她算運氣好的,省的就是賺的。有人為了好位置,高價租了小區門口的鋪子,結果生意還是起不來,現在還虧著呢。話里話外聽著肯定是賺錢的。
網紅品牌錢大媽在她隔壁,開了3個月就關門了。
2、小區里有個煙酒店,偶爾我會買瓶汾酒(其實4年了也就買過兩瓶),前段時間關門了,看著從小區交付就開業到現在關門,雖然也沒給人貢獻啥銷售額,心里總是有點失落。結果過幾個星期發現他又開門了,還是在小區里面,就是換了個位置更靠內的鋪子,面積也小了,房租也更低了。進去和老板(夫妻店)嘮了會,裝模做樣的看看有什么醬香酒,聽老板說現在的客流量差不多只有是疫情前的30%左右,一般就是老客戶要酒,然后直接送過去,基本沒人進店買酒。又抱怨現在酒水生意競爭太激烈了,常規的品牌競爭不過那些酒水連鎖店,只能挑一些小牌子做,有渠道政策和保護,品質也還行的,給老客戶推推。
常見的牌子客戶會對比煙酒店的報價,你的價格報高了,他就去別家了。電商也是一大競爭對手,比如一款汾酒正常報價是175塊,但店里都是按160賣,有時候比京東還便宜幾塊錢。通過此次走訪發現:有名的酒、好賣的酒價格透明,沒啥利潤;但利潤空間大的酒又賣不動,但也能賣點。
能維持,不掙錢,這是現在傳統煙酒店共同的難題。
3、龍首北路有家干洗店,沒啥品牌,是個夫妻店,開了20年了。晚上因為媳婦做頭發實在等的無聊在街上逛逛嘛,感覺這家干洗店生意最好了。店里最開始就是經營干洗業務,后來逐漸增加到洗鞋子、洗包、皮具保養,后面還增加了洗家庭窗簾。洗包和皮具皮衣保養也是和外面合作,這里就是個銷售點和收發點,有單子了一個電話就有人來收,弄好了再送過來,每個月結一次帳,利潤率能有30%。主要客源就是周圍的街坊鄰居,平時不接酒店的布草單子,專心做居民的生意。每年生意最好的時候就是3-4月份和過年前后,皮衣皮鞋皮具和換季的羽絨服特別多,其它時候生意太一般了。一年能掙十幾萬,娃們也都大了,干不動了,也不想輕易盤出去,怕接手的人不好好做。
信任和口碑才是最好的營銷。
4、樓下一個品牌大藥房,就是滿大街都有的牌子那種。鋪子面積80㎡,可以刷醫保,進門要先掃碼、再量體溫,如果你沒有口罩就送一個給你帶著。進去后買了點維生素片,聽店員說一天營業額能有5000多塊錢,平時波動也不大,平時就2個人換班上,偶爾會有廠家的促銷員過來幫忙。這邊的年輕人多,大部分都是自己掏錢買藥,也有線上下單的,美團的流量最大。問起來隔壁小區有個很大的同品牌店為啥關門了?營業員給我說房租成本太大,用的人也多,銷售額也沒啥起色,新增加的中醫門診和中藥業務也沒做起來,虧了1年后就決定關閉了。
買點維C先給我推銷拜耳的泡騰片,差評。
5、鳳城一路有個我愛吃的栗子店,去年看著她從前幾年5平米的那種L型邊角店擴大到一個相對方正的有門頭的店,老板娘也是也厲害了。是個夫妻店,一個女兒上小學,我過去買栗子和滾雪球的時候,小朋友正在里面寫作業。鬧市口一年房租45000塊錢,也就18㎡,一年生意最好的時候就是9月到次年3月,主打產品糖炒栗子夏天買的人少,以前就是賣糖炒栗子和烤地瓜,現在新增加了貓耳朵、滾雪球、芝麻酥、地瓜干之類,現在一天能賣1000多塊,夏天生意不好就差很多了。開這個店特別熬人,從早上10點開到晚上10點,都是電熱設備,再加上原材料漲價,就靠冬天掙點錢,其他時間能持平。
全家人的生計就靠這一個小店了。
6、鳳鳴路上有個陜北抿節店,感覺開張了之后就沒啥生意,白底紅字的大門頭就四個大字的招牌。要是羊肉燴面片我就進去吃了,也就3個月,還沒等到羊肉面片就關門了。遠一點有個延安香菇面,生意不能說好但還一直開著。同樣是陜北小吃,北郊這邊的受眾面還是不夠啊。
下次開特色店先附近擺個夜市攤試試。
7、旁邊社區里面開了個文藝青年社交俱樂部,進去看了看就是個酒吧,都是瓶裝或者罐裝啤酒,里面帶點包裝好的下酒菜,還有點桌游撲克牌之類的,看單子消費也不貴。面積65㎡,我估計房租也就4000塊錢左右,后來三四個月吧,關門了,嗯,現在還是關門。
可能就是玩吧。
8、白樺林家愿小區社區底商有個面館,我是特別愛吃,主要做各類油潑的拉條子、扯面,帶點素拼、豬頭肉和啤酒飲料啥的,特點是量大、面筋道有嚼勁、價格實惠,像我這種不做飯的最愛吃面了。5月份的時候貼了關店通知,和老板聊天才知道開始的時候合同簽了3年,到期了房東看他生意好,給他漲房租了,其實漲房租也能接受,就是漲的太多了,一家人的生計就是個小店,感覺都給房東打工了,沒談好就不干了。我問后面你搬哪里,要是附近我繼續跟著去吃,給我說打算去三原那邊的工業園附近,已經看好了一個鋪子,主要是房租很低,一年就3萬塊錢,那邊打工人多,油潑面只要好吃,都給回頭客。
半年了,這個房東還沒租出去房子。
9、小區樓下去年還新開了一個美容店,開業的時候感覺整條街都被她家的花籃包圓了,一群靠玻尿酸撐著臉面的大齡中年好姐妹們踩著明顯不合腳的高跟鞋各種擺拍、合影、發抖音,我一個如此土氣的青少年居然還被塞了一張宣傳單,上面寫著:9.9元,皮膚清潔護理,3次。大概率進去就是先辦理會員才能享受這個價格,然后先做個啥檢測,給你說一堆問題,建議你再用點啥黑科技產品,然后9.9就變成99塊、199塊或者299塊了…開業也就3個月吧,關門了。
掙一筆會員充值的智商金然后跑路。
10、一個菜鳥驛站,因為位置好,本身社區又大,生意特別好。主要是阿姨和她閨女在打理,家是河北的,因為娃上學在西安,畢業也不想回老家了,父母就買了房子和一個鋪子,想著退休離女兒近點。畢業后一直沒找到合適的工作,正好小區交房就開了第一家菜鳥驛站。叔叔和阿姨都是公務員退休,結果本來給女兒開的店變成兩個老人打理,而且菜鳥驛站是發快遞掙錢,替人收快遞不掙錢,有時候機器故障或者信號不好,兩個老人手忙腳亂的。因為經常取快遞,就給他們建議要是不掙錢不如租出去吧,反正都是給孩子一份收入,如果是支持孩子創業就不要替孩子干活,該吃苦就要吃苦。
后來店被轉出去開了個小飯店,一直挺穩定的。
11、旁邊小區有個理發店,在學會自己給自己理發前過去剪頭發,49塊錢3次嘛,也還行。然后看著就換老板了,再后面換了店招牌,然后新店又換了老板,然后又換了老板…后面自己干招商的時候遇到了開理發店的主理人,就把自己的疑惑問了問。然后才知道是這么個流程:一個人先盤下店,再拉上幾個理發師進來,辦辦卡,發發抖音,沖沖人氣,過上幾個月第一個盤店的人總是因為各種原因要把店盤出去,比如“女朋友想回老家發展,這邊壓力比較大。”、“爺爺的茶山需要一個孫子來打理,他是家里的獨苗苗,要擔負起回去替爺爺種茶葉的責任”、“分手了,想去外面看看世界,不想干了…”等等各種理由,目的就是在現在的理發師或者學徒里面找一個大聰明接盤,第一個人掙一把轉讓費就換個地方尋找下一個大聰明。
這是傳說中的殺大聰明盤。
很多人低估了開店的難度。
實際上,這是一個門檻很低、但成功率也很低的事情。
那么,實體店生意難做,房東為啥不肯降房租?
其實從個人房東看來,房東出租房屋的租金,是與房屋所在的地段、人流、戶型、門頭等信息相關,與實體店的生意好壞沒有關系,如果你覺得開實體店虧錢了,在合同期內或者結束后,可以退出,想要降房租這是不可能的。生意不好是租客的事情,租客可以選擇不租,房東也可以持續空置。
另一方面,就算房東降了租金,也要租客本身確實能賺錢,通過一段時間的共同努力,相互支持,把鋪子和生意都養起來,如果租客的收入主要是從房東身上掙得,那么這個商業模式就是不合理。
一鋪養三代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實體小店如何破局?
做社群、做私域流量,打通線上經營渠道。這是另外一種技術,空了再說說幾個案例。
找個時間,結合自己看到的經驗,可以從品牌、選址和算賬的方面,幫助大家分析開店過程中會遇到的“坑”,以及這個領域正在發生的新變化:
1、識別快招招商加盟騙局,如何避免成為韭菜?
2、為什么加盟明星品牌也很難掙錢?
3、怎么看待選址?大數據選址靠譜嗎?
4、開店的賬要怎么算?
這幾年,能看到一些門店面積不大、環境舒適講究、瞄準特定消費群的“網紅店”,在西安市的大街小巷不斷涌現。這些“小而精”的店面不僅賺足了人氣和流量,還成為引領消費潮流的“風向標”。
很多年輕人除了考慮味道好外,更看重產品的顏值和店里的環境。那些特色小店“藏”于居民區、小街小巷,往往能給人帶來不一樣的體驗,讓人仿佛來到了一片新的天地,滿足了城市探索、種草拔草分享的需求。
我堅定看好西安這個網紅城市的潛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