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人生最大的不幸,就是閉門家中坐,禍從天上來。但是,人生最大的幸運,則絕對是閉門家中坐,餡餅天上掉。
雖說,自古以來,被“餡餅”砸中的人有許多,但結局最幸運、最出乎意料的當屬下面這四位古人,這才叫真的氣運逆天。
周公:從未想過,自己明明功績蓋世,卻因夢而名傳天下
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周公,若非因為“夢”,在民間可能知道他的人并不多,即使因為“夢”,可能知道他功績的人也并不多。
周公,姬姓,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發的弟弟。據《尚書·大傳》記載,周公有七大功績,即: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樂,七年致政成王。
尤其是他制定和推行的“制禮作樂”的典章制度,更是影響了后世幾千年,而這也是500年后孔子一生所追求的社會秩序。
于是,孔子成了周公最忠誠的粉絲,并常常在夢中夢到周公。后來,孔子到了年邁體衰之時,曾嘆息道:“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出自《論語》)。
周公雕像
這也是“夢見周公”的典故來源,但人們對周公的認識,卻并非源于此,而是有個后人借周公旦之名而作的《周公解夢》。又因夢文化在民間的廣為流傳,并能從夢中預測吉兇,周公之名也從此走進了千家萬戶,為世人所熟知。
就這樣,周公在無名氏《周公解夢》一書的推動下,成為了民間家喻戶曉的“夢神”,其名可謂是:相隔數千年,一夢傳天下。
劉恒:從未想過,自己會被擁立為帝,堪稱歷史上最受上蒼眷顧的一對母子
劉恒是劉邦的八個兒子中的第四子,也是最不引人注目的一個,這和母親薄姬出身有關。
薄姬原為魏國(楚漢爭霸期間)王宮中的一個宮女,后被俘虜送入后宮織室織布。一天,被劉邦無意中看到,因有些姿色而被納入后宮,不久誕下一子,取名劉恒。
劉恒出生后,薄姬并未能母憑子貴,得到劉邦寵幸,反而遭到冷落,地位一直是“姬”,連“夫人”都沒有升到。所以,劉恒從小做事就很是小心翼翼,不敢惹是生非,卻給大家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并因此在他8歲時被三十多位大臣共同保舉封為代王,封地晉陽(今山西太原)。
可以說,劉恒從這時的起,幾乎已被權力邊緣化了,但也恰巧躲開了呂后的迫害,并幸運地活了下來。
同時,因薄姬頗遭劉邦冷落,在劉邦駕崩后,也幸運地躲過了呂后的迫害,并順利回到了兒子的封地。
當時,呂后僅生有一子,即:惠帝劉盈。劉盈去世后,呂后為了能夠長期掌握政權,開始對劉邦的其他幾個兒子大開殺戒,其中有四個(三子劉如意、五子劉恢、六子劉友、八子劉建)被呂后直接害死,在呂后死時,劉邦的八個兒子中,只有長子劉肥、四子劉恒和七子劉長幸存。
漢文帝劉恒劇照
由于劉肥的身份是庶長子,雖說在諸皇子中根本就沒有競爭力,但若非主動獻出封地中的城陽郡作為魯元公主(呂后獨女)的封地,并且稱魯元公主為齊王太后(尊公主為王太后),令呂后一時高興,也差點被呂后害死。
而劉長,因自幼喪母,一直由呂后撫養長大,所以劉長才有幸免遭呂后迫害。
所以,當呂后病逝,陳平和周勃攜手誅滅呂氏勢力后,加之呂后所立的小皇帝劉弘并不是惠帝的后代,根本不符合皇位繼承的法統,在這種情況下,性格寬厚仁慈的代王劉恒就成了唯一的皇位繼承。
結果,一生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劉恒,和同樣一生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母親薄姬,又同樣從未想過能夠繼承皇位的劉恒,也最不可能繼承皇位的劉恒,就這樣被陳平等眾大臣擁立為帝,史稱“漢文帝”,并與其子漢景帝劉啟統治時期被合稱為“文景之治 ”。可謂是:閉門家中坐,天降帝位來。
因此,也有人說劉恒和薄姬是歷史上最受上蒼眷顧的一對母子。
關羽:從未想過,自己千年后能夠成“王”、成“帝”、成“佛”、成“圣”、成“神”
建安二十四年,是關羽人生中的高光時刻,圍襄樊、擒于禁、斬殺龐德,威震華夏,驚得曹操曾想遷都以避其銳。
然而,這樣的高光時刻才剛剛綻放,卻又墜入了人生的至暗時刻,同年未敗走麥城,在臨沮被孫權擒殺,可謂死相悲愴。
誰知,千年后,從宋徽宗封關羽“忠惠公”以來,宋、元、明、清的歷代皇帝都在對關羽進行陸續加封,“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其名更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儒家稱他為武圣(與文圣孔子齊名);道家稱他為關圣帝君(道教的護法四帥之一);佛家稱他為珈藍菩薩;甚至就連民國大總統袁世凱也奉他為“軍神”。
尤為引人注目的是關帝廟的一副對聯:上聯“漢封侯、宋封王、清封大帝”、下聯“儒稱圣、釋稱佛、道稱天尊”。
同時,相傳明末清初建立的“三點會”,因信奉道教,而關羽又是道教的“關圣帝君”。所以,該教也會拜祭道教大神關羽。
后來,一些黑幫也有樣學樣開始拜祭關羽。
關羽雕像
再后來,一些商人為了改變自己的奸商形象,也紛紛將關羽當成財神來供奉,以表示自己重信守義,童叟無欺。后來,逐漸演變成了“招財進寶”的“財神”(武財神)。
甚至,民間所供奉的“關公”又被臺灣信徒稱為“恩主”,即救世主的意思。并且,在東南亞地區,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以及菲律賓等國家,以及美國、英國等華人區域,關公的信仰也都相當盛行。可謂是:身死千年后,盛名天下聞。
包拯:從未想過,自己能夠變身半神的“神探”
包拯,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北宋名臣,歷權知開封府、權御史中丞、三司使、樞密副使等職。又因曾任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之職,而被世人稱為“包待制”、“包龍圖”。
雖然,包拯為官廉潔公正、執法嚴峻,不畏權貴、鐵面無私、英明決斷、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師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但是,“包青天”的盛譽卻是從他去世后才開始在民間廣為傳頌。
包拯去世后,他的事跡在民間越來越被理想化和藝術化,先后衍生出許多的軼聞傳說。包拯原是以龍圖閣直學士職任權知開封府,卻被后世訛為大學士。甚至,傳說中包拯剛正威嚴,“日斷陽間夜斷陰”,白天料理人間的案子,夜晚則主持陰間的訟事,需要陰陽兩界的“通行證”,而這“月形腦門”,就起到“通行證”的作用。
包拯雕像
同時,隨著《合同文字記》(《包待制智賺合同文字》)、《三現身包龍圖斷冤》、《陳州糶米》、《合同文字》、《神奴兒》、《盆兒鬼》、關漢卿的《蝴蝶夢》、《魯齋郎》,鄭廷玉的《包待制智勘后庭花》、李行道的《灰闌記》、曾瑞卿的《留鞋記》、武漢臣的《生金閣》、還有一種是科白不全的《張千替殺妻》、《龍圖公案》、小說《三俠五義》等文學作品的流傳,以及《七俠五義》、《碧血青天楊家將》、《南俠昭》、《御貓三戲錦毛鼠》、《鐵面包公》、《五鼠鬧東京》、《三言二拍之包公斷奇冤》、《大宋奇案之貍貓換太子傳奇》等影視作品的傳播,包拯遂成家喻戶曉的傳奇人物。可謂是:壽終身死日,天降星君來。
因此,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胡適就曾說:“包龍圖”是歷史上最有福的人之一,也是一個箭垛式的人物。古來有許多精巧的折獄故事,或載在史書,或流傳民間,一般人不知道他們的來歷,這些事跡遂容易堆在一兩個人身上。在在這些偵探式的清官之中,民間的傳說不知怎樣選出了宋朝的包拯來做一個箭垛,把許多折獄的奇案都射在他身上。包龍圖遂成了中國的歇洛克·福爾摩斯了。
不過,話說回來,雖然這四個古人的氣運都非常逆天,但他們在歷史上卻是都做下了許許多多、實實在在的功績,這才是備受世人傳頌的根源所在。
本文純屬個人觀點,歡迎指正修改錯誤之處,發表不同看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