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的懟臉促銷被許多媒體報道為“它慌了”,那么降價大戰只能是“它們都慌了”。
比氣溫降得更快的可能是手機市場的溫度。早在上半年就有人懷疑,今年廠商們狂發新品和扎堆促銷的背后是去庫存的壓力。
第三方市場調研機構IDC發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上半年,OPPO、vivo、小米等手機廠商國內出貨量均呈現出程度不同的下滑。OPPO、vivo下滑幅度均超過三成,分別從3.71億臺、3.91億臺下滑至2.52億臺、2.62億臺。
不僅國內智能手機市場需求低迷,放眼全球廠商們的日子也不好過。
市場調研機構Counterpoint Research的監測數據顯示,今年第三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同比下降12%,是2014年以來銷量最低的第三季度。
手機賣不動,品牌就會從用戶身上找“原因”。
早在今年5月,#這代年輕人為何不換手機# 的熱搜就引起了一波討論,而年輕人表示:不是吧不是吧,不會真的以為不換手機是我不愿意吧?還不是因為窮?
其實,不只是年輕人不愿意換手機,vivo執行副總裁、COO胡柏山也公開表示過,國內人群換手機的周期越來越長:最早更換周期是16-18個月,后來變成20-24個月,最近則達到36個月。
長穩咨詢董事長王長穩認為,市場下滑首先還是受到整體經濟形勢影響,消費者更加理性。“在疫情暴發之初的2020年,在疫情得到控制后還出現過報復性消費,但疫情行至第三年,受到整體經濟形勢影響,消費者更加理性。同時,線下一些門店的進店客流大幅降低,直接導致一些主動型,或隨機型購機越來越少。疫情仍將帶來很大的不確定性,估計從今年下半年到明年,市場難見起色。”
現在手機的同質化比較嚴重,新手機的外觀、交互基本上沒有太大改變和創新,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逐漸開始認同“換殼等于換新”的理念。
對于不怎么關注電子領域的普通消費者來說,這幾年最大的記憶點可能就是廠商們卷拍照畫質,不是OPPO牽手哈蘇,就是vivo搭載“蔡司”鏡頭。
事實上,內卷第一的影像能力也已經逐漸顯出疲態,甚至出現了硬件降級,然后用“ 計算攝影 ”的方式來彌補的操作。
連蘋果也拿不出實質性的創新,就拿這次蘋果新發布的iPhone 14來說,其最大的創新之處主要是“劉海屏”改成“藥丸屏”,隨之帶來了可交互設計“靈動島”。但也有不少網友質疑“這是否只是轉變了消息通知形式”而已,并表示新意不大。
這幾年唯一讓消費者覺得新鮮的,也就是折疊手機,普遍安裝了三塊屏幕,不過價格也飆升到了萬元。
盡管新鮮,這種手機問題也很多:手機重攜帶不方便,好看的手機殼很少,維修費用比較高。折疊屏是做到了創新,沒有做到適合大眾使用,所以大家還是選擇不買。
這反映出手機業內目前的一個普遍現象:在手機技術基本發展完備的情況下,其發展階段步入了“瓶頸期”。如今手機行業已經進入了漸進式創新階段,此時的競爭重點在于品牌要盡量研發或搶發有顛覆性的新功能,才能更好地抓住主動局面。
5G曾被手機廠商寄予希望。潮電智庫董事長孫燕飚曾表示:“5G手機多少支撐了2021年的換機需求”。
但是在華為不再擁有5G芯片后,華為常務董事余承東宣稱4G+wifi就等于5G手機,這進一步削減了用戶更換5G手機的緊迫性。
4G什么時候退出市場,目前還看不到這種跡象。
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數字經濟與金融創新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研究員盤和林認為,目前智能手機4G向5G的進度比較緩慢,5G網絡對用戶體驗提升不多,也沒有形成5G獨占的手機應用,導致很多用戶換新計劃延后。
在當今消費動力相對弱的情況下,手機品牌們通過降價來提升銷量,只能說是保住基本盤,對抗行業的寒冬。
要知道“產品好用”和價格實惠永遠是大眾最青睞的消費要點,如果各大手機廠商想不在這場角逐里被淘汰出局,只能從創新、價格、硬件等多方面進行突圍,畢竟現在的消費者沒那么好被打動了。手機對他們來說不再是潮流、面子,而漸漸的回歸本源,只是一個工具。
“除了發布更符合市場需求的新款,現階段,手機廠商還應在軟件端發力”。盤和林認為,“在當前5G替代4G的階段,5G缺少重磅應用,限制了5G手機更迭進度,所以,廠商要在應用端發力,和游戲廠商、應用開發者合作,激勵開發者打造符合市場需求的應用。”
今天,內卷已成各行各業之通病,你有何靈丹妙藥?對于手機品牌?你又有何高招呢?歡迎評論區留言交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