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好稗官野史、寺廟碑刻、山水地理、野游探索上山下鄉等,朋友因類而居。在一個文史民俗地理群里(豫北地理歷史文化群、大運河劉家渡渡口論壇群 等)結識了很多安陽籍的朋友。古村落、古碑刻寺廟遺址、山川地名歷史等的交流,聊到一個漢字和大家噴空。
先看一個碑刻,從這碑刻上可以學習到漢字和地名。(地名另外一篇噴空)
(正在做拓片的古碑)
商中宗太戊,也叫大戊,太 常常就是 大 的意思。商中宗是殷商的一個王,商朝第九任君主(大家熟悉的紂王帝辛 是最后一個君主,是第三十一任),據說在位七十五年(如此長壽,這個在位年齡貌似是第一吧,在3000年前的商朝,人的壽命如此驚訝?少年繼位也得快百歲壽命了。歡迎噴空),政德很好,王朝興盛。是有名的好帝王。據說葬在了現在安陽的內黃縣,歷代有地理志、縣志、寺廟碑刻記載。
我疑惑的是,3000年前的 君王墓,竟然目前還能有記載和遺留(宏大土堆),到底是怎么考證或證明的?畢竟商朝那時候不流行大冢堆砌吧。歡迎噴空,歷史多無真相。現在的 有遺存也有歷代歷史記錄,總算給我們一個時光指引。
上圖碑刻,右側為 “峕正德五年歲次庚午三月”, 這是立碑時間。我們今天噴空文字的核心就是這個時間。“峕”是什么字?古人在用,我們現在還有,至少字典有,你的電腦或手機也能打出來。
峕,讀音 shi ,時間的時。意思也是時間的時。
我第一次讀碑刻,以為是 出+日,上出,下日,日出之意,是為 明亮(對應明朝正德年)。能把當今(當年)王朝的國號 “明”,寫成 "出 + 日”,也是大不敬或者新創意。道家常常有用異體字甚至造字的玩法習慣。最后跟著大家一起學習了這個字,念 shi,字形很像 出+日,實際不是。本身就是時間的時字,自古有之,只是現在很少用了。
(時 字,不同的寫法。一些碑刻上就是寫作 峕,意思也就是 時)
峕,造字是 從之 從日。上半部是 之 字,下面是 日 字。 如果說“大婚 之日”,說成“大婚 時”, 也是相當接近的意思理解。我們經常見一些印章上,某某之印,這時候的 之 字經常寫成下面的形狀。(下圖為 之 字 的不同字形)
所以,碑刻應該讀為 時正德五年,意思是 這時候是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1510年明朝發生很多大事,比如大太監劉瑾(經典電影《龍門客棧》《太極張三豐》上有此人物,是更早的魏忠賢)被凌遲等,1510年,唐伯虎、祝允明已經在歷史舞臺,王陽明這一年當上了廬陵縣令。
讀古碑,學漢字,峕 字 還沒有消亡,今天噴空一二認識它。關注噴空,一起噴空。
最好的傳承是文化(文明是狀態,文化是表現,文字是工具),最好的讀書是歷史。一切人文皆水文,山水地理是人類文化(文明)的原始出發點和見證者,河南有4大水系2700多河流8大湖泊9大山脈7萬多座山2000多個鄉鎮46000多個村落,<噴空>系列公眾號、頭條號、網易號、頂端號,我們學習在路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