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兩棲綱無尾目之種類,皆可泛稱蛙類(廣義),俗稱“蛤蟆”,其下又有蛙(狹義)和蟾蜍之別。一般認為,皮膚光滑、善跳躍的是蛙,反之則是蟾(蜍),但這種說法流于表面,未能觸及深層次的原因。
圖A
如果站在分類學的高度,透過現象看本質,那么蛙和蟾的主要區別是“胸型”不同:蛙是肩帶固胸型,前肢不能靈活運動,以跳躍前進為主;蟾是肩帶弧胸型,前肢可靈活運動,能爬行,遇險也能快速跳躍。皮膚光滑或否,只是不重要的末節而已,具體范圍劃分見圖A。
圖B 南美角蛙/Ceratophrys cranwelli,角花蟾科
圖C 爪蟾(白化)/Xenopus laevis,負子蟾科
由系統發育樹可知,蛙位于蟾的分支上,是個界限分明的單系群,但剩下的蟾卻是并系群。比如,角花蟾科和負子蟾科都是蟾,但二者的關系卻比角花蟾科和蛙科的關系還要遠,所以把無尾目簡單分為蛙和蟾兩大類是不妥當的。學術的歸學術,民間的歸民間,俗名“癩蛤蟆”更不必與蟾劃等號,癩不癩的唯一標準是顏值。你瞅誰不順眼,誰就是癩蛤蟆。
山東蛤蟆志
我省無尾目種類貧乏,僅6科8屬9種,總數與河北省大體相當,低于其它鄰省。假如真有一部書叫做“山東蛤蟆志”,單面印刷不會超過10頁,換成“山東兩棲類”也一樣,如蠑螈、大鯢、小鯢之類的有尾目“奇行種”更是統統沒有。一方水土養一方蛤蟆,俺們蔥省就這條件。
1.黑斑側褶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
蛙科側褶蛙屬,特點之一有明顯的背側褶。背側褶的定義為:無尾類兩棲動物背部兩側,自眼后伸達跨部的一對縱向皮膚腺隆起。
圖1.1
圖1.2
圖1.3
曾用名黑斑蛙,典型的青蛙之一,全國廣布,數量最多,在我省也是優勢種。背面皮膚較粗糙,有縱膚棱,綠色及灰褐色,雜有大小不一的黑斑紋;多數個體有黃色或綠色的脊線紋,背側褶金黃色、淺棕色或黃綠色。雄蛙體長62mm,雌蛙體長74mm左右。
2.金線側褶蛙/Pelophylax plancyi
圖2.1
圖2.2
曾用名金線蛙,比黑斑蛙更符合人們心目中的“青蛙”形象,我省各地有分布,數量少。背面皮膚較光滑,體側疣粒明顯,綠色或橄欖綠色,背側褶棕黃色。雄蛙體長55mm左右,雌蛙體長67mm左右。鑒別要點:背側褶較寬,最寬處與上眼瞼等寬。
3.澤陸蛙/Fejervarya multistriata
圖3.1
圖3.2
曾用名澤蛙,叉舌蛙科陸蛙屬。全省有分布,魯南數量較多。背部皮膚粗糙,有縱膚褶及小疣粒,一般灰頭土臉,極少鮮亮的青綠色,雜有棕黑色斑紋,有些個體身體中部有淺色脊線。雄蛙體長38–42mm,雌蛙體長43–49mm,比兩種側褶蛙略小。鑒別要點:無背側褶。
小結:以上3種蛙,看背側褶的有無及寬度可分辨。此外,3種蛙的聲囊各有不同。黑斑蛙有1對頸側外聲囊,金線蛙有1對咽側內聲囊,鳴叫時嘴兩側“鼓泡”;澤陸蛙是單咽下外聲囊,鳴叫時嘴下面“鼓泡”。等到“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之時,可暗中觀察一下。
4.中華蟾蜍/Bufo gargarizans
圖4.1
曾用名中華大蟾蜍,蟾蜍科蟾蜍屬,標準“癩蛤蟆”之一。皮膚極粗糙,滿布圓形瘰疣、慘不忍睹,具耳后腺,背面多為橄欖黃色或灰棕色。體肥大,雄蟾體長62-106mm,雌蟾體長70-121mm。無聲囊,鳴聲微弱,與體型之大不太相稱。
小時候常以“逮蛤蟆”為樂,“貌寢”的癩蛤蟆也難逃魔爪,對生態環境犯下了滔天罪行......但當時沒覺得個頭能有多大,直至中學時代某一天,放學時發現校門口橋下有數以百計碗口大小的癩蛤蟆(必然是中華蟾蜍)順流而下,被驚得目瞪口呆,方知以前碰到的不過未成年而已。
圖4.2
圖4.3
中華蟾蜍的特殊色型:圖4.2黑化的“暗夜巫妖王”,圖4.3貌似《碧血劍》中的“朱睛冰蟾”。大概出自玩家人工繁殖,但中華蟾蜍屬“三有動物”,私自豢養有違法之嫌。君不聞上海著名小吃“熏拉絲”,傳統以中華蟾蜍為原材料,現在都改用合法的養殖牛蛙了。
5.花背蟾蜍/Bufo raddei
圖5.1
圖5.2
蟾蜍科花蟾屬,標準“癩蛤蟆”之二。皮膚粗糙,具瘰疣和耳后腺;背面灰褐色、黃褐色或橄欖灰色,有深褐色或黑色花斑,中部常有淺色脊紋。雄蟾體長55-61mm,雌蟾體長54-64mm,據說最大個體也有80mm左右的。具單咽下內聲囊,鳴聲響亮。
小結:兩種常見的“癩蛤蟆”,區分不難,主要是“三看”。一看背面,有顯著花斑的是花背;三看腹面,具云斑和大黑斑的是中華;三還得是“看看腿”,花背的四肢較光滑,特別是后腿外側,跟中華相比堪稱“膚如凝脂”。
6.東方鈴蟾/Bombina orientalis
圖6.1
圖6.2
鈴蟾科鈴蟾屬,非典型的“癩蛤蟆”,產于膠東和魯南山區。背面暗綠,腹面火紅,有不規則的黑色花斑,設色艷麗,一眼就能認出來。聽說嶗山水系較多,當地人稱“央夠(音)”,本磚家至今尚未有緣一睹芳容,希望明年能有機會進山考察。
7.北方狹口蛙/Kaloula borealis
圖7
姬蛙科狹口蛙屬,全省各地分布,魯南數量最多。體型寬扁,口小;皮膚較光滑,背面有少數小疣;顏色變異較大,一般呈棕褐色,有棕黑色斑。 雄性有單咽下外聲囊。個頭較小,體長僅40–46mm,又有一身埋了吧汰的保護色,趴在泥地上不太容易被發現。
狹口蛙雖屬蛙類,但身材臃腫、相貌猥瑣,與豐神俊朗的青蛙相去甚遠,擁有固胸型肩帶卻不善跳躍,多蹣跚爬行,民間實以癩蛤蟆視之。又因其受驚時會吸氣使身體迅速膨脹成球,以此虛張聲勢、恫嚇天敵,故有俗稱曰“氣蛤蟆”。
8.中國林蛙/Rana chensinensis
圖8.1
蛙科蛙屬,僅膠東個別山上有之,如嶗山、昆崳山等,數量不多。皮膚較光滑,有少而分散的小圓疣或長疣,背面土灰色、土黃色或棕黃色,背側褶細而曲折,四肢有黑褐色橫紋。體型細長削瘦,雄蛙體長44-53mm,雌蛙體長44-60mm。雄蛙有一對咽側下內聲囊。
圖8.2 哈士蟆油
東北名產“哈士蟆油”,由雌性東北林蛙/R. dybowskii的輸卵管干制而成,民間傳為滋補佳品(不必信)。過去認為東北林蛙是中國林蛙的長白山亞種,后確認為獨立物種,《中國動物志l兩棲綱》即采用此結論。想必中國林蛙也能整出“哈士蟆油”來,畢竟差不多嘛。
9.無斑雨蛙/Hyla immaculata
圖9.1
雨蛙科雨蛙屬,僅魯南有分布,數量極少。身體背面光滑,色澤青翠欲滴,腹面白色或乳黃色,體側及前后肢上無黑色點斑;雄蛙體長31mm左右,雌蛙體長36-41mm,小巧而精制,實為我省蛤蟆之顏值巔峰。指、趾端具吸盤,有攀爬能力,常棲息于高大禾本科植物上。
圖9.2 紅眼樹蛙/Agalychnis callidryas
在圖A的系統發育樹中,沒有“雨蛙科”的位置,查找拉丁科名Hylidae,始知“雨蛙科”=“樹蟾科”。網絡熱門生物紅眼樹蛙,名曰樹蛙,實為雨蛙科,說起來也是蟾。如此美麗的小生靈,居然是蟾蜍你敢信?所以啊,不必糾結蛙還是蟾,一個名相而已。佛告須菩提:蛙不異蟾,蟾不異蛙,蛙即是蟾,蟾即是蛙,應作如是觀。Over。
附錄:與蛤蟆有關的“異常現象”
其一:多年前的一個冬天,我鄉某處一條狹長地帶上,突現大量蛤蟆,密密匝匝,場面詭異。一時人心惶惶,皆以為不吉之兆,恐有地震之憂。后經調查,卻是地下輸油管道出了點問題,致局部地溫升高,冬眠中的蛤蟆誤以為大地回春,遂紛紛出街活動。可惜本磚家尚年幼,無力躬逢其盛,實為人生一大憾事。
其二:08年汶川大地震,同胞罹難,舉國震悼。一批妄人跳出來大放厥詞,說震前多地有小蛤蟆群體登岸,明顯是地震前兆而無人關注;彼時有流行語曰“養專家不如養蛤蟆”,大有奉蛤蟆為至圣先師、創立拜蛤蟆教之勢,蠢到令人肝腸寸斷。詳見(一句話:小蛤蟆集體活動與地震無關聯,那就是到季節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