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門關見過了太多的朔風寒雪、金戈鐵馬,李廣、衛青、霍去病們一個個威風凜凜地大踏步過去后,雁門關也終于在和風細雨中,迎來了柳綠花紅、鶯歌燕舞。
公元前33年,一支由數萬匈奴和漢兵組成,洋溢著祥和、喜氣的大軍,浩浩蕩蕩地由長安向雁門關開來。那個國色天香、嬌柔百媚的王昭君此時正端坐轎中,手托香腮,幽幽地想著自己的心思。
三年前,她被選進宮中時,還是一個充滿幻想的天真少女,她本期望通過自己“娥眉絕世不可尋,能使花羞在上林”的美貌打動皇上,然后得到那個人間最高主宰的雨露垂青。但是,涉世未深的她沒有想到,她的清高和矜持使得那個老謀深算的宮廷畫師毛延壽心生不滿。毛延壽在呈送給漢元帝的畫像中,把她畫得平庸鄙俗,她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價——將近一千個日日夜夜,她都在冷宮中度過,自始至終未能一見天顏。
殘酷的現實把她的美夢擊得粉碎,她不想這樣寂寞地度過大好年華,然后變得人老朱黃,再然后老死宮中。她覺得,那些無人問津的老宮女的命運很可能降臨到她的身上。她誠惶誠恐,但她無法可想。她一個出身于平民家庭的弱女子,無權無勢,無依無靠,要改變自己的處境談何容易!
就在她惶恐不安時,一個巨大的機遇擺在了她的面前。北方匈奴首領呼韓邪單于主動來漢朝,對漢稱臣,并請求和親,以結永久之好。皇上這回顯得還比較仁慈,雖然他不舍得把自己的公主遠嫁匈奴,卻也沒有強行指派,而是下詔,看她們這些宮女誰愿意到北方嫁給呼韓邪單于。
這些宮女內心深處都對北方匈奴有著一種本能的懼怕,且不說那里是朔風呼嘯的酷寒地帶,漢人描繪的匈奴人倫未開、張牙舞爪的可怕形象,也讓她們噤若寒蟬、退避三舍。但王昭君的心里卻活動開了:坐在這里無非是孤獨地等死,遠嫁匈奴又能差到哪兒呢?何況是去做單于的夫人,那相當于匈奴國的王后啊。她權衡再三后,毅然挺身而出,“慷慨”應詔。
呼韓邪單于臨辭大會上,昭君豐容靚飾,儀態萬方, 呼韓邪驚為天人,漢元帝卻是后悔不迭。漢元帝不知后宮竟有如此美貌天仙,意欲留之。但一言既出,如白染皂,怎能失信于人,影響兩國邦交?漢元帝愛之不已,便慨然賞給王昭君錦帛二萬八千匹,絮一萬六千斤及黃金美玉等貴重物品,并親自送出長安十余里,向呼韓邪和王昭君遙遙揮手告別。
王昭君一行出長安、經潼關、渡黃河,在過雁門關時,大隊車馬在此安營扎寨,臨時休整。昭君微移蓮步,下轎透風,她看見邊上的池子里清水漣漪,荷紅柳綠,便撩裙掀衣,款款蹲下,玩水洗手——如今,站在雁門關上的昭君洗手池邊上,眼前還仿佛能看見那個傾國傾城的麗人彎腰戲水的情景。
過了雁門關,就是漢人談之色變的塞外了。王昭君忽然想起了自己年邁的父母和情同手足的兄弟姐妹,知道以后再也不能回到那個溫暖的家庭中了,甚至再也不能回到自己的祖國來了。
情到深處,昭君不禁撫琴悲歌,潸然淚下。那些隨行的漢兵將士也被昭君那幽怨的琴聲感染,紛紛抹淚,泣不成聲。如泣如訴的琴聲裊裊娜娜地飄蕩在空中,正在天際翱翔的大雁似乎也被昭君的美貌和顫抖的琴音所感動,紛紛棲落在周邊的樹枝上、草叢間,靜靜地豎耳聆聽……
昭君出塞后,和呼韓邪單于互敬互愛,呼韓邪單于因此封她為“寧胡閼氏”。不久,昭君產下一子,漢匈凝成了一體血肉,兩族自此團結和睦,國泰民安,“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雁門古道變成了祥和、繁榮的商貿通途。王昭君也成了漢匈兩國友好、和平的幸福使者,成了千百年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沉魚落雁”中的“落雁”女神。
2100年后的今天,當我徘徊在雁門關前時,我在“昭君出塞”的美好傳說故事中,看到了底層百姓厭惡戰爭、渴望和平的美好心愿,看到了19歲的王昭君柔弱軀體包裹住的那顆破釜沉舟、不屈服于命運而追求自我價值的心魂——柔美的王昭君是幸運的,她適應了歷史的潮流,用自己不屈服于命運的意志,改寫了自己的人生,也在某種程度上改寫了中華民族征伐殺戮的歷史。
但是,在這美好的背后展現在我面前的卻是我們民族亙古不絕的內斗場景,僅僅是因為“不諳世事”的王昭君未能巴結、賄賂那區區一宮廷畫師的毛延壽,這個心胸狹窄、睚眥必報的小畫師就用那點可憐、卻足以殺人的權利,將王昭君“貶黜”到了無人問津的冷宮。
但我忽然間疑惑了,不知是該感謝這個無恥的畫師,還是該痛恨他?顯然,沒有了毛延壽的從中作梗,王昭君可能很順利地就變成了漢宮的貴人、嬪妃,乃至皇后,然而中國歷史上卻會因此少了一顆光芒四射的“落雁”和平之星,中國文學史上也會因此少了一段纏綿悱惻的文壇佳話,少了數不清的燦爛詩篇。
但我想,少了一個王昭君,歷史會把另一個李昭君、張昭君推到前臺,也許我們更需要的是那一片明朗的天空。
——摘自《一個民族蒼涼的文化符號》,原載《家國往事》,李琳之著,中國文聯出版社,2015年7月版。
作者簡介
李琳之,歷史學者,出版有《中華祖脈》《家國往事》《祖先,祖先》《元中國時代》《前中國時代》等十余部著作。其中,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前中國時代:公元前4000~前2300年華夏大地場景》《元中國時代:公元前2300~前1800年華夏大地場景》和由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晚夏殷商八百年:大歷史視野下的早中國時代》三部著作,構成了其從公元前4000至前1046年一個完整的上古史體系,是國內外第一套用考古學結合文獻學揭示出黃帝至商亡這三千年歷史發展脈絡的系列圖書。
《前中國時代》入選商務印書館官方發布的“2021 歷史好書 60 種”榜單。
《元中國時代》入選“2020 百道原創好書榜年榜·人文類 ”,同時在 2020 年 “商務印書館人文社科好書讀者投票評選”活動中獲得第二名,在“歷史的回響”類別中高居榜首。
《晚夏殷商八百年:大歷史視野下的早中國時代》自2022年6月由研究出版社出版后,先后入選了長安街讀書會2022年6月第5期好書、百道網2022年7月好書、中國出版集團2022年7月好書,以及中國社會科學網“社科好書”、今日頭條好書等推薦榜單。
舉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