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塔爾世界杯小組賽,D組末輪。
衛冕冠軍兩戰積6分,出線高枕無憂,遂在與突尼斯的比賽中幾乎寄出全替補,讓主力隊員休養。
澳大利亞積3分,由于突尼斯很難大勝法國,所以他們只需和丹麥打平基本確保出線,后者則是只積1分,必須取勝才能出線。
因此,在同時開打的情況下,澳大利亞和丹麥的生死局會更激烈,更有看頭。
論世界排名、腳下功夫、球隊綜合實力,丹麥均優于澳洲袋鼠,在90分鐘的血戰中,更看好丹麥無疑是多數人的選擇。
可實際情況是,在扛住丹麥人上半場兩邊路的沖擊后,澳大利亞人充分結合自身特點布置防守,直接把丹麥人的心態守崩了。
這是一場教科書般的防守勝利。
----------
丹麥隊開場攻得很兇,把節奏帶得很快,他們想盡早進球,掌握勝利主動權。
主要的進攻套路有二。一是兩翼齊飛,下底傳低平球到中路。二是后場斜長傳找邊路身后球。
總的說來,就是圍繞邊路做文章,尤其是右路突擊非常頻繁,澳大利亞左后衛貝西奇一度被針對得很狼狽。
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面對兇猛的邊路突擊,澳大利亞的防守站位多數時候是4-4-2,有時會因為人盯人顯得像4-3-3。
他們守得并不保守,主教練的戰術部署明顯不安于以0:0收場,而是在做好防守的基礎上伺機反擊,等進球機會。
最開始澳大利亞只有禁區中路的防守靠譜,看起來丹麥兩邊路只要多突破幾次,袋鼠軍團的中路失守只是時間問題。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丹麥隊得勢不得分,澳大利亞在中場向上逼搶攔截到傳球的次數開始增多。
搶下球后,他們踢得很簡潔,前方有空間就朝前帶,前面靠近丹麥后防線就來一腳縱向起球轉移。
雖然球被克里斯滕森等人反斷的次數不少,但讓丹麥由后場降速慢悠悠向前重新推進,澳大利亞保證了皮球不長時間停留在自己的禁區附近,他們可以有條不紊的組織全隊的防守站位。
在上半場臨近結束的時候,一個趨勢已經逐漸顯現:
丹麥隊越來越多的嘗試長傳到前場邊路以避免中場地面傳導時澳大利亞人的絞斗。他們確實可以靠邊路球員將球推進到很深的位置,但射門前的最后幾腳傳和帶總是處理得不好,技術還是不夠細膩,且總是踢低平球到禁區中路,多次被澳大利亞人密集的防守解圍。
看至此,我不禁有兩個疑問:
1.丹麥為什么邊路打穿后,只踢貼地球傳中而不嘗試起高球?
2.遲遲得勢不得分,中路推進越來越困難,丹麥會不會有可能突然比分落后?
下半場一上來,澳大利亞加強了邊路人數的堆積,丹麥的突破開始吃力。
走中路依舊不討好,澳大利亞的逼搶攔截強度在線,丹麥人多嘗試幾次便發現中路根本推進不了。
他們只能硬著頭皮繼續從邊路走,可澳大利亞10個人已編織出一張密不透風的蜘蛛網,還是4-4-2的站位,強在每個人的防守覆蓋面都很廣,遇高空球的爭頂更是占盡優勢。
丹麥人久攻不下,卻又必須先進球多進球才能拿3分,他們只能壓上,而后防線四個人的間距一直很大,上半場就被澳大利亞人瞄準這些間隙插上接身后球,只是那會丹麥人體力還夠充沛,注意力還在,防守隊員一個加速就跟過來搶斷或解圍。
但攻方不進球很難90分鐘保持專注,于是在第60分鐘,澳大利亞人后場搶斷后發動快速反擊,7號萊基得到一對一丹麥后衛梅勒的機會,他頗為冷靜地帶球兩次變向,讓梅勒找不著北,銜接上一腳奔球門遠角的低射,小舒梅切爾俯身撲救無法碰到球,取得領先的澳大利亞一只腳已跨進1/8決賽。
丹麥人中路無法推進,邊路也逐漸一對一無法突破,于是他們比上半場末段更頻繁地起球傳邊路,企圖繞過中場直接到前場,打澳大利亞人身后,再通過邊路隊員吸引防守人過來后傳中找機會。
可是邊路隊員在速度和體力上逐漸不占優,他們開始屢次過不了防守人,也就無法讓中路隊友有大的空間后再傳中,而澳大利亞人對禁區中路的保護全場都很穩,后期還上了五后衛,丹麥幾個人對中路爭頂的一群澳大利亞人確實明顯處于劣勢,越爭頂越失去信心。
如此僵局,只能來幾腳遠射試運氣了,但澳大利亞人都有正面堵槍眼的決心,數次讓門將見不到球,這還讓丹麥如何談得上扳平甚至反超比分呢?
在傷停補時還有差不多5分鐘的時候,丹麥人控著球但已經不知道怎樣能進球,他們對澳大利亞人的防守沒法,行至此,比賽勝負已經交代了。
收看更多體育評論,關注我的公眾號:老張侃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