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萊州市萬家村,一果農到自家蘋果園除草時,在地上看見一個白白胖胖的“大饅頭”。
果農試圖撿起饅頭,結果發現饅頭底下還連著根,長在地里。看著白饅頭很像傳言中的“太歲”,果農覺得很邪性,不敢輕舉妄動,干脆給新聞媒體打電話爆料。
第2天,電視臺請了專家過來查看,這才揭開真相,原來詭異的白饅頭是馬勃菌。
馬勃菌入藥
馬勃菌是一種野生蘑菇,但是長得一點都不像蘑菇,沒有常見的菌蓋、菌褶、菌柄,圓乎乎的就像一個饅頭,難怪初次看見它的果農不認識。
雖然果農不認識,但是藥農一定會認識,馬勃菌可是狐仙傳授下來的神藥。
相傳在盤山鎮,有個外號叫馬半仙的外科醫生,他手里有兩種神藥,接骨丹和止血散。這兩種藥的配方來自狐仙,藥力神奇有效,骨斷能續,血流即止。
馬半仙的秘制神藥,倒真是狐貍教會他的。一次,馬半仙跟著押鏢的車隊趕路。車旁跑過一只狐貍,鏢師揚手射出飛鏢,扎穿狐貍后腿。狐貍瘸著腿逃進草叢,馬半仙跟著追過去,看見狐貍跑到一個圓乎乎的褐色果子旁邊,用傷腿扒拉著果子。薄薄的果皮突然裂開,噴出一股灰色煙霧,落在傷口上,流血就止住了。
等狐貍走開后,馬半仙細細觀察果子,才發現果子是熟透了的馬勃菌。
馬勃菌剛長出來的時候,是一個白胖的饅頭,表皮有彈性。切開幼嫩的馬勃菌,里面是密實的白色菌肉,跟其他野生蘑菇差不多,這時的馬勃菌能切片下鍋,炒熟了吃。
但是當它成熟以后,表皮會變成褐色,而且表皮特別薄,一碰就會裂開,噴出里面粉塵一樣的真菌孢子,這時的馬勃菌就沒法吃了。一肚子粉塵的褐色圓球蘑菇,有好多形象的別名,叫作:馬糞包、馬皮包、馬泡菌、馬蹄包、藥包子、灰包、牛屎菇、雞腎菌、地煙等等。
馬半仙回家后,嘗試著在祖傳的止血散和接骨丹的配方里,再加上馬糞包這一味配料,結果兩種外傷用藥的療效都大大增強了。藥到病除的新配方,為馬大夫贏得了“半仙”的稱呼。
如果你是南方山里長大的孩子,對馬皮包應該不陌生。小時候上樹下河打架,磕破手腳后,都是用馬皮包止血。效果比云南白藥、碘酒之類的還好使,不僅止血快,傷口也不容易感染。只是灰褐色的孢子涂在皮膚上,黑黑的一團有點難看。
在《本草綱目》和《中國藥典》里,都記載了馬勃菌的療效。馬勃孢子味辛,性平,無毒,有抑菌、消炎、止血的作用,適用于黏膜炎癥。拔牙后的創口出血,馬勃藥粉很管用。
馬勃菌個頭
除了入藥之外,馬勃菌最大的特點是個頭大。
大多數馬勃菌能長到10厘米以上的直徑,最大的馬勃菌直徑超過1.5米,重20公斤,一朵蘑菇足夠一家人吃上好幾天了。
馬勃菌分布得挺廣,不僅我國有,歐洲、北美洲都有。因為圓圓胖胖像泡芙,它的英文名字就叫泡芙菌。
印第安人也會用馬勃菌的孢子來止血,做外傷涂藥。另外,他們還會把馬勃菌切成細長條,用來當火線引火。蘑菇點燃后,比干枯的樹枝更耐燒。最有趣的是,白人入侵印第安領土時,印第安人會故意引領白人跑到長滿馬勃菌的樹林里。白人腳踏到馬勃菌上,蘑菇冒出一股黃褐色的煙霧,像是有毒的“毒氣彈”,足夠把白人嚇跑了。
一個像籃球那么大的馬勃菌里,含有7萬億(7兆,7,000,000,000,000)粒孢子。7萬億是個什么概念?如果每一粒孢子都能長成一朵蘑菇的話,世界上每個人都能分到875朵馬勃菌。
馬勃菌食用
名叫馬勃菌的野生蘑菇有好幾個品種,有些能吃,有些不能吃。
山東蘋果園里長得像饅頭一樣的馬勃菌,叫作大馬勃,幼嫩時期可以食用。
看一張細節圖,再鋒利的刀,也很難把大馬勃切成光滑的切口。大馬勃的切口自帶纖維紋路,切開后更像饅頭了。大馬勃沒有特殊味道,口感就是普通蘑菇,跟其他蔬菜,或是肉類一起炒都行。
圖片上是頭狀禿馬勃,長得像人的腦子。它跟大馬勃差不多,在幼嫩時期,菌肉結實,能吃,有專門人工培育供食用的頭狀禿馬勃。
圖片上是橙黃硬皮馬勃,黃色外皮,切開后的菌肉是紫黑色,看著像豆沙包,但是有毒,這個不能吃。
最后一個問題,到底哪種野生蘑菇能吃,哪種有毒不能吃?
沒有一目了然辨認有毒蘑菇的方法。
吃蘑菇,我們只能采用最安全的方法:市場售賣的蘑菇能吃,自己認識的蘑菇能吃,其他的統統都不要嘗試。
好了,馬糞包馬勃菌的秘密先聊到這兒。
關注法蘭西is培根,為你講解自然界的秘密,下期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