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吉林省和龍林場工作人員,在長白山林區,遇到一只穿越國境公路的小獸。
黑臉黑尾巴的小獸,身穿淺黃毛衣,黑毛褲,在10米遠的距離站住,警惕地盯住來人。工作人員拿出手機給它拍了張照,小獸放棄了越境企圖,轉身跑回林區。
小獸細長的身形有點像黃皮子,不過它的個頭比黃皮子要大得多,四條腿也要長得多。它是黃皮子它們家的遠房親戚,名叫蜜狗子。
雖然是親戚,蜜狗子的戰斗力可比黃皮子要強上好幾級。它能單挑獼猴,群毆大熊貓,戰斗力直追鼬科家的“平頭哥”蜜獾。蜜狗子戰績顯赫,擁有像狼一樣的圍攻戰略,人送尊稱“鼬科之狼”。
關于蜜狗子的戰斗力,我們從頭說起。
蜜狗子是一只貂
蜜狗子最愛的食物是蜂蜜,這正是它名字的由來。
除了裸露在外的鼻子和耳朵之外,蜜狗子的臉上身上全覆蓋著毛發,能防住蜜蜂的攻擊。有著一雙利爪,樹上樹下都身手敏捷的蜜狗子,一只就能毀掉一個野生蜂巢。另外,它還會趁著天黑,偷偷摸進人工養蜂場,咬穿木頭做的蜂箱,偷吃蜂蜜。
雖然叫蜜狗子,但它不是狗,而是一只貂(diāo)。在鼬科貂屬的家族里,蜜狗子是個頭最大的一只,體長45~65厘米,體重2~3公斤。另外,它也是貂族里,全身顏色搭配最鮮明的一只。黑臉白下巴,頸部到前胸是鮮黃色,學名叫黃喉貂。
貂族最大的特征是,全都披著一身厚實防寒的貂皮大衣,能抵御冰天雪地的嚴寒,比如紫貂、水貂。不怕冷的貂族,大多數都居住在北方,除了蜜狗子。
蜜狗子的足跡,從北一直走到南。它的分布范圍,比其他貂族要廣闊得多。最北的地方,分布在俄羅斯的遠東地區。在我國從東北到西南,到處都有它的身影。最南的地方,分布在馬來西亞的婆羅洲。
跟其他一直生活在北方的貂族兄弟相比,蜜狗子的絨毛不夠厚實,針毛也不夠稠密。因此,貂皮大衣的原料沒有蜜狗子的份,它也因為毛皮質量不佳,逃脫了被人類捕獵的危機。
除了生活在南方之外,蜜狗子還是貂族里唯一的“社會貂”。其他貂族兄弟都是獨居,而蜜狗子是群居,群居的蜜狗子也是戰斗力最強的貂,不僅能單挑,還會群毆。
單體作戰,群毆對戰,全都在行
雖然外貌上有點像黃皮子,但是蜜狗子的戰力吊打黃皮子。黃皮子鉆地洞、吃老鼠。而蜜狗子不僅跑得快,還會爬樹,它的食譜遠比黃皮子的要豐富。食譜包括嚙齒類的各種老鼠、松鼠、兔子,鳥類,爬行類,兩棲類,甚至還有個頭比自己大3倍以上的有蹄類,和靈長類。
蜜狗子的視力和聽力都很敏銳,在白天捕獵。跟其他獨居的貂族不同,蜜狗子夫婦很恩愛,雌雄終生不換。晚上上樹,抱在一起取暖睡覺,白天下地,通力合作捕殺獵物。恩愛夫婦家里的孩子也很幸福,有時候,孩子成年后都不會被趕出家門,還能跟爸媽和弟妹在一起,一大家子外出活動,有人曾看見過多達11只蜜狗子的群體。
跟單體作戰相比,群體捕獵可以挑戰個頭的獵物。蜜狗子的獵物中,個頭比自己大的獵物比比皆是。蜜狗子的制敵絕招是,快速接近獵物,趁其不備,突然咬住獵物的喉嚨。尖利的牙齒刺穿敵人的氣管,或是扎破頸動脈。這一招斃命的手段,對付大個頭的獵物有奇效。
圖片上在印度的科貝特國家公園,2只蜜狗子捕殺一只恒河猴。
這張圖片是在越南,2只蜜狗子,捕殺一只小靈貓。
這張圖片是2020年1月,在湖北的神農架國家公園,蜜狗子獵殺小麂。小麂(jǐ)還有個名字叫山羌(qiāng),因為經常獵殺山羌,在臺灣,蜜狗子的名字叫羌仔虎。
在俄羅斯的遠東森林,冬天蜜狗子最愛的獵物是香獐。2、3只蜜狗子,把香獐趕到結冰的河面上,趁著香獐腳滑跑不快,一撲而上,咬斷香獐的喉嚨。1只10~12公斤的香獐,足夠讓2只蜜狗子吃上3天。
除了以上獵物外,記錄中,蜜狗子還捕食過毛冠鹿、梅花鹿和野豬崽,其中,最傳奇的捕獵記錄是群毆一頭大熊貓。2014年11月,四川唐家河自然保護區內,工作人員發現一頭3歲的亞成年體大熊貓坪坪,受了嚴重的外傷。坪坪肚皮破裂,露出腸子。工作人員帶回坪坪,緊急手術,給它縫合傷口,一共縫合了100多針??上浩菏中g后只堅持了1周,后來因為敗血癥而死亡。殺害坪坪的兇手,就是一群蜜狗子。(圖片上是受傷的坪坪)
總結
自然界里,蜜狗子幾乎沒有天敵,在東北虎和黑熊的糞便里,偶爾會出現蜜狗子的殘骸,不過次數很少。蜜狗子不怕老虎,食物稀少的寒冬,它會跟在東北虎身后,撿一點東北虎剩下的食物殘渣吃。
雖然蜜狗子分布廣泛,沒有瀕危危險,但是它是我國二級保護動物,也是森林生態系統健康的指示物種。
在南方很多森林里,食物鏈頂端的虎、豹、熊等大型猛獸都已經消失了,體型瘦小的蜜狗子肩負著越來越重的責任,成為捕食鏈里,維持生態穩定的重要物種。
好了,蜜狗子黃喉貂的秘密先聊到這兒。
關注法蘭西is培根,為你講解自然界的秘密,下期見。
參考資料:
1、Yellow-throated Marten Martes flavigula observed hunting Small Indian Civet and chickens in Vietnam
2、Cooperative hunting in the yellow‐throated marten (Martes flavigula): Evidence for the not‐so‐solitary marten?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