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末,知識網紅羅振宇做跨年演講,提出“在不確定性中尋找確定性”,但他既沒畫出“不確定性”的重點,也沒能給出“確定性”的答案。
接下來的日子,世界風云突變,舊的邏輯分崩離析,新的范式還沒落地。
逆全球化,供應鏈阻隔,通脹高企,又猛烈“收水”,資本市場上“黑天鵝”和“灰犀牛”頻現……一系列不確定的因素紛繁復雜。
全球的GDP增長也隨之下滑,世界銀行預測,2022年全球增速只有2.9%,更多機構預測,2023年的全球增速將降低到1.7%以下。而IMF副總裁戈皮納特還補刀:最壞的時候還沒到來。
種種慞惶,來得猝不及防。
按螞蟻集團副總裁、數字科技事業群總裁蔣國飛的話說:“在充滿不確定性的周期里,目前,產業數字化,是最大的確定性機會。”
的確,區塊鏈、Web3、元宇宙等新興數字技術,逆勢破圈,四處刷屏,成為大家求生求變的新希望。
只可惜,這些高精尖技術,讓普通玩家難以上手。
大家只知道它們:再造數字化信用、自動確權、保證利益分享,能搞起虛擬社交、虛實交互……酷炫又科幻。
但怎么用它們,怎么驅動業務落地,怎么融合內外資源做產品、運營創新……一切就像TED創始人Dan-Ariely說的:每個人都在談論它,但沒幾個人知道怎么做。
比如,在“3法1條例”實行后,數據安全、隱私保護成為先決條件,成熟的大數據技術怎么串聯新技術,適應新規則?
再比如,小郝眼見著一家供應鏈金融平臺,執著于區塊鏈的信用范式,自己拼資源組鏈,半年時間燒掉海量融資,又叫停區塊鏈應用……沉沒成本之高,令人咋舌。
無疑,若不能普惠,讓多數人有獲得感,再炫酷的區塊鏈、Web3等,也只是1972年就已成熟的“觸摸屏技術”,1975年就躺在柯達倉庫的“數碼拍攝技術”。
它們需要能把自己發揚光大的蘋果和尼康。而螞蟻正是這樣的角色。
從早期自研OceanBase起,螞蟻集團數字科技線,就努力解決“卡脖子”的技術難題,加速技術產業化、普惠化。
比如,2017年,螞蟻一群技術極客為了捐贈追蹤、真品溯源,搞起區塊鏈,之后運用于跨境支付、醫療、拍賣等領域,拿下權威機構Forrester-Wave評選的“領導者”認證。
與之類似,其隱私計算在全球iDASH(隱私計算)大賽奪冠,分布式數據庫技術,打破了TBC性能測試的世界紀錄……
當這些新技術,被常熟農村商業銀行、奇瑞商用車、晶燦玻璃等小玩家用起來,解決了難題,省去了麻煩,那些“不確定”帶來的喪,都被數字化的“確定性”治愈。
請相信,經歷寒冬,用自己的確定性對沖外界的不確定,活下來,便能成就偉大的生命。
讓數據流動,讓淘金更容易
2010年14頁的專題《數據,無所不在的數據》轟動業界。2012年《大數據時代》風靡國內,大數據技術在國內瘋長。
2013年起,大數據成為多國戰略,國內科技巨頭紛紛推出相關應用,2015年,《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發布,大數據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進入實質性階段。
2018年左右,各項數據顯示,大數據產業發展、技術創新、應用拓展、行業滲透,都突飛猛進。2020年,數據正式成為“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之外,第5大生產要素。
結果,“用戶畫像、行為分析、推薦響應”等手段飛快落地,公認的效果好,花費少。點數成金,成為共識。
但意外來到,崩壞了原有的軌道。
外賣、網約車、在線旅游“大數據殺熟”案例此起彼伏,規范大數據的呼聲越來越高。“3法1條例”快速補位,原有的玩法徹底出局。
這讓數據的流動、交換戛然而止,大數據分析所必須的“大”無從談起。它就像商貿、金融一樣:美在流轉順暢、融會貫通;痛在畫地為牢、積重難返。
舉個例子,汽車品牌拿不到車輛的數據,無法準確把握用戶偏好、使用場景,改進工藝、升級配置、優化生產,都變得困難重重。
而現在,大數據要打破停滯的僵局,重新流轉、融會貫通,就必須加載隱私保護、數據安全的“濾網”,區塊鏈、隱私計算正是解藥所在。
像奇瑞就與螞蟻鏈合作,在每輛商用車植入“車規級”區塊鏈模塊,融入密碼學、隱私計算等多種技術,保證數據“可用、不可見”,兼顧隱私和安全。
這樣,電池、行車等數據加密后上鏈流轉,用奇瑞商用車公司總經理鮑思雨的話說:數據支撐下,打通全鏈條數據價值,數字化轉型有了依靠。
類似的,“全球航運商業網絡GSBN”,涉及貨運、買賣等合作方更多,它借螞蟻鏈、甲骨文、阿里云等公司技術,打通各方數據,“無紙化放貨”;2-3天的放貨流程縮短到1、2小時,大大加速貨物周轉,緩解了中小企業回款慢的壓力。
一句話:區塊鏈、隱私計算護駕,數據供應鏈建立起合規可靠的路徑,數據作為生產要素流動起來,打破邊界,重新組織生產關系,形成了高度靈活的產業協同。
這就像《大數據時代》說的:“真正的變革,在數據本身和咱們如何運用數據。”無論是螞蟻這類平臺,還是眾多應用派企業,都會明白:方法做對,才能事半功倍,否則,只有白白受累。
小企業也能用上高科技
“總有事故添堵,到處縫縫補補。”這是兩年來,小企業共同的心聲。
近兩年,上游能源、原材料瘋漲,下游需求不給力,利潤一再被擠壓,小企業經營難上加難。
磚家們總說:更深刻的原因是,它們轉型不能、創新不足——但就是給不出解決難題的方案。
這無異于,一群不求甚解的理論家,告訴用“珍妮紡紗機”的小作坊主們:你們要提高效率,不然活該卷生卷死。
但后者需要的是,阿克賴特那樣的實干家。因為他能給出新技術,制造出水力紡紗機,讓效率提升數十倍,讓工坊進化成工廠。
可見,能解決現實問題的新技術,才不是耍牛氓的口High。
比如,做水晶飾品的晶燦玻璃,是夫妻檔起家的小企業,產品遠銷印度、巴基斯坦和歐美。
只是,外貿涉及買賣、貨運、信用證等太多環節,麻煩多多,哪怕是熟人間的生意,一套運作下來,少則個把星期,多則個把月。
小企業的回款被流程拖沓,常常缺錢,不能投入再生產,拓展新業務。
而2020年9月,晶燦老板娘袁晶,通過螞蟻鏈Trusple,把公司主打的水晶飾品銷往墨西哥,在次日就收到貨款,比以往節約8成時間成本。
因為Trusple是跨境貿易履約平臺,它匯集報關、支付、稅收等外貿環節。當晶燦和賣家產生一筆貿易訂單,Trusple自動上鏈,啟動數據流轉。
在區塊鏈構建的信用體系下,它省去大量人工審核流程,銀行會基于訂單約定的條件付款,自動支付給晶燦,后者不再怕買家拖賬,又能基于訂單的信用記錄,獲得更多融資便利。
終于,晶燦這類跨境小賣家,也能掌握“回款”生命線,在常常撕裂的國貿關系中,提高自己的“確定性”。
而去年,銀行業的小后輩,云南富滇銀行,用SOFAStack沉淀的方案,搭建核心帳務系統,融合OceanBase數據庫,構建分布式底層構架,1年時間,就做出媲美大行的云原生體系。
結果,其每分鐘交易能力提升80倍,手機銀行用戶數同比增長3倍,七年來頭一回實現兩位數增長。
同樣的數字化絕招,還被“常熟農村商業銀行”等小伙伴學習,效果也是直給又逆天(交易能力提升46倍)。
他們不必像周杰倫那樣,高薪挖人,接入一站式系統,就能享受數字經濟的加持——上系統,上鏈又上位。
用蔣國飛的話說:這才是數字經濟“修路工”該做的事。如今,螞蟻科技已經深入80+行業,提供上述“全托”方案,解決9000+客戶的切身難題。
無疑,科技大廠們,正像360周鴻祎說的:做好配角,打好輔助。定位21世紀的阿克賴特,幫“韌性、確定性”等大詞落地,那才是它們該有的真狠活、真覺悟。
現在,數字經濟占GDP 39.8%,早已突破20%的科技奇點,正加速奔向50%以上的絕對領域。大勢所趨下,Web3、區塊鏈等“硬科技”必定加速實現。
此時,無論是大廠還是小玩家,就像《論語》里講的:站好位置,就會有“眾星拱之”。
是這樣蹭大勢、成大事,還是繼續迷信陳舊的常識,聰明人必定會看對又做對。
不是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