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22年12月15日晚,第23期企業史讀書會在線上如期舉行,閱讀書目為道格拉斯·C·諾斯(Douglass C.North)的《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成就》。本期讀書會由福建師范大學社會歷史學院、中央財經大學經濟學院經濟史學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南京大學新中國史研究院與中國社會科學院欠發達經濟研究中心聯合舉辦。
另第24期讀書會將于2023年1月5日晚上19:30召開,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高超群教授主持,閱讀書目為亞諾什·科爾內(Janos Kornal)的《短缺經濟學》上卷(注:下卷將在第25期讀書會進行討論),敬請關注!
本期讀書會由福建師范大學社會歷史學院林立強教授主持,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央財經大學、福建師范大學、南京大學、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山西大學、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江西財經大學、太原科技大學、山東財經大學等海內外60余位高校學者、碩博士生及企業界人士參與其中。
在主講環節,福建師范大學社會歷史學院博士研究生曹寧同學分別從學術沿革、大問題、主要內容、譯本比較和思考五個方面進行講述。她通過分析傳統經濟史向新經濟史的轉變來定位新制度學派的發展,并系統討論了諾斯《西方世界的興起》《經濟史中的結構與變遷》和《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成就》三本書之間的接續關系。此外,曹寧同學層層分析了本書中作者所關注的大問題,從不同國家發展路徑的差別到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再到經濟的增長問題,最高層次則是人類社會的發展問題。在講述主要內容時,她不僅對諾斯的制度變遷理論進行了框架性的梳理,還結合隋福民的《創新與融合:美國新經濟史革命及對中國的影響:1957-2004》和韋森的《再評諾斯的制度變遷理論》評價了該理論的優缺點,并對20世紀90年代以后諾斯理論的新進展進行了介紹。目前關于本書的翻譯中國學界共有三個譯本,曹寧通過比較認為臺灣國立清華大學教授劉瑞華(1984-1991年師從諾斯)所譯版本更具有參考性。最后曹寧同學對新制度變遷理論在中國的適用性問題表達了自己的看法,她認為相比于“有效率的經濟組織”在西方世界發揮的作用,在中國“穩定性的政治組織”則是其成敗所在。
(東西方對比圖——由曹寧同學繪制)
在評論環節,南京大學歷史學院博士研究生徐家貴同學分析了制度變遷的路徑。諾斯之所以關注制度變遷的路徑問題,是想回答兩個根本性的問題:第一,隨著時間推移,是什么決定了社會、政治、經濟的演化的不同模式?他認為“路徑依賴”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歷史解釋變量:一些微小的歷史事件可能導致某些制度產生并沿著某種路徑長期沿存下去。也就是制度變遷的路徑不具有必然性、絕對性。第二,如何解釋長時間成就持續低落的經濟體系依然得以存在?諾斯指出,有兩種力量型塑制度變遷的路徑:一是報酬遞增;二是顯著的交易成本導致的不完全市場。中央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研究生丁于芩同學則主要分析了制度、組織、正式約束、非正式約束、路徑依賴等關鍵概念,并指出由于路徑依賴的自我強化模式,所以經濟績效極差的制度可以生存且長期存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研究生張靜宜同學從諾斯制度變遷理論的形成過程和分析方法兩方面進行了評論,她歸納出諾斯經濟思想演進的蹤跡:經濟增長→競爭性市場作用→降低交易成本→進行制度變革。在分析方法上她認為諾斯主要基于兩點,一、批判新古典:(1)重視新古典中忽略的人類合作問題;(2)修正新古典中人的行為假定;(3)重視新古典交換中忽視的交易費用;二、運用新古典:(1)價格決定論:相對價格的根本性變化乃是制度變遷的最重要來源;(2)帕累托效率改進:研究制度均衡和制度變遷的動力;(3)規模報酬分析。
(制度與組織對比圖——由曹寧同學繪制)
在討論環節,中國社會科學院博士曲冠青同學提出是否可以將影響經濟增長的根本因素看作是人口和技術?曹寧同學認為,在諾斯的思想體系中他認為相對價格的變化是制度變遷的最重要根源,而引起相對價格變化的則是人口增長問題。蘭日旭老師進一步解答了曲同學的問題,他認為在《西方世界的興起》中諾斯是把制度是看作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到了《經濟史中的結構與變遷》和《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成就》時,他就把制度看作是經濟成就的重要因素,而不是決定性因素。山西大學博士研究生、太原科技大學段志鵬老師認為諾斯的制度變遷理論似乎不能解釋為什么不好的制度沒有向好的制度過渡,或者說不好的制度如何向好的制度發展?
(第一篇 制度——由曹寧同學繪制)
在總結環節,蘭日旭老師分享了他閱讀本書后的三點體會。第一,跨學科交流的重要性,諾斯的這本書最大的特點就是特別重視使用歷史的證據去驗證理論;第二,研究應該具有明確的問題導向,諾斯就是從新古典模型入手不斷地進行修正、改進和創新,進而提出一個制度分析框架;第三,關于使用理論的問題,了解了諾斯的制度變遷理論未必可以直接使用,但是我們可以反思這一理論在中國的適用性。我們應該如何用制度變遷理論來分析中國經濟史,按照制度的演進蘭老師把近代劃分到1883年左右,把新中國劃分到1952年。他也認同曹寧同學講到的相比經濟組織,中國確實是更強調政治團體。如果未來我們要用制度變遷理論分析中國時,可能也要把諾斯在本書中所講的制度變遷的前提跟中國制度變遷的前提進行對比,才能去批判或者是修正制度理論。蘭老師還回答了前面幾位同學提出的“關于先有組織還是先有制度?”的問題,他認為應該是先有頭腦中的觀念也就是非正式制度,才推動了組織的產生,然后在此基礎上建立了正式規則。
(第二篇 制度變遷——本圖由曹寧同學繪制)
李玉老師則圍繞本書分析了經濟史的建構性與存在性。他把新古典經濟學理論的建構性總結為三點:1、假定條件與諾斯的批判(“經濟學從來解決不了經濟問題”);2、新古典經濟模型的缺失(交易成本的忽略、制度要素的缺失);3、技術問題的處理(技術的外在性)。在此基礎上,李玉老師認為諾斯希望盡可能反映經濟史的存在性,主要體現在制度的重要性、制度變遷過程、制度變遷的復雜性、多重博弈與動態博弈、制度變遷理論的一般性意義上。那么諾斯是如何建構的呢?他發現了從交易到交易成本,再到決定交易成本的制度。然后,他又分析了變遷的路徑(報酬遞增、市場不完全)。諾斯的理論對于經濟史研究而言非常具有借鑒性,他把制度的內涵擴大與深化,分析了制度變遷的路徑與動力,還對制度的內與外(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包括影響經濟制度的政治、文化因素都進行了分析。最后李老師提到諾斯的理論也具有相當程度的有限性,比如“經濟效應的衡量標準是否唯一?制度變遷理論的假設是基于‘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之上嗎?制度變遷不具有決定性與規律性(必然性與偶然性)?”等等。
(第三篇 經濟成就——本圖由曹寧同學繪制)
高超群老師提醒同學們注意諾斯分析制度變遷的方法論。除了演繹和例證方法,諾斯是如何論證其制度變遷理論的?這一問題有待繼續深挖。關于本書,高老師認為作為科斯交易費用理論的延伸,諾斯把交易費用拓展到了制度、國家和意識形態領域。科斯用交易費用解釋了企業的存在,諾斯則在更深層次上用交易費用解釋制度和組織存在的必要性。在本書中諾斯實際上就是回答了三個重要問題:一是為什么需要制度存在;二是制度為什么會變遷;三是為什么制度變遷沒有導致制度趨同。高老師也分享了閱讀本書的啟發,關于歷史有什么用的問題,從本書中我們可以看到因交易成本而產生的路徑依賴,要理解現在,必須追溯過去。進一步講,研究歷史可以為決策提供參考經驗。那么為什么研究者們要書寫不同的歷史?這是由于研究者們會塑造不同的意識形態和觀念,然后形成不同的偏好,進而對當下的決策產生影響。通過不同人書寫的不同歷史,把歷史的連續性進行多樣化的建構,馬克思主義者有自己的一套建構體系,制度學派的學者也有自己的建構等等,對歷史建構不僅能夠論證當下的合法性,同時也能夠創造未來。
本次讀書會于22:40結束,會議時長3個多小時,氣氛熱烈,林老師肯定了本次讀書會當中同學們的討論,并感謝了各位參會老師對讀書會的指導。最后,林老師宣布下期將閱讀《短缺經濟學》,由于該書篇幅較長將分兩期讀書會(第24、25期)討論。年關將至,第24期讀書會在1月5日舉行后讀書會活動將暫告一段落,待2月16日后再行恢復,感謝大家一直以來對讀書會的支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