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音樂愛好者或音響、耳機愛好者都有選擇一套hifi器材的需求,那究竟該選擇一套什么樣的音響產品呢?當大家帶著這樣的需求進行選擇時,會有一堆的疑問,會面對很多的產品和各式各樣的看法。產品會有針對各種用途和各種價位的產品,而看法這里面會有真知灼見,也有帶歪路的誤導。本文試著從盡量公正和客觀的角度給出一些建議,希望能幫助到你。
由于自己的水平和見識有限,因此,本文也不一定就一定正確,如果與你的看法有差別,可以討論。但如果認為自己的看法就一定是正確,不接受分辯,那你是正確的。
繼續上篇,本篇大致談一談在選擇hifi音響時容易碰到的誤區或一些似是而非的觀點,希望能幫助到你選擇一套真正適合你的音響。
二、選擇器材容易被誤導的一些觀點
在網上有太多的各種關于音響器材的觀點。基本上來說,過于極端的觀點都是或多或少的誤導(但確實會更受歡迎和有流量),尤其是迎合初燒的想法的那類。對于剛入門的朋友,不要一看見跟自己想法一致就高潮,也不要因為跟自己想法不一致就要否認和杠。能獨立思考,有自己的分辨能力,這是提高自己的有效途徑。
第一、hifi器材和監聽器材之爭
監聽的器材有好有壞,有高端也有低端,hifi的器材同樣如此。因此,一刀切的觀點或多或少是有問題的。
hifi或高保真是有標準的,國家、國際和行業都有一系列的標準,但很遺憾監聽并沒有(如有,煩請指出)。監聽只是一種用途,不是風格,更不代表器材好壞和檔次。實際上,嚴格符合hifi標準要求的器材,都可以用于監聽。反過來,很多監聽器材用于欣賞音樂不行。原因很簡單,監聽的用途很多,但欣賞音樂不在其內。因此,如果你的用途是工作,買相應用途的監聽沒問題。如果是欣賞音樂,那么不推薦購買只能用于監聽的器材,不過,注意這不是說監聽一定不能用于欣賞音樂。只是說對于監聽來說,欣賞音樂不是它需要的用途而已。
第二、染色和還原之爭
有很多人會說什么“還原的器材不好聽”,或者等效的“好聽的器材都是帶染色的”。對此,筆者只想說:
如果說“還原的器材不好聽”,和直接說錄音不好聽,其實沒啥區別。哪可能嘛,錄音要都不好聽了,那錄音師就該被炒魷魚了(不是水平有問題,就是有毛病)。hifi就是高保真,高保真就是要還原,如果高保真要不好聽,那大家還發什么燒呢,花這個冤枉錢干嘛。
還有人會扯什么“現場的聲音就是這樣的”云云,這就是欺負你沒有聽過現場或者他自己也沒有聽過。音樂現場如果不是優美的、迷人的,讓人腎上腺素上升、多巴胺狂分泌的(音樂也一樣),那些花大價錢去聆聽音樂會的人豈不都是傻子。雖然不是每種音樂你都喜歡,但對喜歡它的聽眾,它也是很迷人的。什么“現場不好聽”,什么“錄音就這樣子”,都可以用上圖進行解釋,嘿嘿。
不可否認,某些器材(主要是音箱)確實染色非常明顯,而某些染色會讓一些音樂聽起來更好聽(反過來也會讓另一部分音樂難聽,最均衡的適應面最廣)。但是,真正還原錄音的器材/音箱也一定是非常迷人的,越能高保真的還原越好聽。其實,真正高端的器材和音箱,就沒有難聽的。雖然可能你不那么喜歡,這和美女一樣,你不一定喜歡某個美女,但一定不會說她丑。難聽的器材/音箱,一定是在某方面有缺陷的。
最誤導人的是那種強行號稱自己是“還原錄音”卻很難聽,而把別人好聽的稱為“染色”的產品。碰到這種產品都繞路!
第三、參數與聽感之爭
確實存在某些參數看起來很好,但聲音一般般甚至很難聽的器材的,反過來也一樣。原因很復雜也很簡單:首先,音響器材現有的參數是不完整的(尤其是音箱)。因此,公布的參數很好并不意味著真的是參數好。其次,通過一些方法,可以讓器材某方面的參數變得很好。比如通過大回路負反饋電路可以讓功放解碼的失真變得很小,通過EQ讓音箱的頻響變得很平直等。但有利有弊,它極可能劣化了其它的參數(但可以不告訴你或不公布)。而音響器材的表現往往是由它的短板決定而非長處決定的。很多人以玄學稱聽感好而參數差的器材,實際上是沒理解上述的問題。
真實的參數可以判斷器材的某些表現,但它不是全部。而器材所發出的聲音是由所有參數決定的,其中某一個差都可能都會直接影響最終的聽感。反過來的情況也有,某些參數不夠好也不意味著一定難聽。比如,膽機的失真度要遠遠高于石機,但很多膽機就是好聽(當然,也不是所有的,樣子貨也一樣多)。對初入門者很難理解這點,這是理解問題而不是科學的問題。科學本身是沒問題的,問題只是你沒有理解到而已。
實話說,現在音箱廠商公布的參數指標是不夠的。只有極少的廠商愿意公布頻響曲線,基本上沒有廠商愿意公布失真曲線(俺自己倒是公布了)。就算這樣,還有相當多的廠商用假參數或打擦邊球來誤消費者,最典型的就是標頻響不標+/-3db時的頻響,而是不標公差,從而讓消費者誤以為它的低頻很好(反正你也測不出來)。其它也有不少,比如功率不標長期的承受功率而標瞬間的,然后一對小小的音箱功率幾百上千瓦(笑)。
第四、有源無源之爭
有源比無源通常會更方便些,而且下限一般還會更高些。無源搭配不好,下限可能會非常的低。如果你不想麻煩,是可以考慮有源的,玩它會省心些,但相對就會更廢錢些。
不過,有源問題是上限也會比無源低很多。通俗說就是搭配好了,無源會遠比有源強。這里面的原因很多,簡單來講,就是世界上沒有只有優點沒有缺點的東西,得到某方面的優點(方便、下限高一點)就會有相應的缺點(靈活性和上限低)。外置的功放,一方面有更為靈活的搭配(這不廢話),也能讓音箱更好地發揮實力(畢竟沒有限制嘛)。另一方面,音箱本身也一樣,內部體積受限嚴重,散熱、電源、磁干擾、振動,任何一個問題解決不好,都會導致問題。而這些問題,外置功放通通沒有。但內置一個都解決不好。
第五、單元口徑大小的問題
一只低音單元能發出的低頻跟兩個因素有關,一是口徑,二是線性沖程。因此,想要更好地低頻不止一種方式。這意味著,簡單的比較低音單元的口徑得出音箱優劣的結論是有明顯錯誤的。這只是平均值不是任意情況,類似于身高和體重是有相關性的,但是:一個人越高,體重就越重嗎?土豆和竹桿這種形容詞就完全失去作用了。極端的例子就是街頭廣場舞用的喇叭起步是8寸,10寸的也不少,但音質嘛,只能呵呵的。小口徑實現較好的低頻不僅是可能的,也是常見的。優秀的6.5寸復合振膜單元發出比8寸甚至10寸的紙盆或其它單元更低下潛和質感更好的低頻不是不可能,而是很正常的事。
這是因為,普通的6.5寸喇叭單元線性沖程在4-6mm左右(紙盆會更小),但現在超長沖程的單元可以做到10-14mm。三到四倍的線性沖程,這讓6.5寸超長沖程單元可以干掉普通的8寸甚至更大的單元,并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那么,為什么普通的單元不用更大的線性沖程呢?原因有三,一是振膜的限制,如果加長了,普通的振膜的變形就會很嚴重,這直接導致諧波失真的增加,聲音會糊成一片(尤其是大音量大動態下);二是加長沖程需要大磁缸,磁缸材料也通常需要更好的,這會直接導致成本的巨增;三是很多音箱設計都需要很高的靈敏度,或者說需要很好推動(以專業音箱為主),而高靈敏度的箱子低頻下潛會比同口徑的低靈敏度的高很多。當然,超長沖程的單元對其振膜、磁路及相關的零部件要求很高,這直接導致單元成本的高昂。
因此,在看音箱時關鍵是看參數而不是看口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