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當別人問你有什么愛好,你回答「脫口秀」的時候,大概率是不需要再向人解釋「什么是脫口秀」了。借助綜藝節目的影響和名場面的加持,脫口秀從小眾圈子走到流行文化的聚光燈下,成為「高級幽默」的代名詞,而喜歡脫口 秀的人似乎也獲得了某種不言自明的身份標簽。
但對于脫口秀演員本身來說,「什么是脫口秀」仍是一個經常被問到的問題。 人們總希望從他們口中聽到又深刻又有梗的回答,給脫口秀一個流芳百世的定義。 但是看看鏡頭里的他們就知道,這或許是他們最痛恨的問題之一。
撰稿|許 靜
編輯|鮮 于
校對|張 帥
出品|Figure紀錄片
十幾年之前,當脫口秀第一次作為表演形式出現在綜藝節目《今晚80后脫口秀》上時, 幾乎就是把線下演出放到電視上播放,形式簡單,尺度挺大,啥都敢說。
待到《吐槽大會》走紅的時候,明星的互相吐槽成了節目的最大看點。 《脫口秀大會》以競演的形式,每年都會捧紅一批脫口秀新人,在行業內影響逐年擴大。 到了今年,笑果文化又推出《怎么辦! 脫口秀專場》,試水真人秀領域。
《怎么辦!脫口秀專場》幕后花絮
笑果在線上呈現形式上的種種突破和嘗試,一方面不斷拓展著表達的邊界和受眾圈層,另一方面也在挑戰著用戶對于脫口秀的認知。
究竟什么是脫口秀? 這個問題始終在拷問著業已發展壯大的脫口秀行業。
在已經播出的國內首部脫口秀行業紀錄片《「見笑」——笑有引力》的前兩集中,脫口秀公司的創始人、幕后工作人員、各地脫口秀俱樂部老板、從未在節目上出現的脫口秀演員……悉數登場,向人們展現了一個新興行業完整而真實的樣貌,以及他們如何在巨大壓力境面前,繼續推動這個行業向前的努力和煎熬。
第三集《脫口秀請回答》,將目光聚焦在脫口秀觀眾最熟悉的那些人: 在站在臺前的演員們——他們為什么會來這里,脫口秀對于他們來說是什么?
大張偉說,脫口秀的存在是因為「它不相信從來就對的道理」。對于演員們來說,脫口秀的定義也從來不會是唯一的。
脫口秀的緊箍咒
脫口秀演員楊蒙恩是播音主持專業出身,受過專業的語言訓練。他曾在《怎么辦!脫口秀專場》中透露自己的夢想是主持奧斯卡頒獎禮。
一個熱知識是,奧斯卡尤為熱衷請脫口秀、喜劇演員擔綱主持人重任,鮑勃·霍普、約翰尼·卡森、艾倫·德杰尼勒斯等一眾脫口秀大咖都曾是奧斯卡頒獎禮的常客。也唯有這些人,敢于在這個舉世矚目的舞臺上吐槽好萊塢的影帝影后們。雖然偶有現場翻車事故,但老外對于幽默的包容性顯然是更高的。
并不算資深的楊蒙恩在《脫口秀大會》第三季上大放異彩,貢獻了諸如「遍地是大王、短暫又輝煌」的金句,以及在《脫口秀大會》第四季半決賽現場當眾求婚的名場面。但他眼中的脫口秀或許是最簡單純粹的:「脫口秀沒有門檻,你愿意去表達就去講,你說話逗別人笑,而且是單人的,就是脫口秀。」
《「見笑」——笑有引力》第三集劇照(下同)
對于以犀利著稱、喜歡探討兩性話題的雙胞胎脫口秀演員顏怡、顏悅來說,出發點也很直接,「我們喜歡站在少數人那一邊。 」顏悅說,「因為我們就是人群最少的一個種類,雙胞胎。 」
顏怡則直白地表達: 「你在生活中遭遇不公,你就本能地去想說些什么。 我覺得喜劇演員不是承擔起了討論公共話題的責任,而是出于一種本能吧。」
脫口秀演員House在《脫口秀大會》第五季中的炒股段子成為這一季的話題熱度峰值。 舞臺之下,他是個冷靜而善于總結的人,可以和紀錄片的導演一起聊上幾個小時。 在他眼中,喜劇精神應該是什么都愿意調侃,什么都敢冒犯。
「我就是告訴這個世界: 你有多荒謬。 」
作為脫口秀訓練營飛行計劃的導師,張灝喆承擔著給脫口秀新人打基本功的任務。 為了方便理解,他將脫口秀比喻為用一個一個段子的羅列,「就像砌墻一樣」。 談到創作的本質時,他說: 「你必須更加真誠地面對你的內心。 很多時候我們消解痛苦的過程本身就挺痛苦的,因為你要審視自己為什么痛苦,才能用幽默的方式從里面生出梗來。 」
《怎么辦! 脫口秀專場》最后一期的明星嘉賓齊溪,在與這群脫口秀演員近距離接觸之后,總結了自己的觀察: 「他們經常會用一種搞笑的方式,去掩藏內心的正經和犀利。 」
用李誕自己的話說: 「干嘛呢? 就笑嘛。 你先讓人笑,別的再說。 」
脫口秀的修羅場
2022年下半年,與《脫5》錄制同時進行的,是國內慢慢復蘇的脫口秀演出市場。 演員梁海源的第二個脫口秀專場《坐在角落里的人》開始全國巡演,成為今年最受歡迎的脫口秀現場演出之一。
龐博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說:「大家越來越覺得《脫口秀大會》像高考一樣,一年的準備就是為了《脫口秀大會》,但它始終是形式很單一的表演。5分鐘脫口秀,又要比賽,肯定會追求短平快,但肯定有一些事是五分鐘說不完的。我覺得長遠來說(《脫口秀大會》)對脫口秀來說沒有那么好。」
《脫口秀大會》每一季的錄制時間約為三個月,而對于大部分選手來說,他們都會止步于前兩輪。那個舞臺光彩奪目,但并不屬于每個人。
更多的時候,他們的工作是由一場又一場的線下演出組成。 從以前的觀眾少、不賺錢、無人關注,到現在的鮮花掌聲、一票難求,很多東西變了,但根本的東西并沒有改變,那就是永遠要呈現更好的演出給觀眾。
李誕在節目最常掛在嘴邊的話之一,就是希望大家走進劇場看演出。 他明白,那里是脫口秀行業的根基所在,也是更多人真正愛上脫口秀的理由。
「你把觀眾吸引到劇場來了,你得讓他覺得物超所值:知道你們今天是來想笑的,我們結結實實必須讓你笑夠了回去。我得有這個底氣,所以大家就有這個默契。」
但每一場的觀眾都是不同的,演員上臺之前無法預料自己將面對什么樣的人群,也不可能一直完美控制演出的效果。
House說: 「你只要在這個行業里,你每天都會面對每天晚上被觀眾審判一次。 段子冷了,我回去會難受,會琢磨半天到底哪兒出了問題。 」
梁海源更加直接地將每場線下演出的效果比喻為「一只野獸」:「你以為馴服它了,但它有時候會突然咬你一口。」
在青島專場演出時,梁海源察覺到現場觀眾明顯沒有get到他的一些「包袱」——他形容說:「就很像大家沒有那么相愛,但是很努力在一起的感覺。」
梁海源是「笑果最會找角落的男人」。 每次到劇場,他都會在后臺迅速找到一個角落把自己隱藏起來,然后專注地觀察周圍的一切——《坐在角落里的人》就是這樣被創作出來的。
周奇墨對于演出的態度更加松弛,而他「脫口秀天花板」的盛譽,恰是源于現場演出的炸裂效果無人能及。
周奇墨并不掩飾自己創作風格的劍走偏鋒: 「脫口秀可以是某種偏見,不用非常正確。 如果最開始你是通過挖掘自己內心情緒去寫的,自然就會好笑,因為它真實。 」
周奇墨相信,這種真實一定會感染到它應該觸達的人群:「對于某個問題,他覺得是只有自己有這方面的問題,他覺得這個問題只困擾到他,當有一天他看到演員在臺上講的時候,他會得到一種確認,給他很大的安慰。有的時候,人要的就是這點安慰。」
「憤怒吐槽派」的邱瑞,私下里的心態其實更加積極: 「這是你和觀眾一起完成的演出,觀眾的笑聲給你回饋的就是成就感。 」
對于脫口秀演員來說,線下演出是一個又愛又恨的修羅場。只有在這里,他們才能完成一個人在困境中絕死的奮斗,完成涅槃重生。
脫口秀的情意結
真正在脫口秀演員與觀眾之間建立情感連接的,也唯有現場演出。演員小佳分享了某場開放麥演出之后的故事:臺下有一位父親剛剛去世的觀眾,而恰好在這場演出的結尾處,小佳設計了一段與自己已故父親的超時空對話。
演出之后,那位觀眾在社交平臺留言——
「我們(和觀眾)是一種交朋友的關系,我把內心里最深的感受表達出來,觀眾理解了、接受了,說明他們包容了,就很開心。 」「社恐」鳥鳥都能站在臺上表演脫口秀,正是因為無法抗拒這種「連接」的誘惑,「其實脫口秀演員,最重要的就是吸引到一批和你有相同感受的人,這就是你的觀眾。 (我覺得)可以給他們講一輩子,這是最好的。 」
曾經讓梁海源懷疑自我的觀眾,很快又成為他的救贖。在青島之后的另一個專場演出中,現場的氛圍格外「炸」,他因此整個人興奮到幾乎飄起來的狀態:「今天不累,越講到后面越放松。」
「表演脫口秀,很多時候對于表演者本人是一種力量。 我在很多時候情緒很失落或者心情不好的時候,我通過上臺去表達自我,和從觀眾那里得到的反饋。 你會覺得心里的傷口在痊愈了,不會再擴大了,在逐漸結痂。 」
欣賞完一場爆笑的脫口秀演出之后,觀眾也會給演員留下了除了開心放松之外的評價: 「演員們還是有他們觀察生活的細致的態度和銳利的眼光,能夠把一些我們普通的人,平時自己隱隱能夠感受到的點,能夠一下子把它擊中。 」
笑果文化的「編外」員工大張偉對脫口秀意義的總結,甚至超過了專業脫口秀演員自己能看到的程度——
觀眾看完脫口秀演出之后會發現:我以為不能碰,或者我都不敢去想、不敢去面對的事情,也許沒有我想的那么可怕。也許我會更有勇氣地能接受它,能去釋然。
所以我覺得,脫口秀給了我們很多生活的角度,讓我們變得更有勇氣。
中國首部脫 口秀行業紀錄片《「見笑」——笑有引力》,人民網和笑果文化聯合出品,攝制團隊FIGURE,12月20日起,騰訊視頻、B站正式上線。
? Copyright Figure Studio
版權所有,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請給我們留言,獲取內容授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