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義的蝗蟲包括蚱總科、蜢總科和蝗總科,狹義則僅指蝗總科。
蝗總科之下又有八大科,曰:癩蝗科、錐頭蝗科、斑腿蝗科、斑翅蝗科、網翅蝗科、劍角蝗科、槌角蝗科和瘤錐蝗科,山東擁有除瘤錐蝗科之外的七個科,共計50余種。青島大約20余種,其中有9種廣布全省乃至于整個北方,它們是:笨蝗、短額負蝗、中華稻蝗、日本黃脊蝗、東亞飛蝗、大墊尖翅蝗、黃脛小車蝗、疣蝗和中華劍角蝗。
一、癩蝗科
1.笨蝗 Haplotropis brunneriana
圖1.1
圖1.2
體型大而粗壯,前駝后撅,黃褐或暗褐色;前翅退化呈鱗片狀,后翅亦甚短小,有不如無。看上去既不聰明又不靈活的樣子,以“笨”為名,恰如其分。在我看來,這就是一個個會蹦的肉球,不油炸不足以平民憤......
二、錐頭蝗科
2.短額負蝗 Atractomorpha sinensis
圖2.1 雌性,綠色型
圖2.2 雄性,褐色型
圖2.3 雄性,略帶紅色
最常見的蝗蟲之一。體型中等,腦袋尖,性格溫良,行動遲緩,很容易被捉到;體色草綠或黃褐,有時稍帶紅暈,后翅基部玫瑰紅色,臺灣稱“紅后負蝗”。記住,灣灣的“紅后”不是人,是尖頭螞蚱。
3.長額負蝗 Atractomorpha lata
圖3.1
圖3.2
與短額負蝗極相似,頭頂長度為復眼長徑的1.2~1.7倍,故曰“長額”,而短額負蝗的頭頂長度僅略長于復眼長徑。長不長額肉眼難辨,還是后翅的特征更確鑿:不同于短額負蝗的玫瑰紅,長額負蝗的后翅基部無色。該種出現的頻率遠低于短額負蝗,一般不會遇到。
三、斑腿蝗科
4.中華稻蝗 Oxya chinensis
圖4.1
北方稻蝗屬的優勢種,占據稻蝗數量的85%以上。體型纖細苗條,綠色或褐綠色,頭部在復眼之后,沿前胸背板側片的上緣有明顯褐色縱條紋,與同樣褐色的前翅幾乎渾然一體。
5.斑角蔗蝗 Hieroglyphus annulicornis
圖5.1
圖5.2
體型較大,體表溫潤如玉,略有光澤,一般呈淡綠或黃綠色。有一個奇怪的特征:前胸背板上有3道明顯的黑紋,認準這個就跑不了。
6.棉蝗 Chondracris rosea
圖6.1
圖6.2
國內蝗蟲之最大者,體格健碩,孔武有力,青綠色或黃綠色;后足有尖銳細齒,一不留神被蹬上就是血光之災,人送綽號“蹬倒山”。外表雖兇悍,但它也有一顆粉色的少女心:后翅基部玫瑰紅色,種加詞rosea即指此也。
7.日本黃脊蝗 Patanga japonica
圖7
體型粗大,黃褐色;特征就寫在名字中,“黃脊”,即背中央有淺黃色縱條紋,延伸至前翅的臀脈域;后翅基部紅色。蝗蟲多以卵的形式越冬,該種是以成蟲過冬,并且可一直存活到翌年7月。
8.紅褐斑腿蝗 Catantops pinguis
圖8
體型中等,黃褐或褐色;后足股節(即“大腿”部分)黃色或黃褐色,有1~2個黑褐色斑,內側紅色、黃色或橙紅色,我估計名字中的“紅”就出自這里。
9.短角異斑腿蝗 Xenocatantops brachycerus
圖9.1
圖9.2
圖9.3 未定色的短角異斑腿蝗
體型中等,褐色,注意有三處黃白色斑:前胸背板后緣側面有一條黃白色斜紋,后足股節有2條黃白色平行的寬型斜斑。體色會隨著生長階段和環境而有所變化。
10.短星翅蝗 Calliptamus abbreviatus
圖10
體型小,褐色或黑褐色;前翅較短,不達后足股節的頂端,具許多黑色小斑點。除笨蝗外,該種是本篇收錄的蝗蟲中前翅最短者。
11.長翅素木蝗 Shirakiacris shirakii
圖11.1
圖11.2
體型中等,褐色或黑褐色;前胸背板的背面平滑如鏡,色澤暗黑,兩側有醒目的淺黃色縱條紋;前翅具黑褐色圓斑,后翅透明。
四、斑翅蝗科
12.云斑車蝗 Gastrimargus marmoratus
圖12.1
圖12.2
體型大,腦袋圓,可謂“天庭飽滿,地閣方圓”;體色變異多,綠色、枯綠色、黃褐色或暗褐色。前翅前緣綠色(或全為褐色),其余部分褐色,具白色斑紋;后翅基部鮮黃色,中部具寬的黑褐色輪紋狀。
13.東亞飛蝗 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
圖13 散居型
蝗災的元兇,歷史上曾令人聞風喪膽,上個世紀末國內還有零星蝗災發生,直至今日也是重要的農業害蟲,不過平時遇到的都是不那么兇暴的“散居型”。體型長大平正,綠色,前翅褐色,具許多褐色或黑褐色斑點。
14.大墊尖翅蝗 Epacromius coerulipes
圖14
體型較小,黃褐色、褐色或暗褐色,少有綠色;前胸背板的背面中央具紅褐色或暗褐色縱條紋,向前可達頭部;前翅常超過后足股節的頂端,但短于腹部末端。
15.花脛綠紋蝗 Aiolopus tamulus
圖15
體型,瘦長,暗褐至黃褐色;前翅狹長,有黑色大斑,基部近前緣處有鮮綠色縱紋,即名字中的“綠紋”是也;“花脛”指的是后足脛節的顏色花里胡哨,得抓在手里才能看到。我對這種螞蚱印象極深,小時候常于草叢中追捕之,極少成功。
16.亞洲小車蝗 Oedaleus decorus
圖16.1
圖16.2
圖16.3
體型中等,綠色或褐色,前胸背板X形淡色紋明顯,全身具深褐色斑,前翅基半部有2~3塊大黑斑。圖16.1和圖16.2分別是褐色和綠色個體,總體色調雖有不同,但身上的斑紋分布卻是完全一致的。
17.黃脛小車蝗 Oedaleus infernalis
圖17.1
圖17.2
體型中等,體綠色或黃褐色,前胸背板有淡色X紋;前后翅發達,常超過后足股節頂端,前翅具黑褐色斑;后翅基部淡黃色,中部具有到達后緣的暗色窄帶紋。
18.疣蝗 Trilophidia annulata
圖18
體型小,黃褐色或暗灰色,身體表面有許多顆粒狀突起,像得了祖傳性病一樣,2復眼間還有1個粒狀突起。顏值低下,蝗蟲界的王二麻子。
19.蒙古束頸蝗 Sphingonotus mongolicus
圖19
體型中等,體色黯淡,灰頭土臉,前翅基部1/3和中部具明顯的暗色橫紋帶。所謂“束頸”,指其前胸背板之溝前區通常縮狹,就像被勒住了脖子。
五、網翅蝗科
20.中華雛蝗 Chorthippus chinensis
圖20.1
圖20.2 疑似中華雛蝗
體型中等,暗褐色,前胸背板沿側隆線具黑色縱帶紋;前翅褐色,后翅黑褐色;后足股節外側、上側具二黑色橫斑。我拍過一只缺腿的雛蝗,如20.2,大概就是本種。
六、劍角蝗科
21.日本鳴蝗 Mongolotettix japonicus
圖21
體型小,頭部鈍錐形,顏面傾斜;黃褐色或黃綠色。雄性的后足股節可與前翅摩擦發聲,鳴聲細而清脆,雖說可能比不上優雅蟈螽,但比紡織娘之流悅耳多了。
22.二色戛蝗 Gonista bicolor
圖22
體型中等,細長;通常體通常綠色、黃綠色,背面紅褐色,有的個體稻草色。很可愛的蝗蟲,可惜本磚家至今未能一睹芳容。
23.中華劍角蝗 Acrida cinerea
圖23.1
圖23.2
圖23.3
圖23.4
最常見的蝗蟲之一,我鄉稱“老扁”。體型大,雌性粗壯雄性纖細,頭部長圓錐形,顏面極傾斜,綠色或褐色。有曲藝唱詞曰“呱嗒扁兒甩籽在蕎麥葉上”,“呱嗒扁兒”特指其雌性,然該種產卵于土中而非葉面,據考證原詞為“蕎麥埂”,訛傳為“蕎麥梗”,后演變為“蕎麥葉”。
OK,23種蝗蟲就簡介至此,常見種類都涵蓋在內。說是“北方”,實際上我按青島寫的,也不會差太多。參考文獻是一篇題為《山東蝗蟲分類研究》的碩士論文,本文收錄種類的名稱以及排序,皆從論文中照搬,不算原創亦非洗稿,就當是我自己的學習筆記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